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作品数:3,184 被引量:19,892H指数:70
相关作者:赵景波曹军骥安芷生刘卫国刘晓东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05篇期刊文章
  • 609篇会议论文
  • 208篇专利
  • 130篇学位论文
  • 23篇科技成果
  • 3篇标准

领域

  • 1,676篇天文地球
  • 689篇环境科学与工...
  • 327篇农业科学
  • 135篇生物学
  • 109篇理学
  • 63篇经济管理
  • 61篇历史地理
  • 52篇自动化与计算...
  • 49篇水利工程
  • 46篇文化科学
  • 32篇化学工程
  • 32篇医药卫生
  • 24篇建筑科学
  • 18篇轻工技术与工...
  • 14篇一般工业技术
  • 13篇核科学技术
  • 1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0篇机械工程
  • 9篇金属学及工艺
  • 7篇矿业工程

主题

  • 397篇气候
  • 269篇土壤
  • 263篇同位素
  • 204篇污染
  • 190篇黄土
  • 176篇季风
  • 175篇古气候
  • 170篇黄土高原
  • 169篇气溶胶
  • 151篇气候变化
  • 147篇青藏高原
  • 138篇降水
  • 117篇全新世
  • 111篇青藏
  • 102篇树轮
  • 94篇颗粒物
  • 92篇PM2.5
  • 85篇PM
  • 84篇测年
  • 84篇沉积物

机构

  • 3,178篇中国科学院
  • 342篇西安交通大学
  • 339篇中国科学院大...
  • 293篇陕西师范大学
  • 239篇中国科学院研...
  • 107篇西北大学
  • 89篇长安大学
  • 86篇华南师范大学
  • 75篇南京大学
  • 59篇兰州大学
  • 52篇宝鸡文理学院
  • 51篇中国地质科学...
  • 50篇西安地球环境...
  • 47篇南京师范大学
  • 46篇中山大学
  • 4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3篇中国科学技术...
  • 42篇陕西省气象局
  • 39篇西北农林科技...
  • 39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331篇曹军骥
  • 222篇安芷生
  • 220篇赵景波
  • 164篇刘卫国
  • 115篇黄宇
  • 111篇刘禹
  • 110篇刘晓东
  • 100篇宋友桂
  • 93篇周杰
  • 85篇金章东
  • 84篇周卫健
  • 81篇强小科
  • 80篇鹿化煜
  • 73篇张小曳
  • 72篇李保生
  • 71篇贺茂勇
  • 63篇程鹏
  • 59篇蔡秋芳
  • 57篇常宏
  • 56篇孙有斌

传媒

  • 35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84篇第四纪研究
  • 96篇科学通报
  • 94篇海洋地质与第...
  • 62篇中国科学(D...
  • 58篇中国沙漠
  • 43篇环境科学
  • 40篇干旱区资源与...
  • 38篇第十一届全国...
  • 37篇中国科学:地...
  • 31篇干旱区研究
  • 30篇地理科学
  • 29篇水土保持通报
  • 27篇地球科学进展
  • 23篇地质论评
  • 23篇沉积学报
  • 22篇地球化学
  • 22篇环境化学
  • 22篇中国粉体技术
  • 21篇第十届全国第...

年份

  • 8篇2024
  • 109篇2023
  • 121篇2022
  • 129篇2021
  • 143篇2020
  • 129篇2019
  • 95篇2018
  • 153篇2017
  • 171篇2016
  • 199篇2015
  • 151篇2014
  • 164篇2013
  • 176篇2012
  • 179篇2011
  • 180篇2010
  • 184篇2009
  • 128篇2008
  • 103篇2007
  • 126篇2006
  • 131篇2005
3,1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75-2020年黄土塬区关键带道路网络数据
2023年
在黄土高原地区,交通路网是影响地球关键带过程的一个重要人类活动影响因素,通常与暴雨叠加作用加速黄土关键带水土流失和物质迁移。董志塬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最连续的塬面,素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董志塬交通道路网络快速扩张,对塬区景观生态和水土流失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数据集基于多源数据,包括历史文献、实地调查、Open Street Map(OSM)数据,利用Arc GIS软件进行目视解译、数据矢量化,并叠加高精度影像对数据进行逐一核对,最终得到了董志塬1975、2005和2020年三期路网矢量数据。本数据集从收集、处理分析到验证均控制严格,数据解译完成后再进行分幅检查,保证数据精度。本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期望为董志塬固沟保塬工程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杨思齐金钊黄辉
关键词:道路网络黄土塬区土地利用
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干热河谷区清代洪涝灾害特征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分析四川省汉源县清代洪涝灾害特征及成因,为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通过对大渡河干热河谷区汉源县清代洪灾等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该地区清代洪灾的等级、频次、周期以及成因等问题。[结果]清代汉源县洪涝灾害共计发生55次,平均4.87a发生1次。轻度洪灾、中度洪灾、大洪灾和特大洪灾各占洪灾总数的14.55%,60.00%,21.82%和3.64%,以中度洪灾为主。从清代早期到晚期,洪灾呈波动增加的趋势且有明显的阶段性,1644—1739年和1770—1809年是洪灾少发期,1740—1769年和1810—1911年是洪灾高发期,并出现了5次重大洪灾事件。清代汉源县洪灾存在约5a,10a的震荡周期。[结论]在太阳黑子极值年、印度夏季风强盛期及南方涛动(ENSO)事件年前后出现洪灾的机率极大。清代中期以后的人口快速增长、农业垦殖、森林破坏等人为无序开发加剧了洪灾频次和严重程度。
侯雨乐刘瑞赵景波
关键词:清代太阳黑子印度夏季风ENSO事件
运用黄土10Be记录重建最近80ka古地磁场强度和季风降水的数理方法
鲜锋
青藏及其邻近地区轨道尺度气候变率对高原地形依赖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数值模拟作为一种古气候研究的手段在探讨气候变化机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两个不同的气候模式分别进行了改变地形高度和地球轨道参数的一系列数值模拟试验,根据这些数值试验的输出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日射、地表气温、海表温度...
毛晓亮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数值模拟
西安市PM2.5中主要成分的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对比分析
本文于2010年冬季,采集了不同天气状况下西安市城区的大气PM2.5样品,并借助配备有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对样品进行了单颗粒分析.同时,借助化学全分析手段获得了PM2.5样品中主要化学组成的质量浓度,包...
胡塔峰曹军骥
关键词:气溶胶化学组成单颗粒分析
中国丹江上游地区环境变迁与考古文化更替
<正>丹江发源于中国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南麓的凤凰山,流经陕西的商州、丹凤、商南县注入汉江。河流全长443公里,流域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从源头至陕西与河南交界处的一段被称为上游。丹江上游地区处在秦岭造山带的商(州)—丹
祝一志杨亚长程鹏余华贵康志海
文献传递
陕西洛川L_1~S_4黄土-古土壤湿陷性及其成因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工程压缩实验方法,对陕西洛川坡头黄土剖面L1黄土至S4古土壤进行了湿陷性的测定.结果表明,2kg压力下L1~S4湿陷系数变化在0.002 ~0.091之间,S2古土壤及其以上层位都具有湿陷性,湿陷性土层分布深度为20m.L1和L2黄土分别为强湿陷性和中等湿陷,湿陷系数分别为0.071和0.056;S1古土壤上部和S2古土壤分别为弱湿陷和中等湿陷,湿陷系数平均分别为0.018和0.031.3kg压力下L4黄土及其以上层位都具有湿陷性,分布深度达到了28.6m.在L4黄土和其之上的层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重湿陷性.在洛川坡头剖面L3黄土之下的土层已不具有湿陷性,表明导致黄土湿陷的不稳定的土壤结构性孔隙在该层黄土及其以下已经受到了重力作用的破坏.洛川剖面在0~20m左右深度范围黄土湿陷系数、孔隙度和饱和度在垂向上随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呈波动变化规律,黄土层的湿陷性比古土壤湿陷性强,经受成壤作用弱的S2古土壤比经受成壤强的S1古土壤湿陷强,这是当时的冰期与间冰期成壤作用强弱不同造成的,也表明第四纪气候变化是导致黄土剖面湿陷性强弱变化、饱和度及孔隙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表明第四纪气候变化理论研究成果在黄土工程性质、工程性质产生原因和垂向变化规律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孔隙度与湿陷系数之间呈指数函数正相关关系,饱和度与湿陷系数之间呈指数函数负相关关系.孔隙度与饱和度具有指示黄土湿陷性强弱的作用.
赵景波楚纯洁马延东罗小庆羽翔林王文芳周妮
关键词:黄土湿陷性气候变化
低剂量微波辐射对增强UV-B辐射损伤菘蓝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英文)被引量:4
2005年
为了探讨低剂量微波对增强UV-B辐射损伤菘蓝(Isa tis ind ig otica Fort.)的修复作用,将经过10.08 kJ.m-2.-d 1辐射损伤(PAR=220μm o l.m-2.-s 1)的菘蓝幼苗分别经0、3、6、9和12 s等不同时间的微波辐照(126mW.cm-2,2 450 MH z),然后测定其幼苗M DA含量、紫外吸收物质含量、抗坏血酸含量以及3种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结果表明,增强UV-B辐射损伤菘蓝在微波的作用下其菘蓝幼苗中SOD、CAT和POD活性及紫外吸收物质含量、抗坏血酸含量提高,M DA含量得到显著的降低,说明微波对增强UV-B辐射伤害菘蓝幼苗具有修复作用.但是,随着微波剂量的增加,这种修复效应减弱,甚至消失.上述参数的变化说明适量时间的微波处理可以提高菘蓝对增强UV-B辐射的抵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微波的修复机理.
陈怡平刘永军赵萌萌崔瑛
关键词:菘蓝UV
树轮记录的陕西中-北部地区1826年以来4-9月温度变化被引量:21
2008年
通过对陕西黄土高原东南部地区.黄龙山树轮宽度进行研究,重建了陕西中-北部地区1826~2004年4~9月的平均温度变化,重建解释方差为39.3%.重建结果显示:自1826年以来,陕西中.北部地区存在一个高温时段(1928~1933年)和2个低温时段(1883~1888和1938~1942年).其中,高温时段与20世纪20年代末期发生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干旱事件时间吻合.尽管在全球增温背景下,重建结果也显示出自20世纪70年代起4—9月平均温度的持续上升,但其仍未超过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温度水平.除了统计检验外,该温度重建结果还得到了研究区旱涝指数和其他树轮研究结果的支持.
蔡秋芳刘禹宋慧明孙军艳
关键词:油松树轮宽度
喀斯特地区供水水库营养演化历史重建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210Pb-137Cs年代学方法,结合洪水事件沉积层,综合建立了红枫湖沉积岩芯准确的年代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沉积物多种地球化学指标(LOI、TOC、TN、C/N比、δ13Corg、BSi),结合历史文献记录和已有的水质监测数据,重建了1960~2016年红枫湖营养状态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建库以来红枫湖水体经历了多次营养状态的显著转换.其中,1991年开始水体逐渐从中营养转向富营养化状态,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内、外源营养物质输入显著增加所致,特别是网箱养鱼活动可能起到重要作用;2000年开始,水体逐渐转向中营养化,主要是一系列保护和治理措施的实施;2004年开始,水体再次逐渐恶化,转向富营养化状态,主要是外源污染物输入增加,加上内源底泥营养物质的重新释放;2009年以来,水质逐渐改善,处于中营养化状态,主要是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但表层营养物质含量较高,现阶段在减少外源污染物输入的同时,应重点加强底泥污染物的治理工作.
盛恩国盛恩国张忠义彭海军彭海军蓝江湖
关键词:富营养化水库沉积物古湖泊学
共3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