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9032)

作品数:18 被引量:258H指数:10
相关作者:沈渭寿方广玲香宝胡钰张立坤更多>>
相关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降水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河流
  • 2篇点源
  • 2篇遥感
  • 2篇生态
  • 2篇生态承载力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态足迹
  • 2篇水电
  • 2篇水电开发
  • 2篇气温
  • 2篇污染
  • 2篇拉萨河流域
  • 2篇耕地
  • 2篇放牧
  • 2篇非点源
  • 2篇风险分析
  • 2篇风险评估

机构

  • 11篇中华人民共和...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钦州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作者

  • 8篇沈渭寿
  • 5篇张立坤
  • 5篇胡钰
  • 5篇赵卫
  • 5篇香宝
  • 5篇方广玲
  • 4篇林乃峰
  • 4篇金霞
  • 4篇杨春艳
  • 2篇李海东
  • 2篇李祥妹
  • 2篇徐琳瑜
  • 2篇王宝良
  • 2篇王涛
  • 2篇黄远林
  • 1篇唐古拉
  • 1篇白淑英
  • 1篇杜加强
  • 1篇银山
  • 1篇覃照素

传媒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草业科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山地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环境工程技术...

年份

  • 4篇2016
  • 8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河道径流可变区间的河流水资源可开发利用率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为了确定水电开发活动对河流水资源的可开发利用率,建立分期展布的河道径流可变区间核算方法,其中河道径流包括河道最小生态需水和河道最大洪流,并以西藏拉萨河为例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拉萨河河道最小生态需水和最大洪流年内动态变化分别为29.5~328.3 m3/s和95.1~1 673.4 m3/s。与河道最小生态需水约束相比,河道径流可变区间约束使得拉萨河年调节型水电开发的水资源可开发利用率从60.2%下降到18.7%。指出对于径流丰枯特征十分明显的季节性河流,大型水利工程在平衡径流季节分布的过程中,应该受河道径流可变区间约束,尤其是枯水期最大洪流约束下河道径流量的可增加空间。
张锦徐琳瑜
关键词:最小生态需水
拉萨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评估被引量:11
2015年
有效识别流域非点源污染高风险区,对污染控制与管理以及水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拉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包括降雨、地形和施肥影响因子的输出风险模型,识别流域各级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的地域单元。结果表明:1996年和2010年,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概率分别为50.0%和46.3%;非点源污染风险处于较高以上程度的区域面积分别为12 985.8和11 628.0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8.9%和34.9%;与1996年相比,2010年非点源污染风险程度由低级别向高级别转换的总面积约为6 674.3 km2。拉萨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发生的风险概率为中等,风险程度在局部范围内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高风险区域面积减少、低风险区域面积增加,但是中等和较高风险区域面积有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农业生产和水土流失是非点源污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巩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果,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非点源污染问题,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营造控制非点源污染迁移的植被缓冲带。
方广玲香宝杜加强王宝良张立坤胡钰徐杰
关键词:污染风险分析拉萨河流域
近30年西藏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39
2015年
耕地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深入了解西藏耕地分布及其变化过程,可以为指导西藏农业发展、保障生态安全提供参考。本研究以4期遥感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区位指数和土地区域差异模型,对1980-2010年西藏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30 a西藏耕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从3252 km2增加到3703 km2,占西藏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0.27%上升到0.31%,年变化量15.37 km2,年变化率0.46%。2)西藏耕地主要分布在日喀则、拉萨、山南、昌都4个地区,海拔〉3800-4200 m之间,28°-30°N地区,其中拉萨、海拔〉3800-4000 m、28°-29°N是耕地最为集中的地区。3)近30 a西藏耕地相对增加较快的是昌都地区、海拔3200 m以下和4200 m以上地区、30°-33°N地带,西藏耕地的变化表现出向高、低海拔地区、纬度较高地区扩展的趋势。近30 a西藏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是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杨春艳沈渭寿王涛
关键词:遥感土地利用耕地
西藏高原近50年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28
2013年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月气象资料,通过累积距平曲线和M-K检验可以看出,西藏地区平均气温和年降水均呈现1990年前后由偏低期到偏高期的转变,采用气候倾向率及GIS空间插值方法,对比分析了1990年前后两个时段平均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西藏呈现出温度升高、降水增多趋势,气温的高值区不断北扩、西伸,且西部地区增温速率最大,降水量的高值区有向西延伸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藏东高山深谷区气候由冷湿型向暖干型方向发展外,西藏大部分地区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
杨春艳沈渭寿林乃峰
关键词:气温降水
近50年贵州不同强度降水日数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利用1961年-2010年贵州省8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和GIS空间分析,探讨了贵州省不同强度降水日数的时空演变规律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态势,总降水日数表现为明显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93d/(10a),其中小雨日数对总降水日数变化趋势的贡献最大,两者均在2006年发生突变,转为急剧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总降水日数和小雨日数总体分布态势由西南向东北递减,黔西南的大方、纳雍、水城等地为高值区,黔东南以及东北局部地区为低值区;中雨日数和大雨以上日数则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不同地区降水日数以减少为主,其中总降水日数和小雨日数在黔南地区减少比较明显,中雨日数呈减少趋势的比例高达90.1%,而大雨以上日数为增加趋势的比例较大(44.5%),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在黔西、黔东北以及黔中南等地。
白淑英莫婷史建桥周寅
关键词:降水日数MANN-KENDALL检验
1985-2010年西藏粮食产量对气候和耕地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8
2015年
西藏宜耕土地面积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且对气候变化敏感,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揭示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利用1985-2010年西藏粮食产量、38个气象站资料和4期遥感数据,采用Thornth waite模型和指数曲线法计算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离作物趋势产量和气候产量,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法分析气候变化趋势,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和土地变化率分析耕地的变化,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粮食产量与气候变化和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5-2010年,西藏粮食总产量、气候生产潜力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分别为77.83×10^7 kg、7419.58 kg/(hm^2·a)、1948.93 kg/hm^2,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粮食生产潜力实现率平均为25.86%,且呈逐渐上升趋势,粮食产量正在向气候生产潜力靠近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气候产量占粮食单产的比值在-10.74%-8.03%波动,变化幅度呈减小趋势,粮食生产受气候的影响程度不断下降;3)西藏≥0℃积温、生长季平均气温、降水量分别为2 224.53℃、11.41℃、387.48 mm,均表现为增加趋势,生长季日照时数平均为1095.45 h,呈减少趋势,各气候要素变化的转折年份出现在1994年;4)西藏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气候产量与耕地面积、≥0℃积温和生长季降水量的关联度均介于0.633-1.321之间,与生长季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的关联度介于0.595-0.641之间。耕地面积、≥0℃积温和生长季降水量是影响粮食产量的最主要因素。该研究可为识别粮食产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保障西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杨春艳沈渭寿李海东
关键词:气候变化遥感耕地变化灰色关联分析
西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差异性被引量:47
2014年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月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及CIS空间插值方法,研究了近50 a来西藏及各分区气象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西藏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近50a来,西藏总体呈现出日照略增、温度升高、降水增加、风速减小、平均相对湿度略有上升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倾向率3.04 h/10 a,年平均气温倾向率0.58℃/10 a,多年平均降水量倾向率12.5 mm/10 a,年平均风速倾向率-0.13 m·s^(-1)·(10 a)^(-1)、年平均相对湿度倾向率0.1%/10a。根据地貌分区的各区域气象要素分布及变化程度差异较大,藏北高原区日照时数最长,但呈减少趋势,藏东高山深谷区日照时数最短,增加趋势明显;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升温幅度较小,藏北高原区年平均气温最低,升温幅度最大;藏东高山深谷区年平均降水量最多,藏北高原区最少,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降水量增加较明显;藏北高原区平均风速最大,藏东高山深谷区最小,所有区域平均风速均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喜马拉雅高山区、藏东高山深谷区相对湿度较大,藏北高原区、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较小,西藏各区平均湿度均有所上升。
杨春艳沈渭寿林乃峰
关键词:日照时数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
基于可持续发展分析的西藏地区生态监测指标构建被引量:5
2015年
为西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地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帮助管理部门及时而准确地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状况与变化,以1996,2000,2005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评价地区可持续发展情况,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996年西藏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分别为1.444和6.628 hm^2,2010年分别为4.051和5.350 hm^2,生态盈余迅速减少;耕地和草地生态足迹占总生态足迹的绝大部分比重;1996—2005年,耕地生态供给一直处于盈余状态,而到2010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达到其承载力的近3倍,2000年以前草地承载力明显大于足迹,到2010年草地资源人均生态赤字为0.055 hm^2。西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逐年下降,草地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和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草地、森林和农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却在下降。
方广玲香宝唐古拉赵卫胡钰张立坤金霞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拉萨河流域水电开发带来的河岸带土壤特征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西藏地区丰富的水电资源可替代原有火电成为其清洁能源的主流,然而水电开发将改变河岸带土壤组成和结构,从而带来不可逆的生态环境影响。该文提出一套水电开发土壤肥力评价指数方法,分析拉萨河流域水电开发工程影响下,其河岸带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统计特征及趋势特征。结果表明:水电工程能够增加土壤中粗颗粒物含量的比重,使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差;河岸带土壤无机元素中钾元素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为2.4 mg/g,磷元素含量较低,平均含量为0.97 mg/g,拉萨河水电开发导致土壤中镁元素流失最为严重;根据水电开发土壤肥力评价指数得到拉萨河地区100 m范围内、100~200 m、200~300 m 3个不同空间尺度土壤肥力等级,结果显示拉萨河河岸带土壤肥力等级整体偏低,其中近岸100 m范围内水电开发所导致的土壤养分流失最为明显,建议适当控制流域放牧规模,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恢复与植被恢复相结合的模式,减少水电工程开发引起的流域水土流失影响。
李筱金徐琳瑜
关键词:水电开发土壤元素
西藏地区草地承载力及其时空变化被引量:23
2015年
在不适合和不能放牧区域划定、满足生态保护需要的牧草生物量估算、草地生产能力修正等的基础上,开展西藏地区县域草地承载力及其时空变化研究,分析农业、林业等补饲对草地承载力的影响机制,以及草地承载力与草地生态状况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西藏地区县域草地载畜量和补饲载畜量呈显著的地域差异,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水分条件和热量因素;(2)2011年藏东南、藏西北部分县域草地资源仍有盈余,但是全区及其多数县域草地生态系统处于超载状态且自2000年以来不断加剧,草地承载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下降、空间异质性增强;(3)牲畜存栏量增长过快、草地资源供需空间匹配不协调是造成草地超载且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4)通过缓解草地资源供需的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农业、林业等补饲可以改善全区尤其是农业县、半农半牧县草地承载状况,但对草地承载状况变化趋势的影响有限;(5)县域草地生态状况的下降趋势与其草地超载、草地承载率下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适合放牧区域划定、牲畜存栏量控制和畜牧业布局优化是改善西藏地区草地承载状况、减缓其草地生态状况下降趋势的主要途径.
赵卫沈渭寿刘波林乃峰王涛
关键词:补饲县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