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BMU20110270)

作品数:14 被引量:205H指数:7
相关作者:张培训姜保国付中国张殿英薛峰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宁波市第二医院滨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骨折
  • 4篇股骨
  • 4篇关节
  • 3篇手术
  • 3篇术后
  • 2篇韧带
  • 2篇生物相容
  • 2篇生物相容性
  • 2篇生物相容性材...
  • 2篇手术治疗
  • 2篇髓内
  • 2篇髓内钉
  • 2篇锁骨
  • 2篇周围骨折
  • 2篇髋关节
  • 2篇内固定
  • 2篇假体
  • 2篇假体周围
  • 2篇假体周围骨折
  • 2篇骨折固定

机构

  • 14篇北京大学
  • 1篇滨州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宁波市第二医...
  • 1篇烟台毓璜顶医...

作者

  • 14篇张培训
  • 9篇姜保国
  • 8篇付中国
  • 6篇薛峰
  • 6篇王天兵
  • 6篇张殿英
  • 5篇韩娜
  • 5篇寇玉辉
  • 5篇徐海林
  • 5篇陈建海
  • 5篇芦浩
  • 4篇安帅
  • 4篇杨明
  • 3篇党育
  • 3篇殷晓峰
  • 2篇陈博
  • 2篇邓玖旭
  • 2篇黎庆钿
  • 2篇顾航宇
  • 2篇王艳华

传媒

  • 9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华肩肘外科...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锁骨钩板内固定联合Endobutton韧带重建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锁骨钩板内固定联合Endobutton喙锁韧带重建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锁骨钩板内固定联合Endobutton喙锁韧带重建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2~65岁,平均(37.50±8.7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8 d,平均(4.50±1.95)d,均为闭合性损伤。损伤机制:直接暴力损伤9例,间接暴力损伤2例。对11例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35~100 min,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为1/甲级愈合。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60±6.6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锁骨钩脱落、断裂。术后10~18个月取出内固定,钢板取出后无再脱位等并发症。按美国肩肘外科协会标准化肩关节评定量表(American shoulder elbow surgeons standardized shoulder assessment form,ASES)评价疗效,优(100~90分)9例,良(89~75分)1例,一般(74~51分)1例,差(≤50分)0例,优良率90.91%。结论锁骨钩板内固定联合Endobutton喙锁韧带重建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操作简单,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可临床推广应用。
张培训马明太刘中砥王依林付中国陈建海薛峰韩娜寇玉辉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锁骨钩板ENDOBUTTON韧带重建
应用MIPPO技术前侧入路预旋转塑形锁定板钉治疗肱骨干中段B型、C型骨折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经前侧手术入路预旋转塑形锁定板钉治疗肱骨干中段B型和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MIPPO技术前侧入路预旋转塑形锁定板钉治疗肱骨干中段B型、C型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43~70岁,平均(55.8±9.1)岁;根据AO分型:B型11例,C型5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不伴随桡神经损伤。患者行骨折远、近端上臂前方小切口,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并于肱骨前方肱骨表面放置预旋转处理的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桥接固定,LCP近端放置在肱骨外侧,远端放置在肱骨前侧。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及肘关节活动范围。肩关节功能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采用Mayo评分评价。结果 16例患者均获得了8~24个月随访,平均(16.13±4.54)个月,手术时间45~120min,平均(70.5±18.5)min。16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术中的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经营养神经药物和电刺激的治疗,术后1个月时腕关节和拇指的背伸功能完全恢复。16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0~21周,平均(13.5±3.0)周。肩关节外展105~120°,平均(112.5±4.6)°;前屈150~170°,平均(165.4±6.0)°。肘关节伸直0~8°,平均(4.8±2.0)°;屈曲120~140°,平均(132.5±5.8)°。肩关节功能依据UCLA评分标准:优15例,良1例。肘关节功能依据Mayo评分标准:优14例,良2例。结论应用MIPPO技术前侧手术入路预旋转塑形锁定加压板钉治疗肱骨干中段B型和C型骨折临床疗效较好,手术操作方便,骨折断端血运影响小,恢复快,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张培训付中国王依林马明太薛峰
关键词:MIPPOLCP肱骨干骨折
矢状位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形态特征和复位技术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矢状位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的形态特征和复位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09年3月至2016年6月,通过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矢状位不稳定转子间骨折,获得完整随访36例,其中切开复位组17例,微创复位组19例,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尖顶距、螺旋刀片滑动距离、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指标,以及骨折的影像学形态特征。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微创复位组在手术出血量方面明显少于切开复位组(P<0.001),而在其他评价指标等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骨折形态特征看,有分离移位的近端前向不稳定多于有嵌插的近端后向不稳定,且前者的突出特征是股骨近端前内侧面的长斜行骨折,其在远骨折端的对应区域形成V形缺损,在外旋位X线片上较明显。结论:矢状位不稳定骨折分为有嵌插的近端后向不稳定和有分离的近端前向不稳定两种类型,两种类型各有特征,手术应尽可能用微创技术进行复位。
张树张继源杨杜明杨明张培训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
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对预后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 :研究AO分型C型桡骨远端骨折伴或不伴尺骨茎突骨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病历查询及随访获取资料,将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治疗的76例AO分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56例)和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20例),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合并的尺骨茎突骨折未予固定。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是否植骨、关节活动度、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疗效。结果: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患者尺侧疼痛较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患者明显。骨折部位的疼痛、腕关节掌屈、腕关节背屈、主动活动时疼痛、桡偏、尺偏、前臂旋前、前臂旋后、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和影像学评分,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分别为(0.1±0.1)分,(51.1±1.9)°,(60.2±1.9)°,(0.6±0.1)分,(23.1±0.9)°,(28.7±1.3)°,(81.5±2.6)°,(68.2±2.7)°,(1.9±0.3)分,(89.6±12.3)分;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分别为(0.3±0.3)分,(51.4±2.3)°,(66.6±1.7)°,(0.5±0.2)分,(24.5±2.0)°,(26.9±1.8)°,(80.3±2.5)°,(70.3±3.7)°,(1.2±0.4)分,(92.5±7.5)分。以上各项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不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关节活动度及功能。
颜勇卿张培训王天兵陈建海姜保国
关键词:桡骨骨折尺骨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进展被引量:4
2015年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颈骨折及髋关节重度骨关节炎的常用方法。随着THA手术的不断增加及人口老龄化加重,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的风险也不断增高,其发生率约为1%。美国Mayo临床中心对1989—1993年所作的全髋关节翻修术进行原因分析,发现PFF发生率已超过脱位和感染,成为继松动之后的第2大病因。
熊建芦浩付中国张殿英王天兵徐海林张培训
关键词:髋关节翻修术VANCOUVER干骺端皮质骨板不稳定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分析被引量:82
2012年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及术后显性、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30日至2010年9月30日间采用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16例及采用DHS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及术后失血、输血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对围手术期的显性、隐性失血情况做出评估。结果:采用PFNA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48.9±2.8)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62.3±3.8)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85.0±6.2)mL。采用DHS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124.9±7.8)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73.9±4.7)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243.4±6.3)mL。两组相比,DHS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的显性出血量均多于PFNA(P<0.01),但PFNA术后隐性出血量及PFNA总体出血量均多于DHS(P<0.01)。结论:PFNA和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存在较多的术后隐性失血量,提醒临床医生注意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张培训薛峰安帅顾航宇芦浩徐小东付中国张殿英姜保国
关键词:髋骨折手术后出血血量
创伤性脑损伤对骨折愈合影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建立脑损伤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动物模型,并进行稳定性评估。方法:8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A组)和单纯骨折组(B组),再按5个不同时间点(6 h、1周、2周、1个月和2个月)进行取材评估,每次取8只,损伤后观察各组的组织学、神经行为学和影像学等变化。结果:A组脑损伤后大鼠90%出现偏瘫,死亡率为10%(4/40)。脑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NSS)显示造成中度脑损伤,2周后脑损伤虽有所恢复,但NSS评分值趋于稳定。光镜下脑创伤区血脑屏障破坏,神经元广泛变性坏死。伤后1周、2周、1个月和2个月A组和B组骨痂体积测量结果分别为60.03±28.05和32.80±11.04、78.54±15.16和51.36±23.02、93.01±10.65和72.38±20.38、115.26±40.00和60.30±13.34,单位为mm3,A组和B组在2周(P=0.036)、1个月(P=0.006)和2个月(P=0.010)时骨痂体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1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实验制作的动物模型定量准确,确实可信,稳定性及可重复性好,是研究骨折与颅脑损伤相关性的有效平台。
陈旭红白露顾航宇陈博黎庆钿安帅王志永邓玖旭寇玉辉张培训殷晓峰韩娜姜保国
关键词:骨折愈合脑损伤
可降解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可吸收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0例新鲜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经过知情同意后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两组,各15例,试验组采用可降解的甲壳质生物套管进行套接法修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对术后的神经恢复情况进行临床观察,根据沈宁江和英国医学委员会推荐的评分方法,计算功能恢复的综合优良率,术后6个月进行电生理检查。结果:30例患者中28例得到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4例。套管套接组手术操作简单,平均缝合时间[(8.0±0.8)min]比传统神经外膜平均缝合时间[(10.0±0.6)min]缩短20%,套管套接组伤口如期愈合,未见排异反应或过敏反应及异常引流。术后6个月的电生理检测结果:生物套管套接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77.37%,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70.09%;传统神经外膜缝合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61.69%,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56.15%;感觉、运动神经恢复率的比较分别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觉神经恢复率P=0.678,运动神经恢复率P=0.695)。神经修复后6个月的综合优良率显示:套管套接组优良率78.57%,传统神经外膜缝合组优良率28.57%,经Fisher’s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可吸收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具备临床替代神经外膜缝合的可行性。
张培训寇玉辉韩娜党育薛峰王天兵徐海林陈建海杨明卢浩殷晓峰白露王艳华安帅张殿英付中国姜保国
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再生生物相容性材料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21
2012年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0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10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依据Vancouver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骨折部位疼痛和肢体长度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6~69个月,平均35.1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达愈合,对位和对线良好,无假体松动以及内固定断裂或移位。髋关节Harris评分71~90分,平均79.8分,优良率达到70%。负重行走时骨折部位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3分,平均1.4分。假体周围骨折术前测量患侧肢体较对侧肢体短缩0~2.5 cm,平均(1.6±0.9)cm;术后随访时短缩0~1.8 cm,平均(0.6±0.6)cm,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可根据患者年龄、一般情况、功能要求以及骨折的Vancouver分型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芦浩姜保国付中国张殿英王天兵徐海林薛峰陈建海张培训党育杨明
关键词:假体周围骨折股骨外科手术
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对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诊断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48例(单侧)CTS患者,用高频超声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所有病例均行腕管切开减压术,术中直视下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评价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其测定腕横韧带厚度的诊断阈值,计算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超声检测CTS患者腕横韧带于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的厚度与神经传导检测的相关性。结果:在钩骨钩采用超声和术中测量CTS患者的腕横韧带,分别为(0.42±0.08)cm和(0.41±0.06)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2,P>0.05),表明超声可准确测量腕横韧带。钩状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与神经传导取最佳截点0.385 cm,灵敏度为0.775,特异度为0.788。豌豆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的最佳截点为0.315 cm,灵敏度为0.950,特异度1.000。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处腕横韧带的厚度与腕-示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腕-中指SCV均呈负相关性。结论: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协助诊断腕管综合征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徐林陈方民王蕾张培训姜晓锐
关键词:超声检查腕管综合征腕关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