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作品数:635 被引量:996H指数:12
相关作者:李建楼井红波马诚超黄凯车青松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5篇天文地球
  • 144篇文化科学
  • 94篇建筑科学
  • 81篇环境科学与工...
  • 50篇交通运输工程
  • 48篇矿业工程
  • 19篇经济管理
  • 15篇水利工程
  • 14篇化学工程
  • 14篇理学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9篇农业科学
  • 6篇医药卫生
  • 6篇社会学
  • 4篇生物学
  • 4篇语言文字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政治法律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84篇教学
  • 65篇课程
  • 55篇高校
  • 49篇重金
  • 49篇重金属
  • 48篇污染
  • 44篇化学特征
  • 43篇煤矿
  • 38篇本科
  • 37篇地球化
  • 37篇地球化学
  • 33篇地质
  • 33篇水化学
  • 32篇混凝土
  • 32篇
  • 31篇教学改革
  • 28篇地下水
  • 28篇应用型本科
  • 25篇煤田
  • 20篇土壤重金属

机构

  • 621篇宿州学院
  • 26篇中国矿业大学
  • 20篇安徽理工大学
  • 8篇合肥工业大学
  • 7篇安徽省教育厅
  • 6篇淮北矿业股份...
  • 6篇安徽省煤田地...
  • 5篇北京航空航天...
  • 4篇山东科技大学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4篇安徽省地质环...
  • 4篇吉林省地质调...
  • 3篇西北核技术研...
  • 3篇新余学院
  • 3篇皖北煤电集团...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湖北省地质局...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 21篇冯松宝
  • 18篇许继影
  • 15篇桂和荣
  • 14篇林曼利
  • 13篇孙林华
  • 12篇陈松
  • 12篇戴洪宝
  • 11篇马杰
  • 10篇彭位华
  • 10篇刘飞
  • 10篇吴灿灿
  • 9篇刘发明
  • 9篇张海涛
  • 8篇井红波
  • 7篇王芳
  • 7篇陈征征
  • 7篇刘向红
  • 7篇郭艳
  • 6篇闵宁
  • 6篇车青松

传媒

  • 43篇自然科学
  • 41篇宿州学院学报
  • 33篇阴山学刊(自...
  • 24篇安徽建筑
  • 20篇河北北方学院...
  • 19篇赤峰学院学报...
  • 16篇河南科技
  • 13篇西昌学院学报...
  • 13篇科技视界
  • 11篇河南农业
  • 11篇能源技术与管...
  • 11篇河南工程学院...
  • 11篇教育进展
  • 10篇海峡科技与产...
  • 8篇安徽农学通报
  • 8篇江西建材
  • 8篇新余学院学报
  • 8篇黑龙江工业学...
  • 7篇广州化工
  • 7篇产业与科技论...

年份

  • 66篇2024
  • 57篇2023
  • 68篇2022
  • 76篇2021
  • 76篇2020
  • 55篇2019
  • 54篇2018
  • 66篇2017
  • 58篇2016
  • 33篇2015
  • 12篇2014
6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高度和单株产量的空间分析及其对提高单产的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以宿州学院东区小麦为研究对象,对其高度和单株产量进行统计学和空间分析,以期为提高小麦单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小麦的高度和单株产量均不呈正态分布;小麦在研究区北部和南部长势较好,而中部产量较高;2小麦高度和单株产量的变程当超过6.04 m和4.45 m时不再具有空间均一性;3小麦的高度和单株产量的块基比分别为21.6%和22.5%,均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4小麦高度和单株产量超出142 cm和6.36 g时存在异常。由此得出,对于研究区而言,小麦种植的单垄在4.45 m以内时单产较高。
罗坤孙林华
关键词:小麦单株产量统计学空间自相关
交通荷载下饱和软黏土的不排水变形特性
2024年
针对以往交通荷载下饱和软黏土不排水变形特性的研究大多忽视循环围压影响的问题,为了深入理解软黏土地基在交通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采用GDS变围压动三轴试验系统模拟交通循环荷载应力路径,对温州饱和软黏土进行了一系列不排水条件下的恒定围压(constant confining pressure,CCP)和变围压(variable confining pressure,VCP)应力路径循环加载试验,重点分析了循环动应力比(CSR)以及应力路径(α)对饱和软黏土动态回弹模量和轴向累积应变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排水条件下,饱和软黏土的动态回弹模量随着CSR和α的增大而减小,而轴向累积应变随着CSR和α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循环围压作用能够提高饱和软黏土在不排水循环加载下的刚度并限制其轴向应变的累积。基于试验结果并结合现有的经验模型,分别构建了可以反映交通循环荷载应力路径效应的饱和软黏土动态回弹模量和轴向应变累积经验模型,可以用于交通荷载下软黏土地基长期变形的计算分析。
孙磊王钰轲
关键词:饱和软黏土应力路径回弹模量
不同胶凝体、骨料对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从透水混凝土的组成成分和配合比设计研究了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能和抗压强度,以水灰比、胶凝材料、骨料作为变量,研究了透水混凝土的性能与胶凝体、骨料和水灰比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胶凝材料是水泥时,混凝土的整体性能与水灰比成负相关;当其他材料相同时,与树脂作为胶凝材料相比,水泥作为胶凝材料时,透水性能较差,但力学性能较好。
刘宁宁陈征征
关键词: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透水性能配合比
补作井田可采煤层灰、硫特征及聚煤环境分析
2023年
依据补作井田大量的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及煤储层灰分和硫分数据,对主要可采煤层灰分产率、硫分含量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通过原煤灰分产率、硫分含量特征对研究区聚煤环境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垂向上,随着可采煤层埋深的增加,灰分产率和硫分含量呈降低趋势,但平面上灰分产率和硫分含量的变化较大。总体上,可采煤层灰分产率与硫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灰分产率、硫分变化与海侵影响下的泥炭沼泽聚煤环境有显著的关系。
周莹管月娟丁静窦国元姜玮
关键词:灰分硫分沉积环境
不同工业废料的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质被引量:2
2022年
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透水混凝土中加入不同的工业废料其力学性质的变化。根据试验表明:不同的工业废料大多能不同程度改变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质,其中加入矿渣粉的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显著增强。
万海飞陈征征
关键词: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质工业废料
基于公交站客流数据利用可变式公交对公交环境清理
2023年
随着全球资源竞争日益加剧,资源垄断性逐步加强的大背景下,资源的节约以及优化再利用也逐渐成为了各界共同的奋斗目标。目前城市的不同区域居民公交出行特征不同,未形成高度集中的出行走廊,造成的公交资源的浪费。为响应国家“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号召,本研究基于公交站台的实时客流情况,通过调度可变式公交可减少公交车可能出现的超负荷运行或空载现象。首先,利用单片机检测装置检测公交站台的客流,并配合5G网络将客流数据传输到终端,终端计算机经过处理分析站台的客流数据信息,再传输到各条线路的公交车,对线路进行实时调整。其次,当站台客流超过一定阈值,且通过该站台的公交已无法满足乘客对公交的需求时,终端将对该站台设置的临时可变式公交发出指令,在原有路线允许的松弛时间内,可到达该站台进行客流消耗。最后,运用交通仿真Vissim对项目研究内容进行仿真分析,并与传统公交模式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实研究的可行性、合理性与优越性,并大幅提升城市高峰时期公交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陈元元刘锟王楠孟鹏
关键词:单片机BPR函数
冻融环境下水工混凝土的破坏机理及防护被引量:1
2018年
以冻融环境为背景结合水工混凝土的受冻害情况,研究在冻融环境下水工混凝土中因钢筋锈蚀、水化热导致的裂缝、碱反应等造成破坏机理并结合分析国内现阶段主要的防护措施。
赵晨阳陈征征黄鹏程
关键词:水工混凝土冻融
不同拉伸方式和速度下的伸展构造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砂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是室内模拟自然界地质构造变形过程、成因机制以及动力学过程的一种高效方法。影响岩石变形的速度和力的作用方式等是影响伸展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和构造形态的主要因素。基于此,为探究砂箱物理模拟实验中拉伸速度和拉伸方式(力的作用方式)对伸展构造变形特征的影响,笔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高(0.01 mm/s)、中(0.001 mm/s)、低(0.0005 mm/s)3种不同拉伸速度与单向拉伸、双向拉伸2种不同拉伸方式相结合,设计6组实验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拉伸速度对砂体的最终形态无显著影响,但对断层的发育过程有一定的影响,而拉伸方式对断层的发育过程和最终形态的影响均较为显著,且断层形成前砂体速度会增大到一定高值,并于断层形成后快速减小。②单向拉伸模型砂体最终均形成一个不对称的地堑,双向拉伸模型砂体最终均形成一个典型的地堑。③不对称地堑通常形成于相对拉伸或差异拉伸的环境中,相对拉伸侧发育形成一系列阶梯状正断层,而相对固定侧发育一条断距较大的正断层,且先存构造的位置往往决定了后期构造发育的初始位置。这一认识为伸展构造砂箱物理模拟实验中的模型设置和参数选取奠定了基础。
张欢陈应涛陶威陈涛余文鑫艾卉卉
关键词:构造物理模拟PIV
载铁生物炭复合材料吸附固定Cr(VI)的性能研究
2023年
针对化工行业产生的含铬废水导致的坏境污染问题,分别以葡萄籽和小麦秸秆为原料制备了载铁生物炭复合材料用于废水中Cr(VI)的去除,探究了不同吸附材料、载铁生物炭投加量、Cr(VI)初始浓度、共存离子、pH值等对Cr(VI)的去除影响。结果表明载铁葡萄籽生物炭复合材料(nZVI@GSB)具有最强的Cr(VI)去除能力。在最佳反应条件下(1 g/L投加量、1 mg/L Cr(VI)浓度、pH=3),nZVI@GSB对Cr(VI)的最大吸附率为93.8%。以上结果表明载铁葡萄籽生物炭复合材料是一种有前景的Cr(VI)吸附固定材料。
夏采怡付敦李倩陶正妍崔雪倩包志良
关键词:纳米零价铁
新工科背景下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及措施
2024年
土力学是地质工程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以宿州学院土力学课程为例,分析了该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了从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搭建、教学模式多样化和有效引入课程思政元素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Soil mechanics is a core course in geological engineering, with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Teaching refor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day’s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taking the soil mechanics course at Su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Based on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a systematic teaching reform is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building teaching platforms and teaching resources, diversifying teaching modes, and effectively introduc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ourse, which improves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porting and ensuring the cultivation of well-rounded and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skills.
庄定祥冯松宝魏强姜玮
关键词:土力学教学改革
共6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