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29B01)

作品数:42 被引量:512H指数:13
相关作者:严昌荣何文清刘勤刘爽艾训儒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湖北民族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黑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玉米
  • 12篇土壤
  • 8篇水分
  • 5篇施肥
  • 4篇土壤水
  • 4篇土壤水分
  • 4篇农牧
  • 4篇农牧交错带
  • 4篇农田
  • 4篇降水
  • 4篇交错带
  • 4篇耕作
  • 4篇耕作措施
  • 4篇保护性耕作
  • 4篇北方农牧交错...
  • 3篇施肥水平
  • 3篇坡地
  • 3篇坡耕地
  • 3篇积温
  • 3篇耕地

机构

  • 17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湖北民族大学
  • 8篇东北农业大学
  • 8篇中华人民共和...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学研究院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内蒙古农牧业...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上海市农业科...
  • 1篇黑龙江省水利...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湖北生态工程...
  • 1篇北京出版社
  • 1篇铜川市农业科...

作者

  • 15篇严昌荣
  • 10篇何文清
  • 10篇刘勤
  • 9篇刘爽
  • 9篇艾训儒
  • 8篇王柏泉
  • 6篇易咏梅
  • 5篇张忠学
  • 5篇魏永霞
  • 4篇赵沛义
  • 4篇潘志华
  • 4篇妥德宝
  • 4篇潘学标
  • 3篇姚兰
  • 3篇彭诚
  • 3篇丁莉
  • 2篇田国政
  • 2篇刘恩科
  • 2篇张燕卿
  • 2篇杜建涛

传媒

  • 4篇中国农业气象
  • 3篇湖北农业科学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黑龙江水利科...
  • 3篇湖北民族学院...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村水利...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杂粮作物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2篇2010
  • 15篇2009
  • 7篇2008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坡耕地局部打破犁底层对水分入渗的影响被引量:22
2008年
针对我国东北半干旱地区坡耕地的耕作层逐年变薄,结构坚硬、紧密的犁底层上移变厚,造成土壤透水、通气性极差,土壤径流、泥沙侵蚀严重,严重影响水分的入渗。利用同心环有压入渗试验及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在垄作区田的坡耕地中,根据区田土垱之间打破犁底层范围的不同,来分析坡耕地的犁底层对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打破犁底层后水分稳定入渗率提高,产流时间延长,径流和泥沙明显减少。
花伟东郭亚芬张忠学
关键词:坡耕地犁底层水分入渗径流泥沙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地农田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85
2010年
为探讨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采用动态气室法在山西寿阳地区对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浅旋耕、常规耕作4种耕作措施下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及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4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和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均呈单峰型,呼吸速率的日峰值出现在11:30 13:30,呼吸速率的季节峰值出现在7月上旬至中旬。浅旋耕、秸秆还田、常规耕作、免耕覆盖措施整个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2.82、2.77、2.64μmolCO.2m-.2s-1和2.49μmolCO.2m-.2s-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还显示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旱地农田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二者分别解释了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55%78%,20%43%。4种措施下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值在2.19 3.07之间,大小依次为免耕覆盖>浅旋耕>秸秆还田>常规耕作。对水分的敏感性依次为免耕覆盖>秸秆还田>浅旋耕>常规耕作。
刘爽严昌荣何文清刘勤
关键词:旱地耕作措施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旗叶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及其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被引量:7
2011年
以我国北方12个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系)和美国德克萨斯州3个冬小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旱作和拔节期有限补灌条件下,比较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之间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浆期旗叶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的差异,以及δ13C值与产量和WUE的关系。旨在通过分析δ13C值与产量和WUE的关系,明确δ13C值在评价植物WUE方面的可靠性,为抗旱节水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论旱作还是有限补灌,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之间产量、WUE、旗叶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灌浆过程的进行,旗叶δ13C值呈缓慢增大的趋势,而且旗叶δ13C值旱作高于有限补灌。不论旱作还是补灌条件,旗叶δ13C值在4个测定时期的平均值与籽粒产量、WUE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5273-0.6913)。小麦拔节期补灌100mm水分后,不同基因型小麦表现出明显的水分超补偿效应。说明冬小麦灌浆期旗叶δ13C值在旱作条件下和在补灌条件下均可较好地评价WUE,可将冬小麦灌浆期旗叶δ13C值作为筛选高效用水品种的参考指标之一。
樊廷录马明生王淑英李尚中赵刚
关键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冬小麦
黑龙江西部旱作玉米水肥生产潜力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以氮肥、磷肥、补水量为试验因子,以玉米产量为指标,利用MINITAB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通过响应曲面法建立水肥相互作用对玉米产量影响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利用模型的等值线图对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子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以玉米产量为响应值优化得出玉米生产潜力田间试验值的条件:氮肥为241.1 kg/hm2,磷肥为173.1 kg/hm2,补水量为108.3 m3/hm2,玉米田区生产潜力试验值为12 224 kg/hm2。
郑文生刘勇民张忠学郑蕾
关键词:玉米
土壤侵蚀模拟的高维指数非线性模型及参数辨识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针对常规土壤侵蚀经验统计模型适用性不强、模拟精度不佳等问题,对灰色离散序列高阶动态模型进行合理扩展,建立了多变量高维指数非线性模型,通过MATLAB寻优,实现了非线性模型中参数的搜索——辨识。该模型具有信息包容量丰富、信息开发利用潜力大、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人工降雨条件下的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拟结果表明:模型有效系数>0.91,平均误差率<6.2%,模拟精度较高。
李娜魏永霞严昌荣张忠学
关键词:土壤侵蚀参数辨识人工降雨
黄河流域积温数据栅格化方法优选被引量:21
2009年
在获得黄河流域109个气象站点45a的逐日平均气温、各气象站的经纬度以及海拔高度数据和中国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采用Cokriging、积温垂直递减和"回归分析计算+残差插值"3种方法对黄河流域≥0℃的积温栅格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相关性为"回归分析计算+残差插值">积温垂直递减>Cokriging,T检验的双尾显著性概率Sig.:"回归分析计算+残差插值"<积温垂直递减<0.05
张燕卿刘勤严昌荣何文清刘爽
关键词:栅格化积温黄河流域
交替隔沟灌溉对玉米耗水规律及其产量的影响
2012年
针对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多风少雨,春旱严重,粮食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低等实际问题,于2009年在黑龙江省杜蒙县进行了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的玉米耗水规律及其产量的试验研究,为当地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试验表明,玉米整个生育期内拔节—抽雄期耗水量最大,日耗水量在抽雄—灌浆期最大。交替隔沟灌溉在适宜的灌水量水平下,产量增加显著。本试验中产量最高时,生育期灌水定额分别为苗期325 m3/hm2、拔节期300 m3/hm2、灌浆期400 m3/hm2。各生育期耗水量分别为播种—苗期38.92 mm、苗期—拔节91.14 mm、拔节—抽穗100.00 mm、抽穗—灌浆65.49 mm、灌浆—乳熟53.28 mm、乳熟—收获33.35 mm。
何富博孙爱丽
关键词:交替隔沟灌溉生育期耗水规律玉米
滴灌条件下不同覆膜方式的玉米产量和WUE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2009年在黑龙江省杜蒙县一心乡进行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大垄双行覆膜+膜下滴灌+垄向区田"和"行间覆膜+滴灌+垄向区田"两种技术集成措施在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这三个生育期内灌不同量的水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并分别提出了基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最佳灌水量。
何富博吕国梁
关键词:大垄双行覆膜行间覆膜滴灌玉米WUE
不同海拔梯度上地膜覆盖和不同肥力水平对马铃薯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对不同海拔梯度上地膜覆盖和不同肥力水平的马铃薯物候期、农艺性状(出苗率、苗高、开花率)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使马铃薯在低、中、高山地区较未覆膜分别提前5、8和10 d成熟;不同海拔梯度比较,随海拔升高各物候期推迟,中山、高山地区分别比低山地区成熟时间推迟3和12 d.在低、中和高山区对马铃薯出苗率促进作用分别为15.6%、27.9%和66.7%,对苗高增长的促进作用分别为4.8、5.0和5.2 cm,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马铃薯营养生长,延迟进入生殖生长的开花阶段;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最理想的是中山地区,平均增产1 369.5 kg/hm^2,高山地区平均增产850.5 kg/hm^2,而低山地区不理想.施肥水平对马铃薯出苗率和苗高的影响不显著;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明显,低山和中山地区中肥水平产量最高,而高山地区高肥水平产量最高.
朱江艾训儒易咏梅王柏泉
关键词:海拔梯度地膜覆盖肥力水平马铃薯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大豆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保护性耕作技术其核心是保持水土,最大限度地保护农业水土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针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农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在国家"863"农业节水项目试验基地甘南县,对不同保护性耕作技术条件下的大豆光合生理生态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显著提高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速率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正相关。
魏永霞张文娥严昌荣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大豆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