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3YYB003)
- 作品数:8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魏宜辉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说“盜”被引量:2
- 2014年
- 结合对古文字中"潮"之本字形体演变的考察,文章认为"盜"之本形"■"所从的"■"旁,是从"潮"的象形初文的一种变体演变而成的。"■"应理解为一个以"■(潮之象形初文)"为声符的形声字。
- 魏宜辉
- 关键词:古文字讹变
- 秦汉玺印人名考释(九题)被引量:1
- 2016年
- 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对秦汉玺印中的九个人名进行了考释,分析了这些人名的意思、来源,同时对这些人名在玺印及文献中存在的同名异写的现象进行了探讨。
- 魏宜辉
- 关键词:博物馆藏
- 盟书文字研究二题被引量:1
- 2015年
- 本文对侯马盟书盟辞中"及群虖盟者"一语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中的"虖"应读作"恶","群恶"就是参盟人列举的诸位敌人,"及群恶盟"即与敌人结盟的行为。温县盟书盟辞中的"何"或写作"可"形,这样"可(可)"与"吁"的写法就混同无别了。本文也据此认为,今本《周易》之"盱"、帛书本《周易》之"杅"以及其他诸本从"于"之异文,很可能都是从误作"吁"之"可(可)"字辗转演变来的。
- 魏宜辉
- 关键词:侯马盟书温县盟书文字
- 古文字中用作“伊”之字考释被引量:2
- 2014年
- 叔夷镈、钟及清华简中释读作"伊"之字的右旁,是从卜辞中有斜笔或横笔的"几"字演变来的,由于"伊"、"几"古音读音相近,因此这些从"几"得声之字在铭文及简文中读作"伊"。另外,中山王■铜器铭文中用作"也"的"■"字,其所从"■"旁很可能也是从卜辞中有斜笔的"几"字演变来的。
- 魏宜辉
- 关键词:古文字清华简
- 金文新释(四题)
- 2014年
- 一、禹鼎西周铜器禹鼎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2833(以下简称《集成》),铭文记述了器主禹佐助其君武公讨伐鄂侯驭方的事迹,其中有这样一段内容(除了讨论涉及之字外,本文尽量使用宽式隶定):肆武公乃遣禹率公戎车百乘、厮驭二百、徒千,日于■(将)肤肃慕(谟),■西六师、殷八师,伐鄂侯驭方,勿遗寿幼。
- 魏宜辉
- 关键词:《殷周金文集成》金文铭文
- 秦汉玺印姓名考释(十题)被引量:1
- 2016年
- 一秦汉玺印中多见以"阑多"为名的例子,如"王阑多"(《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三-SP-0259),"治成阑多·日利"(《十六金符斋印存》第155页),"关阑多"(《十钟山房印举》17·45),"纪阑多"(《古印精品集成》第137页、《秦代印风》第198页),"吕孟之印·吕阑多"(《续齐鲁古印攈》第176页),"临阑多"(《匋斋藏印二集》二册、《玺印姓氏征》上·41)。
- 魏宜辉
- 关键词:玺印古印秦汉姓氏秦代
- 简帛《老子》校读札记被引量:2
- 2013年
- 出土文献中的《老子》,从马王堆帛书到郭店楚简,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12年底,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公布了北大所藏的西汉竹简本《老子》,这是继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和郭店楚简《老子》之后出土的第四种《老子》古抄本,对于《老子》一书的整理。
- 魏宜輝
- 关键词: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出土文献简帛校读
- 利用战国文字校读《尚书》二题被引量:2
- 2016年
- (一)由于《尚书》时代久远,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不少误字。其中有些情况是由于后人对早期文字中出现的讹体字或混同字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在文本传抄中保留了这些有问题的字。我们以《尚书·大诰》篇中的“畢”字为例来分析。《尚书·大诰》:予曷敢不于前寧人攸受休畢。
- 魏宜辉
- 关键词:战国文字校读上博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