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 作品数:397 被引量:503H指数:10
- 相关作者:鲍贵侯胤陆俊花杨群秀顾睿睿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汉英同时性时间复句句法与语义界面及其实现机制与路径
- 2024年
- 本文依托认知语法的理论架构,基于BCC及COCA语料库中的实际语言材料,从重复性、相等延续性、无延续性及无延有延性四个维度,深入剖析汉英同时性时间复句句法与语义界面的特征及其实现机制与途径。研究表明,同时性时间复句的句法与语义界面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象征结构,该结构关联着同时性时间复杂事件与其句法表现形式。其中,入场机制作为连接两者的最为有效且经济的桥梁,发挥着核心作用。概念化者通过融入显式或隐式的时间复句入场元素,将涵盖射体与陆标的同时性时间复杂事件转化为意象架构,并据此表现为同时性时间骨干复句。接着,利用定式小句的引入机制,对骨干复句执行实例化句法处理,实现了时间参照事件与时间状语分句的对应,以及被参照事件与主句的匹配。这些元素间相互映射,线性排列,共同构成了同时性时间复句的句法与语义界面。
- 胡悦
- 关键词:认知语法入场
- 从伯尔尼到延安:列宁和毛泽东的理论突破被引量:1
- 2020年
- 从1914—1916年间列宁在伯尔尼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到1937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述的观点,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革命认识论主线。列宁通过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了新的认识,为改变世界提供了主体和客体密不可分的独特见解。毛泽东尤其关注列宁的“伯尔尼笔记”,他不仅掌握了其核心观点,还将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毛泽东看来,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的区别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还成为反驳教条主义的论据。更重要的是,毛泽东还进一步提出了矛盾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斗争性的区别,并指出变化是绝对的,因为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当然,这也意味着旧的矛盾存在的条件已经过时,社会主义执政时期将出现新的矛盾。
- 黎敏宗元勇(译)
- 关键词:列宁黑格尔毛泽东《矛盾论》
- 趋近化视阈下美德冲突性影评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 2021年
- 海外冲突性影评是影片对外传播过程中文化冲突的直接反馈。采用趋近化理论,以影片《流浪地球》的美德冲突性影评为例,对其进行批评认知分析,考察美德观众的话语策略及对中国形象的构建。研究发现,美德观众对影片都存在价值偏差和文化误读的问题,构建了不恰当的中国形象。美方观众运用了更多的价值趋近化策略,强调中西价值观的差异、丑化中国社会制度;德方观众则使用大量时间趋近化策略捏造中国过去的扩张行为,试图延续"中国威胁论"。
- 刘玲玉邓燕燕
- 基于入场的名词性分句允准条件与认知机制被引量:6
- 2021年
- 本文以入场理论为框架,基于BNC中的真实语料,探究名词性分句复句允准条件与认知机制。研究认为,名词性分句复句是概念化主体对有嵌入关系复杂事件感知、体验和符号化的一类复杂象征结构,其中that/θ、whether/if和wh-elements经过不同程度语法化,从原本的词义和功能"语法转喻"为外显有定从属连词入场元素,成为非/独立的定式小句进入名词性分句复句构式的允准条件;概念化主体通过这些从属连词入场元素,将有嵌入关系复杂言语事件与认知场景连接起来,组构或解构名词性分句复句,致使有嵌入关系复杂言语事件和名词性分句复句之间相互作用、彼此映射,构成名词性分句复句认知机制。研究结果可为名词性分句复句教学和习得提供认知理据。
- 吴吉东
- 关键词:入场
- 关于教学语法的思考——以句式教学体系为例被引量:5
- 2017年
- 现有大纲和教材中对句式选取面较窄,教学分级不够科学,中高级阶段的句式编排较为粗疏。从句法、语义上看留学生在中级阶段已基本习得常用句式。新的教学语法体系或标准应该对句式系统给予扩充,句式需要重新分类和分级,高级阶段应该着重安排句式的篇章功能教学。同时,还要对句式之间的纠葛仔细梳理,对句式的存废要慎重,对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要结合教学实际予以取舍。
- 肖奚强
- 关键词:教学语法句式
- 《蒙求》典故在日本古代诗文中的多元接受--以大江匡衡诗文为例
- 2023年
- 唐代李瀚编纂的童蒙读物《蒙求》成书后即盛行于当世,东传日本后,亦对日本汉字汉文教育、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平安时代大江匡衡诗文中的《蒙求》典故运用既有直接引用事典、化用语典的方式,也有借用象征义或对典故增益、加工的方式。《蒙求》典故的运用抒发了其心志,增强了诗文的表现力,另一方面其创造性阐释也使《蒙求》典故跨越语境,在异质的日本文化土壤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典故多反映儒家意识形态,《蒙求》等汉籍为大江匡衡儒者身份建构提供了具体路径。
- 吕天雯
- 关键词:平安时代
- 《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传播的推动因素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尽管与其他古典文学名著相比,该作传入英语世界的时间较晚,但是已经获得了较为广泛的传播,不仅走进了绝大多数西方大学的中国文学课堂,而且成为汉学界争相研究的对象,产生了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究其在英语世界传播的推动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节译本和全译本的问世与普及;20世纪华人移民现象的促进;国家对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重视和支持;媒介组织的推动。
- 周静
- 关键词:《儒林外史》英语世界
- 基于云教学的智能认知外语教学模式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本文基于云教学围绕智能认知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模式展开探索,首先,提出基于云教学的智能认知外语教学模式——理论设计篇,提出基于移动互联(云端在线、3A+3E)的智能(智能平台、智能模式、智能终端)认知(认知核心学科群、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外语教学模式(O2O、云班课、云教材)。其次,基于教学实践,践行基于云教学的智能认知外语教学模式——应用数据篇。最后,总结指出云教学模式既优化了课堂活动内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教学内容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徐明坂本裕子
- 关键词:外语教学模式
- 母语听力和二语水平对二语听力的相对贡献研究
- 2020年
- 本研究通过实验考察了母语听力和二语水平对学习者二语听力的相对影响。参与本次实验的受试是51名母语为汉语的英语专业大一新生,他们均参加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所有受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中文和英文听力测试,所得的分数作为反映他们母语和二语听力水平的数据。与此同时,本研究将受试的大学英语四级成绩作为代表他们二语水平的数据。本研究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母语听力和二语(英语)水平对二语听力有非常相近的贡献值,从而进一步佐证了语言相互依赖假设。本研究的发现对二语(英语)听力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陶丹敏
- 日本大学国际化历程及其理念变迁被引量:5
- 2018年
- 大学国际化从权宜之计转变为战略性措施,成为大学发展的核心课题之一。20世纪日本大学国际化以80年代为分界,国际化从教育内容的国际化要素添加发展到大学教育制度的国际化功能融入,尤其在90年代,构筑以跨国境研究、师生交换、课程共享、学分转换、学位授予为内容的校际合作框架成为国际化活动的核心。进入21世纪,日本大学国际化由国际化活动分别开展的分散型向有战略性有组织的集约型转变,国际化开始承担促进大学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真正价值的职责。
- 杨洪俊
- 关键词:大学国际化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