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113)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唐国华郭佳佳张薇朱文倩王宇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牵张
  • 3篇细胞
  • 3篇成骨
  • 2篇牵张力
  • 2篇基质
  • 2篇基质细胞
  • 2篇共培养
  • 2篇骨髓
  • 2篇骨髓基质
  • 2篇骨髓基质细胞
  • 2篇BMSCS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形成
  • 1篇正畸
  • 1篇正畸微种植体
  • 1篇植入
  • 1篇旁分泌
  • 1篇破骨
  • 1篇破骨细胞
  • 1篇牵张成骨

机构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唐国华
  • 2篇张薇
  • 2篇郭佳佳
  • 1篇江燕
  • 1篇朱文倩
  • 1篇王宇

传媒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口腔颌面...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牵张力促进BMSCs与VECs共培养体系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
2015年
目的:研究牵张力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血管内皮细胞(VECs)共培养体系成骨分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原代BMSCs与VECs。应用Flexcell 5000加力系统,分别对BMSCs与VECs共培养组、BMSCs单独培养组和VECs单独培养组施加6%等轴循环牵张力。加力6、12、24和48 h后,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Runx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 RNA的表达量,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含量,碱性磷酸酶(ALP)半定量检测ALP活性。通过加入VEGF受体抑制剂Tivozanib,观察VEGF的旁分泌作用。采用SAS 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加力6 h时,共培养体系Runx2 m RNA的表达量上调4.3倍(P<0.05);加力48 h时,ALP活性升高1.5倍(P<0.05)。2加力12 h时,共培养体系VEGF m RNA的表达量上调2倍(P<0.05),上清液中VEGF的含量增加10倍(P<0.05),BMSCs分泌大量VEGF,而VECs分泌极少量VEGF。3加入Tivozanib后,共培养组Runx2的表达量下调90%(P<0.05),ALP活性下调48%(P<0.05);而BMSCs单独培养组Runx2的表达量和ALP活性分别下降30%和18%。结论:牵张力促进BMSCs与VECs共培养体系中BMSCs的成骨分化,这种作用可能通过牵张应力诱导BMSCs分泌的VEGF以旁分泌方式由VECs作用于BMSCs来实现。
王宇唐国华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牵张应力成骨分化
牵张力促进BMSCs/VECs共培养成血管-成骨效应的旁分泌机制研究
目的:牵张力和血管新生在骨形成的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循环牵张力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血管内皮细胞(VECs)共培养体系成血管-成骨效应的促进作用并探索其旁分泌调控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原代B...
蒋雨楠(Jiang Yunan,MOrth)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牵张力旁分泌
文献传递
锂盐促进大鼠前腭缝扩张成骨中血管形成的研究
2014年
目的:观察锂盐对大鼠前腭缝扩张后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扩大簧扩张SD大鼠前腭缝,实验组于扩张前7d开始每天注射氯化锂,对照组注射氯化钠,扩张后2、5、7d处死。免疫组化检测β-catenin表达,CD31、vWF抗体检测血管形成,钙黄绿素标记新骨形成。结果:β-catenin在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实验组β-catenin信号增强,同时血管形成显著增多,7d后新骨量明显增加。提示通过增强β-catenin信号促进血管形成,是锂盐促进大鼠前腭缝牵张成骨的途径之一。
郭佳佳张薇江燕唐国华
关键词:氯化锂Β-CATENIN血管形成牵张成骨
正畸微种植体植入早期骨改建中破骨细胞的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微种植体植入早期破骨细胞的产生,探讨破骨细胞变化与骨改建的关系。方法:雄性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为4组,在胫骨近心端近骺板处植入微种植体1颗,分别于植入3、7、14、28 d后处死(每组5只)。HE染色观察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标记破骨细胞并作半定量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种植体植入3 d后,种植体骨接触区可见大量红细胞、炎症细胞、间叶细胞和骨碎屑,无明显破骨细胞。7 d后,编织骨新生,呈颗粒状,破骨细胞位于骨陷窝中。14 d时,大量新生的编织骨呈网格状,破骨细胞增多,骨改建明显。28 d时,编织骨成片状,与层状骨相连,破骨细胞数目减少。TRAP染色半定量分析显示,破骨细胞数目在14 d时达到高峰,各时间点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正畸微种植体植入早期破骨细胞产生,在新骨生成的活跃阶段破骨细胞数目增多,提示破骨细胞参与微种植体周的骨改建过程。
张薇郭佳佳朱文倩唐国华
关键词:微种植体破骨细胞骨形成骨改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