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1CB711005)

作品数:2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刘冬金陈运泰郝春月周公威侯建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震
  • 2篇台网
  • 1篇地震台
  • 1篇地震台网
  • 1篇地震仪
  • 1篇震级
  • 1篇震源
  • 1篇震源机制
  • 1篇面波
  • 1篇面波震级
  • 1篇矩震级
  • 1篇昆仑山口西地...
  • 1篇海底
  • 1篇海底地震
  • 1篇海底地震仪

机构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1篇刘瑞丰
  • 1篇任枭
  • 1篇邹立晔
  • 1篇庄灿涛
  • 1篇侯建民
  • 1篇周公威
  • 1篇郝春月
  • 1篇陈运泰
  • 1篇刘冬金

传媒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震学报

年份

  • 2篇200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一次面波震级未饱和的地震被引量:7
2005年
概述了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地震震级的测定过程,分析比较了我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面波震级MS,以及国内外不同机构测定的该地震的矩震级MW.结果表明,不同的机构在测定面波震级时,由于所使用的资料不尽相同,所使用的计算震级的公式也有所不同,导致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差别.我国对该地震的速报结果是MS=8.1,在正式编辑出版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给出的测定结果是MS=8.2;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结果是MS=8.0.地震发生后不久,哈佛大学(Harvard)、NEIC、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ERI)、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APCEA)、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利用全球地震台网、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或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资料得出的矩震级MW分别是7.8(Harvard),7.7(NEIC),7.7(ERI),7.6(APCEA),7.5(IGCEA),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平均为MW=7.7.鉴于矩震级是一个描述地震绝对大小的力学量,与传统的震级标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国际地震学界推荐矩震级作为优先使用的震级.本文分析表明,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级(矩震级)为MW=7.7,其面波震级MS=8.0,是一次面波震级未饱和的地震.
刘瑞丰陈运泰任枭侯建民邹立晔
关键词:震级矩震级面波震级震源机制地震台网
海洋半球台网计划(OHP)与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发展被引量:7
2005年
简述了基于海洋半球台网计划(OHP),由日本建立的OHP地震台网、OHP数据中心,日本研制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由ODP(大洋深钻计划)Leg191布设的海底钻孔宽频带地震观测站的总体进展.也阐述了近年来我国自行研发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现状,并提出在我国沿海大陆架海域筹建海底钻孔式长期地震观测站的建议与设想。
周公威庄灿涛郝春月刘冬金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