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9460)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刘钊崔延安黄海青刘红霞张全彬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干细胞
  • 3篇软骨
  • 3篇细胞
  • 3篇骨髓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关节
  • 3篇关节炎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性关节炎
  • 2篇细胞治疗
  • 2篇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骨性
  • 2篇骨性关节
  • 2篇骨性关节炎
  • 2篇干细胞治疗
  • 2篇MRI评价
  • 2篇磁共振

机构

  • 4篇江苏省中医院
  • 3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崔延安
  • 4篇刘钊
  • 3篇黄海青
  • 2篇周钟珩
  • 2篇庄超
  • 2篇张全彬
  • 2篇刘红霞
  • 1篇胡旭宇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膝RA模型软骨损伤的MRI评价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运用MRI测量软骨厚度,观察前后改变,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2只新西兰大白兔,用卵蛋白造模,造模第4周(治疗前)取6只兔行MR和病理检查以对照,余36只兔随机分为RA模型组和BMSCs治疗组,每组18只,两组于治疗后1、2、3个月分别选取6只兔行MR和病理检查。对病变膝关节的软骨厚度进行MRI测量及病理学评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A组经1、2、3个月后,软骨厚度变薄,病理学评分增加。BMSCs治疗组治疗1、2、3个月后,关节软骨厚度恢复,病理学评分减低。MRI测量数据和病理学评分有相关性。结论:MRI可用于评价BMSCs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软骨的改变。
周钟珩崔延安刘钊刘红霞黄海青张全彬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评价关节腔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期骨性关节炎被引量:2
2010年
背景:作者已对FS-3D-FISP序列诊断骨性关节炎做出研究评价,该序列对早期骨性关节炎的分级与病理有较好的一致性。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骨性关节炎,运用MR观察软骨厚度及信号的改变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骨性关节炎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造模后第4周左膝关节腔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在术后第2周,1,2及3个月行膝关节核磁共振检查,每次每组随机选3只实验兔;扫描使用FS-3D-FISP序列测量膝关节软骨厚度,T2-FSE双回波序列测量T2值治疗前后改变,并取膝关节标本行病理观察进行Mankin’s评分,评价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的效果。结果与结论:与骨性关节炎组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RI示关节软骨厚度接近正常,T2值减低,无关节腔积液。提示MR显示膝关节软骨厚度及信号的改变可用于评价骨性关节炎治疗前后的改变。
刘钊崔延安黄海青周钟珩庄超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腔内注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期骨性关节炎软骨T2值及相关因子的表达
2012年
背景: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作为炎症递质,其水平与骨性关节炎病情相关。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性关节炎报道较少。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骨性关节炎,观察关节软骨T2值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并进行分析。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兔仅建立骨性关节炎模型,治疗组在造模后第4周左膝关节腔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膝关节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后第2周,1,2,3个月行左后膝关节核磁共振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检查。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2值降低,无关节腔积液;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降低;软骨T2值变化与二者呈正相关。MRI能够反映早期关节软骨的生物学改变,可用于评价骨性关节炎治疗前后的改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关节腔内可向软骨分化,为早期骨性关节炎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疗法。
胡旭宇崔延安刘钊庄超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2值骨性关节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膝类风湿关节炎兔:关节滑膜体积和软骨厚度的MRI评价被引量:5
2011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功能和多向分化潜能,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促进软骨损伤的修复。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运用MRI观察软骨厚度及滑膜体积的改变,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2只新西兰大白兔,用卵蛋白制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第4周(治疗前)取6只兔行MRI和病理检查以对照,余36只兔随机分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两组于治疗后1,2,3个月分别选取6只兔行MRI和病理检查。对病变膝关节的滑膜体积和软骨厚度进行MRI测量及病理学评分。结果与结论:治疗1,2,3个月,类风湿关节炎组滑膜进行性增厚,软骨厚度变薄,病理学评分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滑膜增厚程度减轻,关节软骨厚度恢复,病理学评分减低。MRI测量数据和病理学评分有相关性。提示MRI可用于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崔延安刘钊刘红霞黄海青张全彬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滑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