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科大学精神病学系

作品数:24 被引量:122H指数:7
相关作者:张哲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精神分裂症
  • 9篇分裂症
  • 6篇抽搐
  • 5篇电痉挛治疗
  • 5篇痉挛
  • 4篇重复经颅磁刺...
  • 4篇无抽搐电痉挛
  • 4篇无抽搐电痉挛...
  • 4篇精神分裂症患...
  • 4篇经颅磁刺激
  • 4篇磁刺激
  • 3篇抑郁
  • 3篇抑郁症
  • 3篇首发
  • 3篇疗效
  • 3篇精神病
  • 2篇首发精神分裂...
  • 2篇综合征
  • 2篇量表
  • 2篇静息态

机构

  • 2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8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六...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北京体育职业...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北京回龙观医...
  • 1篇深圳市精神卫...
  • 1篇前桥工业大学
  • 1篇合肥市第四人...

作者

  • 3篇姜玮
  • 3篇李艳茹
  • 3篇路亚洲
  • 3篇任艳萍
  • 3篇史晓宁
  • 2篇崔永华
  • 2篇罗炯
  • 2篇郑毅
  • 2篇罗小年
  • 1篇姜玮
  • 1篇李铂
  • 1篇肖乐
  • 1篇郑伟
  • 1篇于欣
  • 1篇何凡
  • 1篇陈旭
  • 1篇马辛
  • 1篇李占江
  • 1篇王雪
  • 1篇程章

传媒

  • 13篇中国健康心理...
  • 2篇中国心理卫生...
  • 2篇精神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心理与健康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3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与治疗被引量:4
2008年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障碍的总称,主要特征是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保证。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任艳萍
关键词:躯体形式障碍躯体症状躯体疾病阴性结果
托吡酯减轻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托吡酯减轻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SGA)所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的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EBSCO、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纳入关于托吡酯减轻SGA所致体质量增加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4年1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检、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 5.1软件按体质、生化指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篇随机对照研究(RCT),共444例患者(托吡酯组223例,对照组2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托吡酯组干预体质量、体重指数、臀围、腰围和腰臀比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数差(MD):-3.67~-0.12,95%置信区间(CI):-4.78 ~-0.03,P<0.05];托吡酯组干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D:-13.58 ~-4.58,95%CI:-22.44 ~-1.32,P>0.05);托吡酯组干预三酰甘油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57,95%CI:-1.12~-0.01,P<0.05).托吡酯组的临床疗效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2.12,95% CI:-3.16~-1.17,P<0.05).托吡酯组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36例(30.8%)、运动减少22例(18.8%)和做梦增多18例(15.4%)等.托吡酯组出现的体质量增加、食欲增加和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R):0.17~0.41;95% CI:0.08~0.91,P<0.05];对照组出现的注意力集中困难和运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托吡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04 ~8.97;95% CI:1.17 ~68.62,P <0.05);其他不良反应及脱落情况比较,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托吡酯不仅能有效地减�
郑伟唐利荣翁永振马辛向应强
关键词:托吡酯META分析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综合干预策略研究
2022年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综合干预策略研究"是2016年首批启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之一,项目聚焦儿童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针对目前ADHD在诊断上缺乏明确的客观的生物学指标,在治疗上缺乏规范的综合干预策略等突出问题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从ADHD临床诊断与转归的生物学标记物体系、ADHD的"药物-行为训练-教育培训"综合治疗方案、医院-社区-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ADHD综合行为管理模式等几方面进行战略布局,旨在建立一套针对生物标记物为靶标的ADHD综合干预策略,大大提升ADHD的治疗效果,改善ADHD患者预后,提升我国儿童青少年人口素质,为国家儿童精神卫生领域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郑毅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神经发育障碍生物学标记物ADHD综合治疗方案
首发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阿立哌唑治疗前后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索首发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简称TS)儿童经阿立哌唑治疗前后患儿的脑功能变化。方法对20例首发未经治疗患儿使用阿立哌唑进行规范治疗,4周后对患者再次行fMRI检查。静息态fMRI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AAL90模板进行脑区划分,使用皮尔森相关构建脑功能连接矩阵,接下来使用Bonferroni矫正(P<0.05)构建二值网络。基于图论的方法计算了网络拓扑属性。结果首发TS使用阿立哌唑治疗前后全局属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局部属性方面:左侧嗅皮质、左侧颞上回颞极、左侧颞中回颞极处Degree和gE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50,0.0275,0.0112),且数值趋向接近正常组,使用阿立哌唑治疗后TS组右侧额上回、前扣带回和旁扣带回左右侧、左侧梭状回、左侧角回、左右侧中央旁小叶处Degree和gE显著高于治疗前组;左侧颞上回处Betweenness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46,0.0300,0.0170,0.0174,0.0040,0.0117,0.0455);与治疗前相比,左侧额中回、左侧枕下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左右侧尾状核处LocE显著高于治疗前组(P=0.0096,0.0291,0.0100,0.0314,0.0181)。结论 TS患者存在脑功能异常,并且这些异常可通过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
赵英欣崔永华郑毅
关键词:抽动秽语综合征脑功能成像静息态图论阿立哌唑
重复经颅磁刺激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抑郁症的初步比较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抗抑郁疗效的差异。方法纳入分别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组)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组)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各3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 rTMS和MECT均能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rTMS组:t=0.34,P=0.02;MECT组:t=0.23,P=0.00)。rTMS组在汉密尔顿量表睡眠障碍因子分改善方面显著高于MECT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88,P=0.01),MECT在改善自杀因子方面优于rTM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87,P=0.00)。结论 rTMS和ECT在短期内均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MECT的抗抑郁作用强于rTMS。在改善睡眠障碍方面,rTMS优于MECT;在改善自杀因子方面,MECT组作用更强。
任艳萍姜玮李艳茹周丹娜刘志宏马辛
关键词: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抑郁症自杀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运动阈值影响及与疗效的相关性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时对患者运动阈值的影响及与疗效改善的相关性。方法使用10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44名抑郁症患者治疗2周共10次,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运动阈值,使用HAMD和HAMA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并测定60名健康对照组的运动阈值与患者相比较。结果抑郁症患者左侧和右侧运动阈值和正常对照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左侧:t=-4.44,P=0.00;右侧:t=-5.15,P=0.00),抑郁症患者组的运动阈值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运动阈值左侧低于右侧,即左侧兴奋性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P=0.00);抑郁症患者左右侧运动阈值相比无差异(t=-1.14,P=0.26)。经颅磁刺激治疗前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19,P=0.00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73,P=0.001)。治疗前后运动阈值无变化。抑郁症患者右侧运动阈值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39,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皮层兴奋性比正常对照组高,左右偏侧性消失;运动阈值与临床症状变化无相关性。
路亚洲周丹娜刘志宏姜玮任艳萍马辛
关键词: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抑郁症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20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改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注意和执行功能的损害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探讨2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3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2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组)与伪刺激治疗(对照组)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采用持续操作测验(CPT)和Wisconsin卡片分类测验(WCST)测定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3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PT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0Hz rTMS对WCST各项指标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WCST5(完成的分类数)治疗组治疗后增加,而对照组治疗后降低,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6.215,P=0.022)。结论 2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改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执行功能。
路亚洲姜玮任艳萍刘志宏周丹娜马辛
关键词: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注意力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影响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评价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31例幻听症状突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21例接受真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10例接受伪刺激联合药物治疗。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可反复测查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RBANS)、持续操作测验(CPT)、Stroop字色干扰测验评价认知功能。治疗前后进行脑电图、心电图、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记录不良反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各量表得分在6周内变化趋势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10次后WCST的正确应答数显著提高(F=8.06,P<0.01);RBANS的视觉广度分值显著改善(F=6.46,P<0.05),言语功能分值也显著改善(F=6.24,P<0.05)。治疗20次后WCST的正确应答数显著提高(F=3.36,P<0.05),完成分类数(F=3.57,P<0.05)也显著提高;RBANS的即刻记忆分值显著改善(F=4.50,P<0.05),言语功能分值亦显著改善(F=6.67,P<0.01)。rTMS治疗后脑电图无异常变化,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频rTMS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执行、记忆和言语功能且安全性好。
王雪罗炯陈旭任艳萍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精神分裂症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双额与单侧顶颞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2014年
目的比较双额与单侧顶颞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效果。方法将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双额极(双侧组28人)与单侧非优势半球顶颞极(单侧组30人)抽搐电痉挛治疗。共给予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在治疗前、治疗4次、6次、8次时分别给予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症状。结果双侧组和单侧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显示,双侧组和单侧组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PANSS总分均明显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单侧组:t=16.65,P=0.001;双侧组:t=19.84,P=0.001);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双侧组和单侧组PANSS量表各因子分的组间差异,结果发现阳性量表评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治疗后双侧组降低较单侧组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阳性症状:F=7.87,P=0.01;一般精神病理评分:F=7.74,P=0.01)。以PANSS总分减分率≥75%作为痊愈的标准,双侧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P=0.04)。在起效时间上,双侧组治疗6次症状改善与单侧组治疗8次改善程度相当,双侧组起效更快。结论双额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症状与单侧顶颞相比总体效果相当,治愈率更高,对阳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效果更好,起效更快。
路亚洲姜玮史晓宁李艳茹任艳萍马辛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疗效
双额与单侧顶颞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比较双额极与单侧顶颞极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双侧组28例,单侧组30例。一组接受双额极(双侧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另一组接受非优势半球单侧顶颞极(单侧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共给予无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应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手册在治疗前、治疗4次、6次、8次时进行认知功能检测。结果治疗4次时,单侧组和双侧组RBANS总分和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单侧:t=3.398,P=0.002;双侧:t=4.459,P=0.000),两组间相比无差异。治疗8次时,单侧组和双侧组RBANS总分和治疗前相比增高,单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223,P<0.01),双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对视觉空间的影响上,单侧组评分增高,双侧组评分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P=0.03)。结论 MECT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与电极安放位置和治疗次数等参数有关,对认知功能的不同成分有不同的影响。
姜玮路亚洲史晓宁李艳茹任艳萍马辛
关键词:无抽搐电痉挛治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