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2008113)

作品数:5 被引量:62H指数:3
相关作者:徐晓群曾江宁寿鹿廖一波陈全震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桡足类
  • 2篇致死
  • 2篇致死温度
  • 2篇温排水
  • 2篇浮游
  • 2篇浮游动物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分布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毒性
  • 1篇余氯
  • 1篇真刺唇角水蚤
  • 1篇中华哲水蚤
  • 1篇生态影响
  • 1篇升温速率
  • 1篇水蚤
  • 1篇群落
  • 1篇海洋桡足类
  • 1篇浮游动物群落

机构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浙江大学
  • 2篇浙江工业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5篇寿鹿
  • 5篇曾江宁
  • 5篇徐晓群
  • 4篇高爱根
  • 4篇陈全震
  • 4篇廖一波
  • 3篇江志兵
  • 3篇刘晶晶
  • 2篇黄逸君
  • 2篇赵永强
  • 2篇曾淦宁
  • 1篇胡锡钢
  • 1篇郑平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兴化湾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被引量:19
2010年
兴化湾为福建北部最大的海湾,于2006年对该海湾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四季9个站位的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及幼虫124种,其中春季42种,夏季89种,秋季71种,冬季20种;分属近岸暖温、近岸暖水和广布外海3个生态类群;优势种15种,春季以水母和桡足类占优势,夏季以水母占优势,秋季以水母、桡足类和箭虫占优势,冬季则以桡足类占优势。不同季节兴化湾浮游动物生物量湿重和丰度水平分布特征变化明显,并与温度和盐度呈显著相关。聚类分析显示兴化湾浮游动物群落夏季类群和秋季类群相似度较高;各季节水平分布基本可分为湾口区和湾内区两大类群。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尽管本次调查浮游动物群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但随着电厂等大规模工程的投产,兴化湾海域生态系统健康面临着极大威胁,其环境压力需引起持续关注。
徐晓群曾江宁寿鹿曾淦宁胡锡钢
关键词:浮游动物
不同季节升温条件下余氯对桡足类的毒性被引量:3
2009年
为探明桡足类对滨海电厂冷却水中余氯的忍受能力,在各季节于室内对采自乐清湾的12种桡足类进行30min不同升温幅度(ΔT)(0、4.0、8.0、12.0℃)下的余氯胁迫,观察桡足类在24h后的死亡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其余氯半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结果表明各季节桡足类余氯LC50随ΔT增大而显著降低(P<0.001),且多数种类呈显著线性回归关系(P<0.05)。对于哲水蚤目桡足类,余氯LC50随其粒径增大而升高。同一种桡足类在相同ΔT下,随适应水温升高,余氯LC50显著降低(P<0.01)。亚热带海区夏季自然水温较高,冷却系统轻微的升温即可加剧余氯对其的毒性。若以LC50×0.5来确定桡足类余氯安全浓度,则春、秋、冬季暴露时间≤30 min、ΔT≤12.0℃时,其余氯安全浓度分别为0.21—0.86 mg/L、0.26—0.86 mg/L、0.31—4.55 mg/L;夏季暴露时间≤30 min、ΔT≤8.0℃时,其余氯安全浓度为0.15—0.41 mg/L。当前电厂加氯浓度偏高对冷却水中桡足类造成较大影响,但排出水中余氯对其影响不大。基于生态安全考虑,根据对余氯较敏感的小型桡足类在不同季节下的余氯安全浓度,建议亚热带滨海电厂夏季余氯排放浓度不超过0.15 mg/L,其余季节不超过0.20 mg/L。
江志兵曾江宁陈全震廖一波徐晓群寿鹿刘晶晶高爱根赵永强黄逸君
关键词:海洋桡足类半致死浓度
不同升温速率对桡足类高起始致死温度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为探明升温速率对桡足类热忍受能力的影响,并找出一个相对合适的升温速率作为其高起始致死温度(upp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re,UILT)试验中的标准升温速率,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和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等4种桡足类在1℃·h-1、0.1℃·min-1、1℃·min-1和突然暴露等4个不同升温速率下的UILT。结果表明,同一种桡足类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忍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各种桡足类的UILT均在升温速率为0.1℃·min-1时最大,高于或低于该升温速率,其UILT都降低。因此,建议桡足类UILT实验的标准升温速率为0.1℃·min-1。在0.1℃·min-1的标准升温速率下,各种桡足类的热忍受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真刺唇角水蚤、背针胸刺水蚤、精致真刺水蚤、中华哲水蚤,其24h-UILT分别为31.0℃、29.6℃、29.1℃和27.7℃,48h-UILT分别为30.1℃、29.5℃、28.6℃和27.3℃,各种桡足类的热忍受能力间均有显著差异。
江志兵曾江宁陈全震廖一波高爱根徐晓群寿鹿刘晶晶黄逸君
关键词:升温速率桡足类温排水
两种桡足类短期热冲击的高起始致死温度值被引量:1
2009年
于2007年4月研究了亚热带海域近海种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和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 Giesbrecht)在不同驯化温度下热冲击15、30、45 min后的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upp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re,24-h UILT50)。结果表明:(1)在相同驯化温度下,两种桡足类短期热冲击24-h UILT50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在相同暴露时间下,两种桡足类短期热冲击24-h UILT50随驯化温度的上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这种升高的趋势会随驯化温度的上升而变缓,且趋于一固定值后不再上升;(3)中华哲水蚤在暴露时间为15、30、45 min的24 h最高起始致死温度(ultimate upper incipient lethaltemperature,24-h UUILT50)分别为31.7、31.0、30.3℃,真刺唇角水蚤在暴露15、30、45 min时的24-h UUILT50分别为36.5、36.0、35.4℃;(4)在相同驯化温度和暴露时间条件下,真刺唇角水蚤对短期热冲击的耐受性显著强于中华哲水蚤。
曾江宁江志兵陈全震廖一波高爱根徐晓群寿鹿刘晶晶赵永强郑平
关键词: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
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6
2008年
为了评估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浮游动物的影响程度,选择了运营多年的浙江嘉兴电厂邻近海域,于2006年5月大、小潮期间进行了浮游动物分布现状调查,并选取东海近海常见浮游动物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进行了24h半致死温度的耐热性实验。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6种,其中大潮期间22种,小潮期间23种,主要为近岸低盐类群,优势种为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rcer aeuchaeta)等;浮游动物生物量虽呈近岸低、离岸高的分布状态,但密度相对均匀;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仔鱼决定着调查海域生物量的分布特征,虫肢歪水蚤和真刺唇角水蚤则决定着密度的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证明,浮游动物有较高的热耐受力,7℃温升范围内4种实验物种均无个体死亡;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排水口附近活动能力强、质量大的浮游动物种类的分布有较大影响,对活动能力弱的中、小型浮游动物种类分布几乎没有影响。
徐晓群曾江宁曾淦宁陈全震廖一波高爱根寿鹿
关键词:浮游动物温排水生态影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