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2003-01-02A)

作品数:11 被引量:284H指数:7
相关作者:陈惠哲朱德峰张玉屏林贤青王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水稻
  • 4篇土壤
  • 3篇栽培
  • 3篇强化栽培
  • 2篇氮肥
  • 2篇氮素
  • 2篇氮素利用
  • 2篇秧苗
  • 2篇水稻灌浆
  • 2篇水稻强化
  • 2篇水稻强化栽培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微生物
  • 2篇根系
  • 2篇灌浆
  • 2篇灌浆期
  • 2篇分蘖
  • 1篇氮肥管理
  • 1篇氮肥用量
  • 1篇氮肥运筹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浙江大学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中国水稻研究...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5篇朱德峰
  • 5篇陈惠哲
  • 4篇林贤青
  • 4篇张玉屏
  • 3篇陶龙兴
  • 3篇程式华
  • 3篇吴良欢
  • 3篇王熹
  • 2篇闵绍楷
  • 2篇谈惠娟
  • 2篇赵利梅
  • 2篇黄效林
  • 2篇武美燕
  • 1篇张卫星
  • 1篇陈海生
  • 1篇林兴军
  • 1篇李永山
  • 1篇王飞翔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土壤通报
  • 2篇杂交水稻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强化栽培(SRI)及氮肥用量对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和稻田氨挥发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采用田间试验,对强化栽培(SRI)和常规水作(TF)二种栽培方式以及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及稻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强化栽培产量均高于常规水作,平均提高了24.1%。整个生育期强化栽培节约灌溉水830.3mm,提高了水分生产效率。不同施肥期两种栽培方式土壤氨挥发损失以基肥最高、分蘖肥次之,孕穗肥最低。强化栽培氨挥发损失总量平均提高25.2%。
赵利梅吴良欢武美燕
关键词:水稻强化栽培水分利用效率氨挥发氮肥
革新稻作技术 维护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被引量:10
2006年
分析了中国水情脆弱与水稻生产过程对周边水域与环境的面源污染,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推广矮秆品种为中心的绿色革命负面影响—水稻生产对环境资源的渐进破坏日显严重,无节制用水、不规范用化肥、无序施用农药已成当今稻作的三个技术陋习。为实现在有限水土资源条件下的中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作者在近十年田间试验与定点示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灌溉稻“麦作式”高产湿种技术,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前茬种豆科绿肥、直播超级杂交稻、实行旱作节水措施“湿土播种,浅水护苗,旱管培根,沟水育穗,干湿防衰”。在江浙两省多点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这一以节制用水为中心内容的集成技术,不仅可以达到与水层灌溉稻作相近的单位面积产量,而且收到节水、节电、省工等多项社会经济效益。作者指出了研究灌溉稻湿种技术的必要性:灌溉稻集中分布在中国南方丰水地区,占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85%,用水量大,节省灌溉用水对优化中国水资源分配,服务“南水北调”意义重大;该稻区域具备稳定的灌溉水源,土壤熟化,物候资源丰富,人文与科技发达,稻作稳产高产,对提高中国粮食自给力举足轻重。建国50年来,中国稻作面积比建国初期增加了12%,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226%,总产量增加了265%,稻作科技进步的生产力效应主要表现在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面对人多、地少、水少的基本国情,稻作革新的方向,仍以提高单位水稻面积产量为主要目标,须配备具有资源低耗与环境友好特点的集成技术。
王熹陶龙兴谈惠娟程式华
关键词:水稻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专论
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氮素利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以高产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和国稻6号为材料,设置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分别为50:30:20,60:10:30和40:20:40的不同氮肥管理,研究了强化栽培(SRI)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土壤微生物及植株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下每穗粒数增加,不同处理的结实率差异不明显,不施氮肥千粒重下降。强化栽培下穗肥施入增加,其土壤的铵态氮含量提高。土壤铵态氮以穗分化期最高,在孕穗期、开花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土壤铵态氮含量较低,基本不足20 mg kg-1;而土壤硝态氮含量穗分化期最低,各处理之间均不到4mg kg-1,而孕穗期达到20mg kg-1以上,开花灌浆期略有下降,成熟期土壤的硝态氮含量高。强化栽培能促进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在穗分化期和孕穗期土壤微生物中放线菌含量最多,细菌次之,真菌量最少;灌浆期和成熟期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量远低于前两者。细菌数以穗分化期较低,孕穗期快速上升,灌浆期略下降,成熟期最高。真菌量开花灌浆期低,成熟期高。土壤放线菌数量在穗分化后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后期施氮对放线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等量的氮肥水平下,增施穗肥有利于提高籽粒的含氮量,水稻的氮吸收利用率品种间差异较大,强化栽培下两优培九品种氮吸收利用率提高。
陈惠哲朱德峰吴良欢林贤青张玉屏
关键词:水稻强化栽培氮肥管理土壤微生物氮素利用
稀植条件下杂交稻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研究被引量:28
2004年
研究了 19.5 ,13 .5和 7.5穴 m2 3个种植密度下杂交稻组合中优 6号和两优培九不同时期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结果表明 ,稀植促进分蘖发生 ,并导致最高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延迟 ,13 .5和 7.5穴 m2 比 19.5穴 m2 的最高分蘖期分别推迟 7和 14d ;随种植密度下降 ,中后期发生的分蘖在茎蘖数中的比例提高 ,相应成穗率也提高 ;早期分蘖所成的穗与后期分蘖所成穗的每穗粒数差异较大 ,结实率差异较小 ,两者的产量差异主要由穗粒数差异引起 ;随种植密度下降 ,分蘖力较弱的组合产量显著下降 。
陈惠哲朱德峰林贤青张玉屏
关键词:杂交水稻稀植分蘖成穗规律穗粒结构
不同播量及育秧基质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被引量:140
2007年
以机插水稻秧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播量及基质配比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及育秧基质对机插秧苗素质有明显影响,不同播量及不同基质配比的秧苗素质不同,较低播量(每平方米芽谷300-400g)和适宜的基质配比[土与谷壳体积比1:(2~3)]能培育出适合于机插的高素质秧苗。
张卫星朱德峰林贤青徐一成林兴军陈惠哲张玉屏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播种量育秧基质秧苗素质
灌水方式对水稻灌浆期光合物质运转与分配的影响被引量:26
2005年
在可控条件下设计了水稻灌浆期间灌溉稻田旱作的3 种灌水方式,形成3 种土壤含水量。研究不同灌水方式对亚种间杂交水稻协优9308 和两优培九碳水化合物的运转与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植与干-湿条件下,茎鞘的贮藏物质或剑叶的光合产物运输率分别为60%与90%,旱作条件下碳水化合物输出率明显降低(P<0.01)。水植与干-湿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水稻灌浆成熟期间籽粒是吸收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器官,籽粒吸收叶鞘贮藏标记物50%和叶片光合物质80%。但在旱作条件下,籽粒摄取力显著下降,分别下降约10%和20%。干旱胁迫致使杂交组合劣势粒碳水化合物摄取能力的下降,是稻株结实率和充实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陈海生陶龙兴王熹黄效林谈惠娟程式华闵绍楷
关键词:灌水方式水稻灌浆期
水稻强化栽培对稻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采用田间试验,对强化栽培(SRI)和常规水作(TF)条件下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相关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水作相比,强化栽培增加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分别提高了53.1%~173.8%、61.7%~229.4%、10.0%~55.9%,统计差异显著(p<0.05)。强化栽培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比常规水作提高了12.2%~43.6%,22.7%~175.4%,统计差异显著(p<0.05)。与常规水作比较,强化栽培提高了分蘖期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12.6%、30.0%、15.1%、13.8%;强化栽培也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含量,但有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
赵利梅吴良欢李永山武美燕
关键词:水稻强化栽培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
土壤透水状况对水稻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0
2007年
以"II优7954"为材料,盘栽比较了不同透水性土壤(常规淹水无渗漏、渗漏10mm/d、20mm/d、40mm/d和无水层无渗漏)对水稻根系生长与N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植株根系生长与土壤透水性关系较大,适当的土壤水分渗透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N素利用。土壤透水量10mm/d有利于水稻早期根系生长,提高根总量和深层根比例,开花期白根比高,N肥吸收利用率达77.05%,远高于常规淹水无渗漏对照,对水稻产量也有促进作用。土壤透水量超过20mm/d时不利于产量提高及后期水稻根系和植株地上部的生长。适当土壤透水能提高籽粒千粒重,但渗漏率超过20mm/d则千粒重有下降趋势。
陈惠哲朱德峰林贤青张玉屏
关键词:水稻土壤透水性根系生长千粒重盆栽
水稻灌浆期间土壤含水量对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1
2004年
在可控条件下设计水稻灌浆期间灌溉稻田旱作的不同灌溉方法,形成了3种土壤含水量,观察对水稻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灌溉方式的异同(土壤含水量异同)都不能改变随水稻花后生长中心转移、籽粒逐步灌浆、稻株渐熟及其伴生的根系生理活性的下降趋势,且水稻旱作此过程更强烈。在本试验条件下水稻始穗至收获约有45d,此间增灌1次——齐穗后21d即灌即排,使土壤基本达到饱和田间持水量,对根系呼吸强度与根系伤流量下降的缓解作用十分显著,但对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含量的下降趋势影响甚微。增灌1次的生理效果在于延缓根系的衰老,由此而产生的产量效果是提高水稻弱势粒群的灌浆功能,但对强势粒群的结实影响不大。因此,在本旱作技术中过分强调燥田割稻,而忽视维持水稻灌浆期适度土壤水分的做法不妥。
陶龙兴王熹黄效林闵绍楷程式华
关键词:水稻灌浆期土壤含水量根系生理活性旱作灌溉方法
全球水稻生产与稻作生态系统概况被引量:27
2003年
1961— 2 0 0 1年 ,全球水稻总产、面积和单产分别增长 171.3 % ,3 0 .9%和 10 7.0 %。在总产增长中 ,收获面积增加贡献2 7.8% ,单产提高贡献 72 .2 % ,水稻总产增长主要由单产的提高所致。亚洲是主要的产稻区 ,其水稻总产和收获面积分别占全球的 90 %和 91%。全球各产稻国水稻平均单产差异很大 ,水稻增产关键在于提高中低产国家和地区的水稻单产水平。全球稻田中 ,灌溉稻田、雨灌稻田、旱稻田和深水稻田分别占 5 4% ,3 1% ,11%和 4%。不同水稻生态系统的地区分布中 ,灌溉稻和雨灌稻主要分布在亚洲 ,分别占 93 .0 %和 95 .5 % ,深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分别占 67.3 %和 2 5 .0 % ,旱稻主要分布在亚洲、美洲和非洲 ,分别占 5 7.1% ,2 0 .0 %和 19.1%。
陈惠哲朱德峰
关键词:水稻生态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