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108 被引量:894H指数:18
- 相关作者:柴瑞杨丽慧刘岩唐晓峰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大豆关键生育时期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9
- 2022年
- 以“辽豆15”为试材,在开花期和鼓粒期设置轻度干旱(土壤相对湿度65%±5%)和重度干旱(土壤相对湿度50%±5%)以及对照(土壤相对湿度80%±5%)处理,开展大豆干旱及复水控制试验。干旱处理持续7d、14d和21d,并在胁迫结束后进行复水,复水水平与对照处理一致。达到胁迫时间当日和复水后第7天取大豆倒三叶叶片,测定叶片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研究干旱胁迫对以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复水后补偿效应。结果表明:开花期,轻度干旱和重度干旱胁迫均使叶片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以及POD活性显著升高,轻度干旱胁迫使SOD活性显著升高。鼓粒期,大豆受干旱胁迫影响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SOD活性显著升高,但POD活性显著降低。复水对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均出现补偿效应,但对POD补偿效应不明显。由此可见,干旱会对大豆叶片造成过氧化伤害,主要表现在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提高,同时复水可使大豆叶片由干旱造成的过氧化伤害得到缓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补偿效应。
- 刘江李明倩常峻菲程溪晗王立为刘青高西宁
- 关键词:大豆干旱胁迫复水生理生化指标
- 东北春玉米最优水氮管理措施模拟
- 2023年
- 以东北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2021年锦州农业生态观测站试验数据,对作物生长模型CERES-Maize进行参数校准和验证,模拟不同降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丰水年)各水氮管理措施对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收益的影响,以确定不同降水年不同生产目标东北春玉米最优水氮管理方案。结果表明:CERES-Maize模型模拟春玉米发育期和产量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均为10%以内,能满足玉米生长过程及产量的模拟精度要求。不同降水年各水氮管理的春玉米最高产量分别为1.08×10^(4)、1.16×10^(4)、1.13×10^(4)kg·ha^(-1),其中枯水年最高,平水年最低。获得最高产量的灌溉量分别为185、205和175 mm,施氮量分别为75、175、125 kg·ha^(-1);不同降水年各水氮管理的春玉米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丰水年最高,枯水年最低。获得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量分别为175、195、175 mm,施氮量分别为75、175、125 kg·ha^(-1);不同降水年各水氮管理的春玉米最大经济收益枯水年最大,平水年最小。获得最大经济收益的灌溉量分别为175、205、175 mm,施氮量分别为75、175、125 kg·ha^(-1)。
- 李鸣钰李国会张益瑞陈妮娜米娜米娜李成龙
- 关键词:施氮量灌溉量水分利用率
- 玉米干物质分配与发育进程关系的干旱响应
- 2024年
- 为深入了解玉米干物质分配(DMP)随发育进程(DVS)的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机理,并完善玉米DMP参数化方案,基于锦州地区开展4a的玉米营养(VP)和生殖(RP)生长期干旱试验,研究‘丹玉405’和‘先玉335’两个品种玉米地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分配随玉米发育进程的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情况下,玉米的果穗干重与地上总干重随DVS递增的趋势相似,叶和茎干重随DVS都表现出先增后减趋势;玉米叶干物质分配系数(DMPR)随DVS线性或指数减小,茎DMPR随DVS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开花吐丝期,果穗DMPR随DVS线性增大;叶干物质增长量分配系数(IDMPR)随DVS减小,在乳熟期发生干物质再分配,茎和果穗IDMPR与DVS都呈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茎干物质再分配略晚于叶。土壤干旱情况下,各器官干重随干旱加重而减小;各器官DMPR比干重对干旱的响应偏小且偏晚,其中‘丹玉405’的叶和茎DMPR在玉米生长后期随干旱的加重及发生时间的延后而增大,果穗DMPR的响应与之相反,‘先玉335’各器官DMPR对干旱的响应弱于‘丹玉405’。不同时期干旱使叶、茎和果穗IDMPR较正常值分别偏小、偏大和偏小,叶干物质再分配时间提前。高温和干旱叠加可导致玉米果穗生长停滞,使叶和茎的干物质再分配受到严重抑制,导致DMPR和干重比正常值明显偏大。综合4a试验结果,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和DMP随DVS变化及对干旱的响应都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干旱响应与干旱程度及其发生阶段关系密切。
- 蔡福米娜米娜张慧明惠青赵先丽张淑杰张玉书
- 关键词:玉米干物质积累干物质分配发育进程
- 基于地基遥感数据的太湖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和粒子谱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利用多光谱旋转遮蔽影带辐射计(Multi-Filter Rotating Shadowband Radiometer,MFRSR)测定了我国长江三角洲中部的太湖地区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期间415nm、500nm、615nm、673nm、870nm波段的全天空总辐射、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通量密度,结合球形粒子的Mie散射理论反演了该地区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该地区工作日和非工作日气溶胶光学厚度和粒子谱的日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工作日上午6:00-9:00时间内,细粒子的生成远大于非工作日这一期间细粒子的生成.太湖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常年较高,500nm波段的年平均值为0.8038±0.7924,夏季最大(0.9359±0.7389),冬季最小(0.6209±0.5500);气溶胶粒子谱表现出双峰分布,一种是位于半径0.15μm附近的细模态,另一种是半径3μm左右的粗模态,且夏季和秋季细粒子较多,而其他季节粗粒子较多.气溶胶光学厚度以及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季节变化受到气象条件的显著影响.降水过程对大气气溶胶具有明显的冲刷作用,并且降水后大气气溶胶的增加与气溶胶粒子大小有关,积聚态粒子浓度的增加比粗模态粒子的增加更快.
- 郑有飞范进进刘建军姜杰
- 关键词:气溶胶光学厚度
- 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机制与评估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23年
- 骤发干旱是一个迅速加剧的缺水过程,其主要特点为发生突然、发展迅速、强度大、破坏性强。干旱发生速度是区分传统干旱和骤发干旱的一个明显特征。骤发干旱作为一种“新常态”干旱类型,全球呈现普遍多发、影响严重态势。明晰骤发干旱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影响,实现骤发干旱对农作物影响量化评估,有利于全面认知干旱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对我国乃至世界粮食稳产高产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骤发干旱特征、定义和驱动机制的研究进展,归纳了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骤发干旱识别的主要方法,重点阐述了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评估方法、农作物发育期遭受骤发干旱影响的敏感性、骤发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机制和骤发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展。分析了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机制和损失评估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传统农业干旱和骤发农业干旱事件分离技术尚未成熟、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和产量的影响机制不明晰、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模拟和定量评估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建立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甚至不同发育期的骤发农业干旱识别方法;阐明传统干旱和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影响机制的差异性;实现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对骤发干旱的响应行为数值模拟,全面揭示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过程。
- 纪瑞鹏于文颖于文颖武晋雯冯锐张玉书
- 关键词:农作物识别方法
- 1998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的传播被引量:22
- 2009年
-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对1998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对流层上层斜压波的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雨期间的高频斜压波动(周期≤7天)具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在其东传过程中常组织成局地波包向下游传播。波动起源于里海附近,沿着副热带急流带向下游传播,3天后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斜压波所带来的扰动能量为长江流域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积聚。对低频扰动场的合成表明梅雨期间有准定常波列的存在,为高频斜压波动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最后通过与1997年的比较,发现在梅雨降水偏少的1997年没有明显的斜压波动向下游传播。
- 梅士龙管兆勇
-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梅雨西风急流
- 近沙尘源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季节变化及其统计学描述被引量:11
- 2009年
- 利用天空辐射计测定了敦煌地区1999年1月至2001年3月期间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采用“SKYRAD”反演模式同时反演了敦煌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体积尺度分布和折射指数实部,分析了其季节变化及统计学特性。结果表明,光学厚度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大致从12月开始存在明显的上升,3月或4月达到最大值,5—8月光学厚度逐渐减小,9—10月又有所上升,11月达到最小值,而波长指数的变化与光学厚度的变化基本相反;敦煌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波长指数的概率分布与其季节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近似满足对数正态分布和正态分布;4个季节的气溶胶波长指数与光学厚度表现出一种相似的关系,并可以简单地利用一个指数函数加以描述;气溶胶尺度分布表现出双峰型结构,一种是位于半径0.25μm附近的积聚态,另一种是半径7.7μm左右的粗模态,且春季积聚态与粗模态之间存在着一个假模态;折射指数实部春季明显升高,对波长的敏感性较低,且4个季节的概率分布最大值均处在1.54~1.56范围内;两种情况下对实部值的概率分布进行拟合,发现其概率分布同样可以利用高斯模型加以描述,但是两种情况下春季与其他季节明显不同。
- 刘建军郑有飞吴荣军
- 关键词:气溶胶光学特性统计描述
- 基于FY3/MERIS NDVI的辽宁省植被动态及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基于风云三号卫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平均温度、平均水汽压、降水量、日照时数等9种气候因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开展2009年-2019年辽宁省全域及分区域NDVI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和时间滞后性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NDVI与平均水汽压相关性最好,与日照时数相关性最差;分区域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除辽南外,与NDVI相关系数均高于全省。除平均相对湿度外,植被生长季(4-10月)NDVI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均低于全年。降水量、气温和地温对NDVI的影响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时间滞后性,并且对植被生长茂盛期的影响要更为滞后。
- 宋昀地史洪杰冯锐纪源盛晶博
- 关键词:气候因子滞后性
- 东亚夏季风位涡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变化的联系
- 本文利用位涡构造了一个新的夏季风位涡指数(I),讨论了它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年际变化及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反映夏季风的异常变化特征和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异常变化。强指数年,雨带偏北...
- 江丽俐管兆勇
- 关键词:夏季降水夏季气温
- 文献传递
- 浙江省梅雨天气闪电特征初探
- <正>据统计,浙中北地区一般于6月14日入梅,7月8日出梅:浙南地区于5月11日进入雨季,7 月1日雨季结束,在此期间,暴雨、大暴雨出现概率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2007年浙江省于6月 23日入梅,7月11日出梅,主要以...
- 王振会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