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40-1968)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田凯张青霞李程王丽娜陈颖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四川藏区
  • 3篇藏区
  • 2篇民族
  • 1篇地化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政治
  • 1篇知觉体验
  • 1篇土司
  • 1篇土司制
  • 1篇土司制度
  • 1篇清至民国
  • 1篇清至民国时期
  • 1篇权力
  • 1篇宗教
  • 1篇文化解析
  • 1篇民国
  • 1篇民国时期
  • 1篇民居
  • 1篇建房

机构

  • 6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作者

  • 2篇田凯
  • 1篇王丽娜
  • 1篇陈颖
  • 1篇李程
  • 1篇韩东升
  • 1篇张青霞

传媒

  • 3篇四川建筑
  • 1篇华中建筑
  • 1篇生态经济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内地化”进程中甘孜州城镇发展概况
2015年
甘孜州城镇建设历史久远,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及历史人文环境的限制,境内城镇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直至清末民初,其城镇规模、数量等才有所发展,"内地化"进程逐渐加快。到民国时期,甘孜州商业发展迅速,并促进了城镇发展。
韩东升
关键词:土司制度
近代民族城镇空间的文化解析——以甘孜县老城区为例被引量:6
2014年
关注城镇空间形态的文化分析方式-叙事结构,即城镇空间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的规则体系及逻辑框架结构。在近代民族城镇空间形态的研究中,我们既要关注关于民族—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也不能忽视城镇空间内部隐藏着另一种文化机制:民众文化在空间中的表达。民族地区的民众观念、文化通过日常生活在聚落生活空间中表现出来。在甘孜县老城区的传统街区空间形态中,这两种空间叙事结构都具有一定典型性,以此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国家-民族命运以及民众观念这两种文化机制在聚落空间的日常表达方式。
田凯
关键词:文化解析
藏族民居建房风俗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藏族民居伴随着高原文明的产生而逐步出现和发展的。在西藏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地方,由于受到高原地理条件、气候资源、人文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藏族民居呈现出多元化的外在表现形态。但是,在多元化的表现形态下,藏族民居的建房风俗又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通过对藏族民居的研究和资料查找发现,民居的建房,不仅包括很多很多的礼俗,也包含了很多相应的禁忌,而这些风俗是藏族民居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李程
关键词:藏族民居风俗宗教
四川藏区民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初探——以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的城镇发展为例被引量:3
2012年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城镇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四川藏区民族城镇发展受到区域位置、地理环境、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风俗等动力机制的影响和制约。文章以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城镇发展为例分析和探讨城镇的发展动力,找出城镇发展的规律,对其他城镇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为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张青霞王丽娜
关键词:民族政治
基于知觉体验的传统公共休闲空间意蕴剖析--以成都茶馆为例被引量:3
2020年
该文从建筑现象学延伸的知觉体验这一理论为背景,着眼于今天已逐渐衰落和消亡的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以成都茶馆这一川西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大众性场所为例,对其进行知觉体验的梳理以及意蕴的剖析。通过分析人在这一场所中的独特感知与体验,从场所整体感受到知觉个体探寻,归纳出成都茶馆的场所特点和空间意蕴,逆向实现传统公共休闲空间的场所恢复。这一思考使人得以重新审视城市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为地区的空间恢复与保护提供了一种视点。
刘小源
关键词:知觉体验建筑现象学公共空间茶馆
近代以来四川藏区民族城市针对地质灾害的应对方式之变迁被引量:2
2015年
四川藏区是多民族聚居地,也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城市发展长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原乡土著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积累了应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机制,包括围绕着寺庙发展、建筑防震等。自18世纪以来中央政权加强对四川藏区的统治后,四川藏区城市受到内地文化更多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以更积极主动的方式迎接地质灾害的挑战,而受汉地影响更大的康定表现出与其他藏区城市不同的应对方式,如迁移城市,建筑上用木结构穿斗房取代部分碉房,改变城市空间形态等。文章通过分析18~20世纪康定城在地质灾害后的城市发展过程,反映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城市针对地质灾害的应对方式的变迁。
田凯陈颖
关键词:地质灾害城市空间形态
清至民国时期四川藏区城镇的城墙建设被引量:1
2018年
明清时期,伴随着中央政府基层权力在民族地区的深入,四川藏区城镇开始修建城墙,这些城墙主要出现在地方行政中心、兵营驻地和一些军事据点。由于四川藏区特有的地形特点及民族文化,城墙的防御功能并不强。随着近代以来城墙所代表的礼教与中央秩序的符号体系日益崩溃,藏区城镇城墙建筑的符号意义逐渐消解,民国以后更是消融在城市生活中。通过梳理四川藏区城镇在不同时间的城墙建设情况,不仅可以透视出四川藏区城镇的空间形态特征,为我们勾勒出民族城镇在中原汉地文明与民族文化冲突与交融中的发展轨迹,也为我们提供了考察清代至民国时期国家权力在民族地方社会生长方式的路径。
田凯陈颖
关键词:民国时期四川藏区国家权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