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5021)

作品数:6 被引量:120H指数:4
相关作者:焦念志黄邦钦张瑶张锐汤凯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生物碳
  • 2篇有机碳
  • 2篇溶解有机碳
  • 2篇微型生物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双向电...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学
  • 1篇电泳
  • 1篇东海陆架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植物群落结构
  • 1篇中肋骨条藻
  • 1篇双向电泳

机构

  • 6篇厦门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3篇焦念志
  • 3篇黄邦钦
  • 2篇徐大鹏
  • 2篇汤凯
  • 2篇张锐
  • 2篇张瑶
  • 1篇谢聿原
  • 1篇曾庆璐
  • 1篇陈纪新
  • 1篇王秀秀
  • 1篇郑强
  • 1篇党宏月
  • 1篇张传伦
  • 1篇张子莲
  • 1篇柳欣
  • 1篇王晓雪
  • 1篇穆文华
  • 1篇李超
  • 1篇钟超
  • 1篇王磊

传媒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夏季南海东北部和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昼夜变化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于2008年和2009年夏季分别对南海东北部和东海陆架区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进行了24h时间序列连续观测和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浮游植物特征光合色素可以看出3个测站的叶绿素a浓度均呈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最高值出现在夜间,而在中午至午后达到最低值,而这种昼夜变化主要是由于光照和潮汐作用所导致。各站均以硅藻为最主要的优势类群,受上升流影响的S702站硅藻生物量超过80%,S$305和DH04站硅藻也占据了35%~50%,且3个测站硅藻生物量昼夜变化与叶绿素a一致,但所占生物量百分比却在叶绿素a高值的时间段较低,表明高生物量对应着更为丰富的浮游植物类群组成多样性。除硅藻外,$305站青绿藻也表现出与叶绿素a同步的昼夜变化规律。而在东海DH04站,由于存在明显层化特征,聚球藻是上混合层的主要优势类群,且表现出与叶绿素a一致的变化。黎明前后,甲藻出现了暴发式的生物量升高,所占生物量超过30%,由于其昼夜变化并不明显,分析可能由于水团的侧向输送所致。
王磊钟超钟超柳欣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南海东北部
厦门大嶝岛潮间带底栖微藻叶绿素荧光对温度和光照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PAM叶绿素荧光技术,于2013年5月在厦门大嶝岛潮间带,对不同底质类型(泥质、泥砂质和砂质)底栖微藻的光合作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底栖微藻的光合系统II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呈泥质(0.33)〉泥砂质(0.28)〉砂质(0.01);底栖微藻叶绿素a含量亦呈上述变化趋势.不同温度(15-35℃)和不同光照透射率(0-100%)的短期(0.5-2.0 h)培养实验表明,底栖微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27℃左右)接近于环境温度,体现了其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过高的温度(35℃及以上)会抑制光合作用活性,进而限制其生长;此外,光照实验表明底栖微藻可通过自身的运动和变化来适应光照强度的变化,不同底质类型可能存在不同的光适应策略.
穆文华谢聿原黄邦钦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叶绿素荧光温度光照潮间带厦门海域
海洋微型生物储碳过程与机制概论被引量:14
2013年
在全球气候环境演变的背景下,认识海洋微型生物对碳循环的贡献,需要了解其过程和机制。最近提出的"微型生物碳泵"理论阐释了海洋储碳的一个新机制:微型生物活动把溶解有机碳从活性向惰性转化,从而构成了海洋储碳。这个过程当中,自养与异养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具有不同生理特性微型生物类群扮演着不同的生态角色,本文将围绕微型生物碳泵主线分别论述之。
焦念志汤凯张瑶张锐徐大鹏郑强
关键词:溶解有机碳细菌病毒
海洋固碳与储碳——并论微型生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被引量:70
2012年
气候变化受到全球关注,大气CO2含量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根本的机制就是生物固碳.然而,海洋浮游植物光合固碳量远远大于海洋调节大气CO2的能力和容量.本文指出,"固碳"不等于"储碳",只有长期储存在海洋中的那部分碳才能对气候变化起到调节作用.但已知的海洋储碳机制(包括依赖于理化过程的"溶解度泵"以及依赖于颗粒有机碳沉降的"生物泵"等)并不能解释海洋碳汇有关的若干现象和问题.究其原因,还在于没有认识占海洋总有机碳90%以上的溶解有机碳(DOC)的形成机制.在对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微型生物对DOC转化并形成惰性DOC(RDOC)的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 Carbon Pump,MCP)储碳机制、探讨了海洋碳汇研发所面临的挑战及前景.
焦念志
关键词:固碳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储碳机制及气候效应被引量:47
2013年
海洋中存在一个巨大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库,可与大气CO2碳量相媲美.两个碳库之间的交换势必影响气候变化.RDOC可在海洋中保存数千年,构成了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探寻RDOC碳库形成机制是认识海洋如何储碳的关键.新近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 Carbon Pump,MCP)"理论指出,海洋微型生物是RDOC碳库的主要贡献者.本文从MCP的主动机制和被动机制及其环境调控出发,论述了海洋RDOC的组成与生物来源,RDOC组分的微型生物代谢途径,病毒的裂解过程以及浮游动物活动对RDOC生产的贡献,不同类群微型生物有机碳代谢特征及其生物标记物与碳氢同位素表征,以及MCP的能量代谢特征与储碳效率,并结合MCP储碳的地史证据展望了MCP在增加海洋储碳能力方面的应用前景.
焦念志张传伦李超王晓雪党宏月曾庆璐张锐张瑶汤凯张子莲徐大鹏
关键词:微型生物气候变化
中肋骨条藻蛋白质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方法的比较
2012年
比较了裂解液法和直接三氯乙酸(TCA)-丙酮沉淀法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蛋白双向电泳的提取效果并优化了提取条件,结果表明:裂解液-TCA-丙酮沉淀法在去除胞内干扰物质方面,较裂解液-超滤管法和裂解液-试剂盒法的效果都好。裂解液-TCA-丙酮沉淀法和直接TCA-丙酮沉淀法都能取得背景干净、蛋白点清晰的双向电泳图谱,但后者的双向电泳图谱聚焦更完全,在进一步优化条件后(即蛋白沉淀12h并增加超声波洗涤过程),可作为提取中肋骨条藻蛋白的最适方法。
王秀秀陈纪新黄邦钦
关键词:中肋骨条藻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