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JS064)
- 作品数:5 被引量:120H指数:4
- 相关作者:熊春文陈辉刘慧娟史晓晰王毅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关于农民工代际划分问题的讨论——基于曼海姆的代的社会学理论被引量:26
- 2011年
-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特有的一个群体,自1978年以来,这个群体已经存在并发展了30多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变迁的加速,农民工群体内部的异质性在不断增加,新的代际差异也越发明显。以往关于农民工新生代或二代农民工的提法已经不足以准确地认识这一群体的新特征与新变化。文章借鉴曼海姆关于代的问题的讨论,根据宏观社会变迁节奏和微观社会经验、思想模式这些决定代际差异的核心要素,对农民工代际划分的框架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尝试提出了一个农民工代际划分的新设想。
- 陈辉熊春文
- 关键词:农民工
- 制度性自我选择与自我放弃的历程——对农民工子弟学校文化的个案研究被引量:50
- 2014年
- 流动儿童尤其是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学议题。近年有学者从反学校文化的视角出发开展了颇有意义的探索,但是这些以探索"子弟们"自主性或能动性为出发点的经验研究,最终均以消解农民工子弟反学校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基本结论。通过对一所农民工子弟校各个年级学生实际流动的动态考察,本文发现农民工子弟校的反学校文化有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即从"制度性自我选择"逐渐过渡到"制度性自我放弃"的演化过程。学校往往包含着制度性自我选择与自我放弃的双重奏,而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本文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揭示了农民工子弟反学校文化的真实性及其力量,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民工子弟学校文化的社会意义进行了诠释,以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社会再生产的机制。
- 熊春文刘慧娟
- 关键词:农民工子弟反学校文化
- 西方国家教育机会均等及其观念的历史演进被引量:13
- 2011年
- 在教育公平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主流话语的今天,充分研究和理解西方国家教育公平的历史进程及其主要理论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社会转型的视角,以科尔曼的论述框架为基础,勾勒了西方国家教育机会均等及其观念的历史演进图景与特征,以期对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提供借鉴。
- 熊春文陈辉
- 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社会转型
- “义”的双重体验——农民工子弟的群体文化及其社会意义被引量:40
- 2013年
- 本文借鉴保罗·威利斯的研究进路,在描述民工子弟校学生同辈群体的静态结构和动态机制的基础上,探究当前农民工子弟群体的文化生产过程。研究发现,虽然没有突破阶级的社会再生产,但农民工子弟在丰富多样的同辈群体活动中,自主、能动地生产出其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文化。这种文化以"义"的精神为核心,包括平等的义气伦理和不平等的差序体验双重维度,通过意义—规则—行动三个层面的洗礼,这一群体有望实现其相对完整而特有的社会化过程。正是在这种群体文化的影响下,农民工子弟在意识和微观层面主动放弃了学业,而在结构和宏观上造成社会再生产的结果。
- 熊春文史晓晰王毅
- 关键词:农民工子弟同辈群体
- 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以《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为例被引量:2
- 2011年
- 文章讨论了《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农村留守儿童书信集》一书在中国留守儿童质性研究中的学术位置,并以该《书信集》为中心,重构了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展示了《书信集》可能的学术价值。论文最后探讨了《书信集》可能遇到的方法论问题,尤其是其局限性。
- 熊春文
- 关键词:留守儿童方法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