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08B211)

作品数:1 被引量:18H指数:1
相关作者:张秀英常成游光霞闫长生卢杰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休眠
  • 1篇休眠特性
  • 1篇品种籽粒
  • 1篇种质
  • 1篇种籽
  • 1篇籽粒
  • 1篇微核心
  • 1篇微核心种质
  • 1篇小麦
  • 1篇核心种质
  • 1篇分子标记
  • 1篇分子标记鉴定

机构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篇张海萍
  • 1篇司红起
  • 1篇肖世和
  • 1篇马传喜
  • 1篇卢杰
  • 1篇闫长生
  • 1篇游光霞
  • 1篇常成
  • 1篇张秀英

传媒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0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特性的分子标记鉴定被引量:18
2010年
为探索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的遗传基础,利用已报道的4个3AS上的SSR标记(Xbarc57、Xbarc294、Xbarc310和Xbarc321)和1个3BL上的Viviparous-1基因标记Vp1-b2对107份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31份地方品种进行籽粒休眠的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5个分子标记在试验材料中表现出丰富的等位变异,具有5~6种等位类型,与籽粒萌芽指数(GI)密切相关。根据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各位点的等位变异显著影响籽粒休眠,其中Vp1-b2和Xbarc294对籽粒休眠作用较其他标记大,可分别解释65.8%和61.2%的表型变异;其次是Xbarc310(56.3%)和Xbarc57(55.8%),最小的是Xbarc321(53.3%)。而5个标记联合可解释95.9%的性状变异,其次是Vp1-b2和Xbarc294的组合(89.1%),解释变异最小的标记组合是Vp1-b2和Xbarc321(79.4%)。5个分子标记即可解释籽粒休眠的绝大部分表型变异,说明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特性受3AS和3BL上的2个主效基因控制。
张海萍常成游光霞张秀英闫长生肖世和司红起卢杰马传喜
关键词:小麦分子标记微核心种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