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110)

作品数:21 被引量:140H指数:7
相关作者:王佐林范震王方王超刘鑫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国医师协会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牙种植
  • 5篇干细胞
  • 4篇种植体
  • 3篇脂肪干细胞
  • 3篇上颌
  • 3篇上颌窦
  • 3篇上颌窦底
  • 3篇上颌窦底提升
  • 3篇上颌窦底提升...
  • 3篇提升术
  • 3篇细胞
  • 2篇学区
  • 2篇血管
  • 2篇牙槽
  • 2篇牙种植体
  • 2篇牙周
  • 2篇牙周膜
  • 2篇牙颌
  • 2篇争鸣
  • 2篇数字化

机构

  • 13篇同济大学
  • 9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作者

  • 21篇王佐林
  • 4篇范震
  • 4篇王方
  • 1篇张雪明
  • 1篇王海丞
  • 1篇蔡文姬
  • 1篇李琼
  • 1篇于博涵
  • 1篇厉超元
  • 1篇陆春露
  • 1篇李晓静
  • 1篇王超
  • 1篇刘宁
  • 1篇刘鑫

传媒

  • 19篇口腔颌面外科...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内皮祖细胞在构建组织工程骨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组织工程骨将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进行复合,利用生物技术并加入生长因子,具有取材方便、可塑性强、组织相容性好、快速修复缺损等特性,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移植入体内后,如果仅依靠周围渗透的组织液只能够营养100 μm以内的细胞[1].植入的种子细胞吸取营养物质(如氧气、葡萄糖、氨基酸等)和清除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乳酸)的能力有限,中央的细胞供血和供氧不足,就会出现成骨不良或成骨质量不佳等问题[2].因此,成骨区血管化是解决组织工程骨临床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3].近年来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从其生物学特性、与血管新生的关系、在组织工程骨中的运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李琼王佐林
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共培养
BMPs对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5年
脂肪干细胞(ADSCs)具有成骨分化潜能,BMPs可以通过其信号通路产生协同作用。然而,BMPs信号在ADSCs成骨过程中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通过增强BMPs信号,研究人员可运用多种方法促进脂肪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本文将BMPs在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厉超元王佐林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骨生成
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材料的应用评价被引量:9
2014年
种植义齿修复已作为一种功能可靠、理想的缺牙修复方法而逐渐普及。牙槽骨的吸收和上颌窦的气化常常导致上颌后牙缺牙区骨量不足和骨质稀疏.从而严重影响了牙种植体的成功植入圆。对于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的病例.上颌窦底提升术(sinus floor elevation)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骨增量技术。标准的上颌窦底提升术通过完整分离并提升窦腔黏膜.在窦腔黏膜和窦底骨板间填入骨移植材料.增加上颌窦底部的骨量.极大地扩展了牙种植体应用的适应证。
刘鑫王佐林
关键词:上颌窦底提升牙种植体骨移植
美学区单个种植义齿龈乳头高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前牙美学区单个种植义齿龈乳头高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01—2011-12,于同济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美学区单个种植义齿修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共30例患者30枚Straumann种植义齿纳入本研究。种植义齿负载半年后,通过临床测量、照片评价、模型测量及根尖片测量对软硬组织进行评估。应用调查问卷及视觉测量尺(visual analog scale,VAS)获得患者满意度。结果:牙龈乳头指数为3的患者,其植体—邻牙距离[(2.7±0.9)mm]和颊侧龈乳头与舌侧龈乳头底部宽度[(7.7±0.6)mm],均大于牙龈乳头指数为2或1时,后二者的植体—邻牙距离分别为(1.9±0.9)、(1.5±0.8)mm,颊舌侧龈乳头宽度分别为(7.2±0.6)、(6.6±0.8)mm。而龈乳头指数3为的患者,接触点至牙槽嵴顶的距离[(4.1±0.9)mm]小于牙龈乳头指数为2或1的患者[(5.9±2.3)、(6.5±2.5)mm]。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医师对美学效果的评价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植体—邻牙距离、颊侧龈乳头与舌侧龈乳头底部宽度、种植义齿与邻牙的接触点至牙槽嵴顶的距离,是影响龈乳头高度的因素。
陆春露王佐林
“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在口腔种植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4
2013年
目的:探讨"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L)在口腔种植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可行性。方法:以临床真实病例为模板,通过筛选和整理后进行合理编排,案例中包含理论授课知识点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充分讨论,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93%的学生认为学习潜力得到了激发,提高了学习积极性。89%的学生认为通过病例分析和讨论,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结论:CBL教学法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王方范震王佐林
关键词:口腔种植学教学改革
牙种植修复中的咬合重建、数字化技术、无牙颌种植修复方法——“争鸣与共识”种植论坛(第二季)学术共识被引量:10
2016年
随着牙种植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以修复为导向的牙种植治疗已经成为广泛共识,新技术的应用也为精准治疗提供了可行性。然而,在一些难点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议和困惑,特别是咬合重建问题、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及无牙颌的种植修复设计。本文就"争鸣与共识"种植论坛(第二季)的讨论结果,针对上述三大疑难问题达成共识,以期更好促进口腔种植技术的临床规范化应用。
王佐林王方
关键词:牙种植咬合重建数字化技术无牙颌
种植体间距与种植体周炎关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体间距与种植体周炎发生的关系。方法:拔除6只比格犬的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至第一磨牙,拔牙后8周在数字化外科导板辅助下行种植术。每侧植入连续的4枚种植体,种植体间距分别设置为1、2、3 mm,共3个组别。术后2周和3个月时记录种植体周临床牙周指数,术后3个月时采集种植体龈周菌斑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别于术后1、2、3个月时拍摄X线平行投照根尖片进行影像学测量;术后3个月时进行取材,制作硬组织切片并行Van Gieson(VG)染色,用SPSS 25.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 mm组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率、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均明显高于2 mm组和3 mm组;1 mm组中,满足PI≥2的检测位点数最多,且符合种植体周炎诊断标准的PD≥5 mm或BOP阳性检测位点数明显高于其他2组。菌斑群落结构分析显示,1 mm组密螺旋体属(Treponema)、坦纳菌属(Tannerella)和普氏菌属(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较3 mm组更高。X线片结果显示,1 mm组边缘骨吸收(marginal bone resorption,MBR)与嵴顶骨吸收(crestal bone resorption,CBR)明显大于其他2组。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3组中,1 mm组骨嵴顶高度较其他2组明显降低。2 mm组与3 mm组比较,以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2 mm组和3 mm组,1 mm组PI最高,且发生了明显的骨吸收和软组织炎症,而2 mm组和3 mm组没有发生明显的骨吸收。因此,1 mm的种植体间距更容易发生种植体周炎。
胡佳慧王海丞黄洁周笑天王佐林
关键词:动物模型骨吸收
从术前设计到风险防范——“争鸣与共识”种植论坛(第三季)学术共识被引量:3
2017年
随着口腔种植学的不断发展,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人们对于牙种植治疗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在理解和认知上也不断更新。在"‘争鸣与共识’种植论坛(第三季)"中,与会专家们从术前设计到风险防范,对即刻种植、即刻负重、前牙美学区和无牙颌种植修复治疗中广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总结。本文报道了所达成的共识性意见,以供参考,期望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更加规范牙种植技术的临床应用。
王佐林王方
关键词:无牙颌
间充质干细胞调控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2016年
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骨代谢的作用是多方面的。MSCs对破骨细胞和骨吸收的调控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MSCs对破骨有双面的调节作用,可能促进或者抑制,取决于炎症环境的情况。在一些生理、病理环境下,MSCs通过分泌相关细胞因子对破骨细胞的形成及功能起正向调控作用。但在某些炎症状态下,MSCs可能也通过旁分泌作用实现对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在体外共培养破骨细胞与MSCs,MSCs对破骨细胞的形成表现出抑制作用。了解MSCs对破骨细胞的调控作用,有助于了解炎症微环境下MSCs对骨丢失的治疗潜能。
许舒宇(综述)王佐林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破骨旁分泌
牙周膜对于牙槽骨吸收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 :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形态学观察,比较脱位牙的再植位点与自然愈合拔牙创的牙槽骨高度,并观察保留或刮除牙周膜对再植脱位牙的牙槽骨骨量影响。方法:选取3只成年雄性健康Beagle犬,间隔拔除其下前牙3颗,并将每只实验犬的前牙分成3组,有牙周膜再植组(T1),无牙周膜再植组(T2),拔牙创自然愈合组(T3)。4个月后处死Beagle犬,切取实验位点组织块,Micro-CT扫描分析,制作硬组织磨片,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形态学观察。结果:Micro-CT分析显示,T1组骨小梁数量(Tb.N)多于其他两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2和T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小梁间隙(Tb.Sp)在T1组间隙明显小于T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和T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量比(BV/TV)、骨小梁厚度(Tb.Th)等骨微参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染色显示,在所有试验位点颊侧牙槽嵴发生垂直骨降低,但三组间骨量吸收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距颊侧牙槽嵴顶以下1 mm位置处的颊侧骨壁的水平宽度,T2和T3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2、3 mm两个水平位置处,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牙拔除后20 min内,牙再植回拔牙窝中,相比于自然愈合,可以保留更多牙槽骨骨量,而进一步保留再植牙的牙周膜活性,更有利于颊侧新骨形成。
蔡文姬王佐林
关键词:再植术牙周膜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