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

作品数:455 被引量:1,490H指数:17
相关作者:余吉祥侯博刘慧娟骆海邦周光霞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2篇经济管理
  • 105篇文化科学
  • 12篇社会学
  • 8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政治法律
  • 3篇哲学宗教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9篇教学
  • 37篇实证
  • 37篇课程
  • 35篇企业
  • 33篇财务
  • 27篇金融
  • 23篇农业
  • 22篇高校
  • 19篇经济增长
  • 18篇制造业
  • 18篇绩效
  • 17篇大学生
  • 17篇实证分析
  • 17篇教育
  • 17篇城市
  • 16篇财务管理
  • 15篇本科
  • 14篇上市公司
  • 14篇生产率
  • 12篇政府

机构

  • 435篇安徽科技学院
  • 23篇南京大学
  • 16篇中南财经政法...
  • 13篇中国矿业大学
  • 1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0篇上海财经大学
  • 6篇南京航空航天...
  • 6篇江南大学
  • 6篇云南大学
  • 5篇东华大学
  • 4篇安徽财经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安徽师范大学
  • 3篇华东理工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滁州职业技术...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江苏大学
  • 2篇南京财经大学
  • 2篇安徽科技贸易...

作者

  • 16篇王勇
  • 15篇胡春阳
  • 15篇侯博
  • 14篇王闽
  • 13篇李宝礼
  • 12篇金怀玉
  • 12篇李强
  • 10篇余吉祥
  • 10篇张淑英
  • 9篇胡雪萍
  • 9篇周光霞
  • 8篇田乾
  • 6篇岳文忠
  • 5篇王崇彩
  • 5篇周光霞
  • 5篇汪上
  • 5篇王志威
  • 5篇闫永海
  • 5篇杨萍
  • 5篇侯晶

传媒

  • 13篇冶金信息导刊
  • 1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0篇冶金经济与管...
  • 10篇安徽科技学院...
  • 8篇统计与决策
  • 8篇商业会计
  • 8篇市场周刊
  • 8篇新余学院学报
  • 8篇蚌埠学院学报
  • 7篇华东经济管理
  • 6篇价值工程
  • 6篇黑龙江工业学...
  • 5篇中小企业管理...
  • 5篇长春理工大学...
  • 5篇科技信息
  • 5篇贵州财经大学...
  • 4篇江苏科技信息
  • 4篇中国集体经济
  • 4篇内江科技

年份

  • 11篇2025
  • 56篇2024
  • 45篇2023
  • 34篇2022
  • 19篇2021
  • 19篇2020
  • 25篇2019
  • 24篇2018
  • 25篇2017
  • 24篇2016
  • 37篇2015
  • 29篇2014
  • 38篇2013
  • 41篇2012
  • 8篇2011
4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省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安徽省是我国产茶大省,茶叶在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不断加剧,安徽省茶叶出口亦面临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安徽省茶叶生产及出口现状,发掘其所具有的优势,发现其所存在的劣势,提出了进一步增强安徽省茶叶国际竞争力,引导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侯晶苏捷侯博
关键词:茶叶出口
皖北地区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
2017年
为分析皖北地区物流系统建设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关系,以皖北地区六个地级城市为例,选取各市2004-2015年间的货运量和生产总值数据构建时间序列。以货运量和生产总值为变量建立Logistic模型,并作边际和弹性分析。研究表明:物流建设和皖北经济有较强的协整关系,物流建设对皖北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且这一推动作用将在2024年左右达到拐点。因此,在拐点到来之前加快物流建设有助于促进皖北经济的发展。
孙逸林范小敏
关键词:经济增长物流建设LOGISTIC模型
产城人文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发展评价研究——以三河镇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目前,特色小镇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已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但国内并没有构建出特色小镇基于产城人文融合的发展指标体系,更没有从产城人文融合视角对特色小镇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三河镇为例,对特色小镇的发展评价从"产城人文"视角进行研究,首先整合国内学者专家的相关研究理论,确定发展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然后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确定小镇等级,最后提出针对产城人文融合视角下的特色小镇的5大发展策略,希望对今后我国特色小镇在产城人文融合方面的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刘迎迎郝世绵刘玙璠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法
青年非认知能力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
2023年
青年高质量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异质性三个角度分析了青年非认知能力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青年的非认知能力可以显著提升其就业质量,非认知能力显著促进工资收入、职业发展、工作稳定性和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强度;青年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和外向性对就业质量提升更为重要。(2)青年非认知能力主要通过降低过度教育概率、增强互联网信息渠道依赖和提高社会资本水平提升就业质量。(3)青年非认知能力对就业质量的提升效应在体制外青年中更为明显。
高芳凝李宝礼
关键词:就业质量青年
城市规模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200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城市规模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是我国当前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明显特征。在2000~2010年中国31个省际地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和地区总人口等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包含泰尔指数Theilit和城市规模Lnupsit两个面板数据变量的个体固体效应模型,研究表明,泰尔指数与城市规模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其影响系数为2.6741%,现行的城市规模扩张总体而言仍不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胡春阳
关键词:收入差距面板数据泰尔指数
南京都市圈经济发展优化建议
2023年
南京都市圈是我国规划建设最早的跨省都市圈,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支点。本文对南京都市圈近20年来的建设历程进行梳理,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协调机制、交通基础设施以及民生服务四个角度分析南京都市圈建设状况及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王佳
关键词:南京都市圈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基于2013—2020年全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理论上探究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碳排放的路径机制,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及其构成要素对农业碳排放影响方向和异质性。结果显示:(1)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对东部、东北部及粮食主产区地区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对西部、非粮食主产地区抑制效应较低,而对中部地区的农业碳排放有一定的促增效应。(3)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济发展两条路径对农业碳排放产生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创新农业技术应用以及优化农业供应链管理三个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李宝礼王劲凯
关键词:数字经济碳排放区域异质性
上海钢联ESG治理效果与财务绩效分析
2024年
通过分析上海钢联ESG治理及财务表现情况,发现其在明确责任组织、助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科技创新等ESG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财务方面,营运效率波动幅度较大但维持在较高水平、盈利空间较小、财务杠杆较高,偿债能力弱等特征。最后,在ESG理念与企业经营有机融合、ESG报告披露、把握数字经济红利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张子韩房一航何京京杜立辉
关键词:ESG财务绩效
数字普惠金融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中的作用机制分析
2024年
在当前全球经济数字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产物,正逐渐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对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机制,文章基于全国30个省区市2011—2022年的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会随着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而提升。通过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增加信息化企业数和提升城镇化水平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异质效应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各地区都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分地区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影响程度大于中西部地区。
王勇曹伟俊
关键词:农业发展城镇化信息化
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路径创新
2017年
畅通互联网融资路径是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小微企业获取互联网金融支持的前提和根本。现有的融资路径不能适应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分析发现"信用评级"和"催债制度"分别是资金流入路径和资金回收路径的制约因素。构建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和完善催债系统,可以打破瓶颈,畅通资金流入路径和资金回收路径。
石雅静张淑英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共4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