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1511135)

作品数:9 被引量:42H指数:5
相关作者:赵文阁刘鹏李殿伟陈辉刘志涛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物种
  • 2篇蛇类
  • 2篇生境
  • 2篇胎生蜥蜴
  • 2篇爬行动物
  • 2篇蜥蜴
  • 2篇物种多样性
  • 2篇两栖
  • 2篇两栖爬行
  • 2篇两栖爬行动物
  • 1篇电泳
  • 1篇东方铃蟾
  • 1篇血细胞
  • 1篇养殖
  • 1篇日活动节律
  • 1篇乳酸脱氢酶
  • 1篇摄食
  • 1篇生境特征
  • 1篇生态因子
  • 1篇食性

机构

  • 7篇哈尔滨师范大...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生物科...

作者

  • 7篇赵文阁
  • 7篇刘鹏
  • 2篇李殿伟
  • 2篇陈辉
  • 1篇孙玉刚
  • 1篇李淑兰
  • 1篇于东
  • 1篇张志影
  • 1篇贾竞波
  • 1篇夏玉国
  • 1篇刘志涛

传媒

  • 5篇四川动物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黑龙江省蛇类物种多样性调查及保护被引量:2
2006年
通过多年的野外调查和采集,共在黑龙江省31个县(市、区)获得蛇类标本592号。结合有关资料记载,证实黑龙江省蛇类隶属2科6属11种,约占我国蛇类总数的5·42%,均属于古北界物种,与国内其他省相比黑龙江省蛇类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种群数量较少。建议加强对蛇类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及其生境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蛇类资源。
刘鹏
关键词:蛇类物种多样性
黑龙江省两栖爬行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2000~2006年对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及分布进行大范围的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及现代有关成果,应用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丰富度、均匀度和G—F指数),对黑龙江省的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东部山地省和小兴安岭省的物种丰富度要高于其它地理省,松嫩平原省和三江平原省的物种均匀度高于其它地理省,而G指数与物种数分布规律相似,F指数和G-F指数相似,只有东部山地省物种才有一定的丰富度。
陈辉刘鹏赵文阁
关键词: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
黑龙江省三种蝮蛇不同组织乳酸脱氢酶和酯酶同工酶的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和特异性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黑龙江省的3种蝮蛇: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iensis)、岩栖蝮(G.saxatilis)和中介蝮(G.intermedius)的心脏、肝脏、肌肉和肾赃4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3种蝮蛇的相同组织问酶谱有显著不同,同种蝮蛇的不同组织间酶谱的差异也很显著,这两种酶具有种间差异性和组织特异性.
刘鹏孙玉刚赵文阁
关键词:蝮蛇同工酶电泳
东方铃蟾在黑龙江省的现状与保护被引量:1
2007年
2002—2006年通过样方法、样线法及访问调查,对黑龙江省32个县(市、区)东方铃蟾(Bornbina orientalis)的分布范围、栖息环境、种群状况、食物组成以及人工养殖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东方铃蟾在黑龙江省主要分布于东南山地的尚志、延寿、宾县、阿城、绥芬河、宁安、海林等地,栖息在山溪的石下、草丛或路边、半山坡上的小水坑、石头坑等处,产卵场的种群密度为2.8只/m^2;东方铃蟾的食物以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其出现频率分别为46.97%和39.75%,此外,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蜘蛛目、中腹足目的动物也占有一定比例,而蜻蜓目和直翅目所占比例较小;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对东方铃蟾进行人工饲养,死亡率较低,成体能存活2年以上,食物以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和蚯蚓为主,并能抱对产卵。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片段化,环境污染造成的栖息地质量下降以及干旱的气候条件等因素,东方铃蟾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均呈缩减的趋势,因此建议加强立法、宣传教育和管理的力度,减少环境污染和人为活动对东方铃蟾栖息地的破坏,同时积极开展人工养殖方面的研究,解决饲料、繁殖、成活率等关键养殖技术。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合理利用。
刘鹏贾竞波
关键词:东方铃蟾食性人工养殖
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被引量:12
2008年
2007年5—7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和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的日活动内容以休息和晒太阳为主,取食、社会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占时间较少;与晴天相比,阴天取食和其他活动所占时间显著降低,休息和社会活动所占时间没有显著变化,而晒太阳所占时间显著增加。不同性别、年龄和天气条件下胎生蜥蜴的日活动节律均为双峰型,但各种活动开始和持续的时间、活动高峰出现和持续时间以及峰值方面存在差异,晴天时胎生蜥蜴开始活动的时间早,2次活动高峰的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长,而阴天时胎生蜥蜴的活动时间短且集中,在活动高峰时的个体出现率高;雄性比雌性的活动时间长,出现率高,幼体开始活动的时间比成体晚,出现率低。气温、地表温度和光照因子对胎生蜥蜴日活动节律均有影响,其中光照为控制活动节律的主要因子,当相对光照强度达到40%左右时,胎生蜥蜴开始出来活动,而温度主要影响胎生蜥蜴的活动数量,当达到最适温度(地表温度23℃~32℃,气温21℃~29℃)时出现活动高峰。
刘鹏刘志涛李殿伟赵文阁
关键词:胎生蜥蜴活动节律
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分布与生态因子关系的分析
2007年
通过2000~2006年对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实地深入调查,并结合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的历史资料及现代有关成果,从经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海拔、生境、垂直分布等生态因子对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总数与海拔、纬度成负相关关系;而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成正相关关系;在经度E128°~E130°之间物种数较多,其他地区则较少;灌丛、阔叶林等为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适栖生境.在平原、丘陵低山灌丛、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分布着全省所有的物种.
陈辉刘鹏赵文阁
关键词:两栖爬行动物生态因子
小兴安岭北部胎生蜥蜴春季的栖息生境被引量:5
2009年
分别于2005年5~7月和2006年5月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境内方圆15km的范围内采用样线法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春季的栖息生境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胎生蜥蜴栖息生境中的15个生境因子进行的频次百分比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兴安岭北部胎生蜥蜴春季的最适栖息生境是处于山体半阴半阳坡的中、下坡位,且坡度平缓的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黑桦(Betula davurica)林中,林间落叶层较厚,具有适中的湿度和光照强度,且土质疏松,人为和天敌的干扰小。结果表明,胎生蜥蜴在春季一般选择具有良好的食物与隐蔽条件,以及能够提供充足热量的栖息生境,这是该物种对高纬度低温环境的一种适应。
夏玉国赵文阁刘鹏
关键词:胎生蜥蜴生境特征物种保护
黑龙江省产10种蛇类血细胞的比较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本文用Wright染色法对黑龙江省产10种蛇类的血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测得数据用SPSS 13.0软件统计。结果表明:10种蛇的各类血细胞形态和数量有较明显差别并有一定的属种特征,这可能与其进化地位和生态适应有关。
李殿伟张志影李淑兰赵文阁
关键词:蛇类血细胞
黑龙江哈尔滨地区花背蟾蜍繁殖生态的观察被引量:7
2007年
2004年4月~2005年6月对哈尔滨地区花背蟾蜍的出蛰情况、繁殖期的活动规律、繁殖行为、繁殖力和繁殖期的食性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花背蟾蜍最早出蜇日期是4月19日,雄性先于雌性、成体先于亚成体出蛰;繁殖活动受温度影响比较明显,繁殖的最适气温为20℃、水温为15℃,雄体之间争雌现象显著;繁殖高峰后逐渐迁入陆地活动,繁殖期的摄食活动明显受繁殖的影响,表现为繁殖期不积极捕食,空胃率占69.39%。
于东赵文阁
关键词:花背蟾蜍繁殖生态摄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