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833501-01-17)

作品数:3 被引量:84H指数:3
相关作者:项文化方晰张仕吉李斌田大伦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家林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物量
  • 1篇动态特征
  • 1篇亚热带
  • 1篇易氧化有机碳
  • 1篇有机碳
  • 1篇杉木
  • 1篇杉木林
  • 1篇生物量
  • 1篇生物量碳
  • 1篇水溶性有机碳
  • 1篇松林
  • 1篇碳密度
  • 1篇碳贮量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活性
  • 1篇土壤活性有机...
  • 1篇贮量
  • 1篇微生物

机构

  • 3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3篇项文化
  • 2篇方晰
  • 1篇田大伦
  • 1篇刘聪
  • 1篇张仕吉
  • 1篇李斌
  • 1篇郭屹

传媒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林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碳密度及碳吸存潜力被引量:27
2013年
基于湖南省2005和2010年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数据,结合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观测数据,估算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碳密度及碳吸存潜力。结果表明:2005和2010年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分别为30.39×106和32.92×106t,均以中龄林的碳贮量最高,分别为17.64×106和17.31×106t;2010年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碳贮量为0.34×106~6.45×106t;杉木林碳密度随林分龄级增加而增高,过熟林最大(23.90tC·hm-2以上),2005和2010年湖南省杉木林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0.83和12.05tC·hm-2,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碳密度为6.03~16.58tC·hm-2,基本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的现实碳吸存潜力为90.75×106t,不同龄级林分的现实碳吸存潜力表现为中龄林(53.62×106t)>近熟林(32.77×106t)>幼龄林(4.36×106t),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的现实碳吸存潜力为1.18×106~17.39×106t;湖南省(2010年)现有未成熟杉木林到2020年时的固碳潜力为176.77×106t,年固碳潜力为17.68×106t·a-1,到达成熟阶段(26年生)时固碳潜力为211.67×106t。湖南省杉木林分质量不高,中幼龄林所占比重较大,若能对现有杉木林加以更好的抚育管理,湖南省杉木林仍有很大的碳汇潜力。
李斌方晰项文化田大伦
关键词:碳贮量碳密度
湖南省马尾松林生物量动态特征及其对龄组结构变化的响应被引量:5
2015年
2009年我国马尾松林的面积达1.20×10^9hm^2,湖南省的马尾松林面积为1.21×10^6hm^2。马尾松林在木材和非木质产品生产、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特别是森林碳吸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量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的基础数据。本研究利用湖南省1983~2009年的森林资源数据,分别采用各龄组林分平均生物量和材积源法估算湖南省及14个地市(州)马尾松林总生物量,分析过去25年间马尾松总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龄组结构变化对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25年湖南省马尾松林生物量变化为40.87×10^6~80.06×10^6t,各地市(州)的马尾松林总生物量差别较大,不同时期总生物量也明显不同,总体表现为马尾松林生物量从1983~1995年间增加,1995~1999年下降,2004年增加,2009年有所下降。回归分析显示各龄组所占面积的比例对马尾松林生物量影响显著,其中成熟林和过熟林所占面积比例的影响最大;龄组面积比例变化值对总生物量变化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其中幼龄林和中龄林比例变化对生物量影响最大,龄组结构调整和培育大径材马尾松有利于增加区域森林生物量。
郭屹项文化刘聪方晰
关键词:马尾松林生物量亚热带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2
2012年
在土壤有机碳库中,土壤活性有机碳对物理、化学等干扰因素响应最为敏感,在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引起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最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的动态变化,对调控土壤养分流、维持土壤肥力和完善碳循环的动态平衡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定义、组分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多种组分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土壤养分管理和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展土壤有机质退化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张仕吉项文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