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作品数:265 被引量:575H指数:12
相关作者:刘北星李胜军阎建忠那立新延娟更多>>
相关机构: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31篇期刊文章
  • 3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7篇医药卫生
  • 43篇生物学
  • 1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02篇细胞
  • 80篇原虫
  • 80篇疟原虫
  • 57篇免疫
  • 45篇小鼠
  • 32篇约氏疟原虫
  • 30篇疫苗
  • 28篇疟疾
  • 27篇基因
  • 24篇免疫应答
  • 22篇调节性
  • 22篇节性
  • 21篇传播阻断
  • 19篇炎症
  • 19篇活性
  • 16篇病毒
  • 15篇肿瘤
  • 14篇免疫调节
  • 13篇细胞因子
  • 8篇道炎症

机构

  • 264篇中国医科大学
  • 2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2篇沈阳军区总医...
  • 10篇佳木斯大学
  • 5篇福井大学
  • 5篇沈阳医学院
  • 4篇辽宁大学
  • 4篇内蒙古医科大...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大理学院
  • 2篇沈阳药科大学
  • 2篇杭州市疾病预...
  • 2篇辽宁省人民医...
  • 2篇大连市中心医...
  • 2篇沈阳医学院附...
  • 2篇长崎大学
  • 2篇金沢医科大学
  • 2篇锦州医科大学
  • 1篇鞍山师范学院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79篇曹雅明
  • 51篇刘军
  • 50篇吕昌龙
  • 44篇冯辉
  • 26篇单风平
  • 21篇刘北星
  • 21篇郑丽
  • 21篇刘英杰
  • 16篇冯永辉
  • 16篇潘艳艳
  • 15篇李莹
  • 14篇陈光
  • 13篇王大南
  • 12篇王庆辉
  • 12篇李胜军
  • 11篇延娟
  • 11篇祁赞梅
  • 10篇武静静
  • 10篇朱晓彤
  • 8篇孙逊

传媒

  • 64篇微生物学杂志
  • 24篇中国免疫学杂...
  • 20篇中国医科大学...
  • 17篇中国人兽共患...
  • 14篇国际免疫学杂...
  • 10篇寄生虫与医学...
  • 9篇中国寄生虫学...
  • 7篇免疫学杂志
  • 6篇中华微生物学...
  • 6篇中国免疫学会...
  • 5篇微生物学免疫...
  • 4篇中国人兽共患...
  • 4篇中国公共卫生
  • 4篇中国病原生物...
  • 3篇法医学杂志
  • 2篇国外医学(寄...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国际医学寄生...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5篇2022
  • 6篇2021
  • 14篇2020
  • 17篇2019
  • 3篇2018
  • 13篇2017
  • 17篇2016
  • 11篇2015
  • 28篇2014
  • 22篇2013
  • 15篇2012
  • 19篇2011
  • 9篇2010
  • 15篇2009
  • 8篇2008
  • 18篇2007
  • 12篇2006
  • 12篇2005
2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M_3型乙酰胆碱受体的表达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损伤区M3受体的表达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小鼠皮肤切创后不同时间段M3受体的变化情况。结果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毛囊、皮脂腺、汗腺、皮肌层等均表达M3受体。伤后6~12h,损伤区M3受体阳性细胞以多形核粒细胞为主;1~3d,M3受体阳性细胞以单个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5~14d,M3受体阳性细胞主要为成纤维细胞。阳性细胞率在伤后6~12h逐渐增高,12h达高峰,1~5d略有下降,但保持较高水平,7d阳性细胞率再次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显示,各个时间段均有M3受体阳性条带,其中12 h和7d为M3受体两个表达高峰。结论多形核粒细胞、单个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均表达M3受体,提示其可能在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M3受体表达的规律性变化可用于损伤时间的推断。
王涛官大威范琰琰武静静刘伟伟赵振宾于天水马文翔胡更奕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皮肤小鼠
疫苗候选抗原Pvs48/45在中缅边境的遗传多样性特点
2020年
目的了解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48/45在中缅边境地区的基因多态性和自然选择特点。方法提取39例来自中缅边境主要流行区(Laiza)的间日疟原虫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nest-PCR)扩增Pvs48/45基因开放阅读区(Open reading frame,ORF);通过MEGA 4.0、DnaSP v5.10和NETWORK 4.6对Pvs48/45基因多态性和自然选择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了6个突变位点,均为非同义突变(E35K,H211N,K250N,D335Y,A376T,K418R),导致了5种单倍型;Pvs48/45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水平极低(π=0.00064),CRDⅢ区最高(π=0.00163);多种中性检验均表明Pvs48/45基因处于平衡选择;种群进化分析和单倍型网络图显示Pvs48/45具有较强的地理分化,且H2型为中缅边境地区频率最高的单倍型。结论Pvs48/45在中缅边境地区遗传多样性很低,且在进化过程中经历平衡选择,提示其可作为传播阻断疫苗候选靶点;Pvs48/45在全球具有较强的地理分化,应根据地区遗传特点开发更加有效的传播阻断疫苗。
魏海潮王琳赵艳张学星胡钰冰张杨明慧王庆辉曹雅明
关键词: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基因多态性自然选择
BALB/c小鼠感染不同疟原虫CD4^+ Th应答和凋亡特点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探讨不同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特点。BALB/c小鼠经腹腔注射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和夏氏疟原虫(P.cAS)感染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感染率;ELISA动态检测感染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中CD4+T细胞凋亡数量。约氏疟原虫(P.y17XL)感染早期,小鼠原虫血症持续上升;IFN-γ和IL-4分泌水平仅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一过性有意义的升高,而且峰值较低;脾中CD4+T细胞大量凋亡,小鼠全部死亡;而夏氏疟原虫(P.cAS)感染小鼠,原虫血症上升缓慢;IFN-γ分泌水平在感染后第5天达峰值;IL-4分泌水平在感染后第10天达峰值,且峰值较高维持时间较长;脾中CD4+T细胞凋亡细胞于感染后8 d出现有意义升高,小鼠全部存活。抗疟保护性免疫有赖于Th1和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和协调过渡,感染期间CD4+T细胞凋亡的时相和数量可能是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度或引起宿主免疫抑制的原因,从而影响宿主疟原虫感染的结局。
郑丽孙晓丹潘艳艳冯辉陈光周泓旭曹雅明
关键词:约氏疟原虫夏氏疟原虫凋亡
PD-1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
2020年
利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 ANKA)感染BALB/c小鼠,PD-1单抗阻断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浆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数量。qRT-PCR检测IL-21、IL-10和IL-6 mRNA水平,ELISA检测血清抗体,以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在疟原虫初次感染中对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发现,PD-1单抗阻断加速了P.b ANKA感染小鼠的死亡。与对照组相比,PD-1阻断组感染后第12天短寿浆细胞(CD138^+CD44^+)数量明显降低(P<0.05),长寿浆细胞(CD138^+CD44^-、CD138^-CD44^+)和Tfh(CD4^+CXCR5^+)细胞数量无差异性改变,脾细胞IL-21的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抗裂殖子表面蛋白(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MSP)-1特异性IgG无明显改变。P.b ANKA感染中PD-1通路可能通过影响Tfh分泌IL-21进而干扰浆细胞数量影响体液免疫应答。
王作玲李丹妮潘艳艳曹雅明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PD-1浆细胞体液免疫
我国分离株间日疟原虫与红细胞黏附关键区DBPⅡ区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了解我国季节流行区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候选抗原DBP基因多态性特点。方法 疟原虫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DBPRⅡ区基因片段,序列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成功扩增18个DBPRⅡ区基因片段,发现9个核苷酸突变,产生4种基因型,导致9个氨基酸置换。其中G115 1-A116 9-A12 70为主导基因型,G384 -H390 -I4 2 4是主导氨基酸型。结论 我国季节流行区分离株DBP基因突变位点完全含盖在以往报道的位点中,同时表明我国分离株DBP基因突变位点有限,提示我国分离株红内期候选抗原DBP蛋白功能相对保守。
刘军冯辉金行一曹雅明
关键词:间日疟原虫DBP基因多态性
卡介苗接种对小鼠伯氏疟原虫感染早期树突状细胞活化状态的影响
2012年
为观察疟原虫感染早期卡介苗(BCG)接种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活化状态的影响,用Plasmodium berghei ANKA感染C57BL/6小鼠,3天后接种BCG(P.b-3-B实验组),同时以未接种BCG的感染小鼠为对照.通过动态观察两组感染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和生存率,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后0、5和8天脾细胞中CD11c+CD11b+DC、CD11c+B220+DC、CD11c+CD80+DC和CD11c+MHCⅡ+ DC百分率.结果显示,P.b-3-B实验组的原虫血症从感染后第8天开始逐渐增高,66.7%的小鼠存活至第20天死亡,而对照组小鼠多于感染后8~10天死于脑型疟疾;感染后第5和8天,P.b-3-B实验组小鼠CD11c+CD11b+DC、CD11c+CD80+DC和CD11c+MHCⅡ+DC百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感染后第8天,CD11c+B220+DC百分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这些结果表明,疟原虫感染早期接种BCG可下调DC亚群百分率和表面分子表达水平,并以此影响疟疾的感染进程.
王各各扬帆刘军李莹延娟曹雅明
关键词:脑型疟疾伯氏疟原虫卡介苗树突状细胞
CD4~+Foxp3~+Helios~-T cells诱导CD4~+T细胞耗竭在小鼠Lewis肺癌中的作用
肺癌是恶性肿瘤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阐明肺癌的发病机制,研制有效的防治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已经证明肺癌的发生发展与CD4+T细胞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小鼠lewis肺癌的肿瘤组织中存在一定数量的CD4+T细胞,这些肿...
王金岩王艺铮Ayinla Abdulquadri Yeketi王韵霖吕昌龙
关键词:MACROPHAGE
文献传递
重组小鼠IL-33成熟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活性检测
2015年
目的为了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鼠IL-33成熟蛋白。方法利用PCR技术从pc DNA3.1-IL-33质粒中扩增小鼠IL-33成熟蛋白的基因,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21a(+),构建成p ET21a-m IL-33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筛选出可表达m IL-33的大肠埃希菌工程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结果经SDS-PAGE分析获得纯度高达95%的m IL-33蛋白,相对分子质量18 000。ELISA试验显示m IL-33可以有效的促进肠系膜淋巴细胞产生Th2型细胞因子(IL-5),与未处理组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表达了具有生物活性的m IL-33蛋白,为继续开展IL-33在炎症性肠病的免疫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朱俊丰桑力轩杨芳丽李岩翟景波高植鹏邓芳博孙逊王大南吕昌龙
关键词:原核表达纯化活性INTERLEUKIN
医学免疫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5+3”一体化本科教学中的初探被引量:22
2020年
“5+3”一体化是我国为培养卓越医师而实施的一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是“5+3”一体化本科阶段教育的关键。我校“5+3”一体化本科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课题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课程和习题库资源辅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将PBL、CBL、TBL授课模式整合入线下教学过程,同时利用雨课堂协助线下课程管理,兼顾线上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前准备中,成为课堂的执行者,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冯辉刘飞李成王晓楠孙逊祁赞梅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混合式教学
疟疾传播阻断疫苗候选蛋白PBANKA_070790的确定及其活性分析
目的:以P.berghei鼠疟模型,通过ELISA与Western Blot方法来确定疟疾传播阻断疫苗候选蛋白(PBANKA 070790)活性和特异性,IFA确定其表达部位以及体外培养动合子验证其传播阻断效能,为疟疾传...
唐芸刘军杜云婷刘飞吕衍民郁春云曹雅明
关键词:疟疾传播阻断疫苗
文献传递
共2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