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20 被引量:59H指数:4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4种缓释肥用量对白枪杆幼苗生物量分配与异速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研究不同缓释肥用量与白枪杆幼苗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白枪杆在不同土壤养分下的生存策略和生态功能。【方法】以1a生的白枪杆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F0(0kg/m^(3))、最小使用量F1(1kg/m^(3))、第二使用量F2(2kg/m^(3))、最大使用量F3(4kg/m^(3))4种不同缓释肥用量处理;通过对其生物量的测定,采用干物质生长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处理下白枪杆幼苗的生物量分配规律,用异速生长分析法对根茎叶以及苗高与地径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缓释肥用量处理下白枪杆幼苗生物量的分配与异速生长具有差异。根茎叶生物量积累中均表现为最小使用量F1处理效果最好,第二使用量F2处理次之,最大使用量F3处理最低,并且各处理均与对照F0具有显著性(P<0.05);4种缓释肥用量处理下白枪杆幼苗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均表现为叶>根>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叶生物量占比越大,并且倾向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叶;叶生物量与茎生物量在最小使用量F1处理下为异速生长,其余处理均为等速生长并倾向于叶的生长。不同缓释肥用量下白枪杆幼苗根茎叶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不完全相同,既有等速生长也有异速生长。【结论】4种缓释肥用量改变了白枪杆幼苗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模式,根茎叶生物量积累在最小使用量F1(1kg/m^(3))处理下效果最好,并且叶生物量占比最大;异速生长关系在四种缓释肥用量下并不唯一,既存在等速生长又有异速生长,反映了白枪杆幼苗在不同缓释肥用量中的生长策略。
- 郑绍傑段华超董琼
- 关键词:缓释肥生物量分配异速生长
- 南方红豆杉濒危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被引量:9
- 2018年
- 南方红豆杉在经济、观赏及药用等方面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因而遭到大肆的采伐,再加上南方红豆杉本身的生殖生物学特性、林分更新特点、种群遗传特性等,使它的天然繁殖扩散受到一定的阻碍,野生南方红豆杉资源已呈濒危状态。分析南方红豆杉资源现状以及物种濒危原因等,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可以为南方红豆杉的保护和研究提供参考。
- 陈易展刘蔚漪张玉薇雷莲李首羲庄子越乐雨晨
- 关键词:南方红豆杉生境濒危
- 云南松不同家系苗木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被引量:25
- 2021年
- 【目的】旨在探明不同家系云南松苗木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异速生长现象,了解苗木的个体发育规律及适应策略。【方法】对10个家系310株云南松苗木的生长及生物量相关指标进行调查,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家系苗木的生物量及其分配差异,并采用标准化主轴分析法对其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家系苗木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存在差异,但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均表现为叶>茎>根。苗木个体越小,叶生物量占比越大,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加,倾向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茎。(2)苗木器官生物量间及器官生物量与个体大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家系中不尽相同,总体表现为等速生长。(3)地上生物量与根生物量间及茎生物量与根生物量间具有共同的异速生长指数,分别为1.054和1.209。不同家系苗木既存在等速生长又具有异速生长现象,异速生长关系并不一致。【结论】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的家系中并不唯一,既有趋同适应又存在差异,反应了苗木的生长与适应策略。
- 李亚麒孙继伟李江飞王丹陈诗许玉兰蔡年辉
- 关键词:云南松生物量分配异速生长
- 不同林龄白枪杆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及非结构性碳特征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为了解不同林龄白枪杆(Fraxinus malacophylla)叶片-土壤氮磷钾特征、光合色素及非结构性碳含量的相互作用,以云南省建水县3种不同林龄(5、18和35年)白枪杆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每个林龄内设3个20 m×20 m的标准样方,测定不同土层(0~15、15~30、30~45 cm)和叶片N、P、K含量,叶片光合色素及非结构性碳含量;并计算叶片-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分析不同林龄白枪杆叶片和土壤N、P、K化学计量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白枪杆叶片氮磷钾含量在中龄林内最高,幼龄林其次,成熟林最低;N∶P随着林龄的增大而显著增大,P∶K则相反;在幼中龄林内,白枪杆叶片N∶P值小于14,植物生长受N限制,在成熟林中大于16,植物受P限制;叶片可溶性糖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含量表现为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而淀粉含量及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在中龄林内最高、幼龄林次之、成熟林最低。土壤N、P、K含量及N∶K在0~15和15~30 cm土层内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升高,在中龄林和成熟林中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同一土层中,N∶K在幼中龄林与成熟林间有显著差异(P<0.05)。白枪杆叶片N∶P与15~30和30~45 cm土层的N∶P、N∶K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叶片N含量与不同土层N含量及叶片K含量与30~45 cm土层K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在幼中龄林时期,白枪杆人工林应注重N肥的施加,而在成熟林中应着重考虑P肥的补充。本研究结果为白枪杆林木养分补充及林分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 郑绍傑茶晓飞孙丽娟郭焕仙赵启泽韦兴兰王元友董琼
- 关键词:叶片土壤
- 澜沧县不同海拔梯度云南栘[木衣]花、果物候观测及表型变异分析
- 2024年
- 为探讨云南省澜沧县糯扎渡镇海拔高度对云南栘[木衣]物候期的影响及其花、果表型变异水平,以糯扎渡镇10个海拔(1 500~2 000 m)的100个云南栘[木衣]个体为研究对象,观测其开花和结实的物候,对花、果共11个表型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栘[木衣]花期长30~34 d;果期长188~198 d。不同海拔梯度之间始花期最大相差为4 d,落花期最大相差为6 d,始果期最大相差11 d,落果期最大相差9 d。随着海拔上升,云南栘[木衣]花、果物候期均逐渐推迟。2)花表型性状存在一定变异,果实表型性状相对稳定。花的各表型性状在不同海拔的变异系数在13.54%~24.15%,平均变异系数为17.79%。果实性状中,果实纵径(FLD)、果实横径(FTD)和单果重(FD)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93%、5.97%和6.15%,平均变异系数为7.21%,变异系数相对较低。在1 801~1 850 m时,云南栘[木衣]种群花、果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均最大。随着海拔上升,OW(子房宽)、CL(子房长)、CW(花萼宽)、PL(花瓣长)和PW(花瓣宽)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3)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子房宽(OW)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其余性状与海拔均无显著相关。除花药长(AL)、子房宽(OW)、花萼长(CL)、花瓣长(PL)及果实纵径(FLD)与其他性状间没有显著相关关外,其他性状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4)聚类分析表明,10个海拔种群可以聚为明显的3支,分别为低海拔区、中海拔区以及高海拔区。研究结果可以为云南栘[木衣]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 马海涛刘宇杨林徐鎏李婧婷王大玮
- 关键词:海拔梯度物候期表型变异
- 云南栘[木衣]bHLH转录因子家族鉴定与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为鉴定和分析云南栘[木衣](Docynia delavayi)bHLH(DdbHLH)转录因子家族,筛选与果皮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DdbHLH转录因子。【方法】基于云南栘[木衣]红、绿2种颜色果皮的转录组数据,对DdbHLH转录因子家族进行鉴定,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bHLH保守结构域、蛋白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发育关系以及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云南栘[木衣]中共鉴定到177个DdbHLH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其氨基酸长度为69~699 aa,相对分子质量为7.965~75.419 kDa,平均理论等电点为6.93,大部分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系统发育进化关系显示,DdbHLH转录因子与拟南芥AtbHLH转录因子共同聚类的有15个亚族,17个DdbHLH转录因子聚类到与花青素相关的第2亚族;结合红、绿果皮中DdbHLH基因表达情况,初步筛选11个在红色果皮中表达量较高的成员,对这11个成员进行差异表达分析,最终获得2个可能参与调控花青素生物合成的DdbHLH基因;再对这2个DdbHLH基因进行RT-qPCR检测,结果显示其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测序情况基本一致,证实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论】从云南栘[木衣]红、绿果皮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到177个DdbHLH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筛选到2个转录因子(DdbHLH68、DdbHLH150)与果皮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成员,为DdbHLH转录因子家族在调控云南栘[木衣]果皮色泽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 亚华金田金红沈莲文王大玮
- 关键词:转录组果皮颜色生物信息学
- 高山桑黄挥发油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优化高山桑黄Sanghuangporus alpinus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评价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RSM)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高山桑黄挥发油的工艺条件;使用GC-MS、MTS和微量稀释方法鉴定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评估其体外抗炎、抗肿瘤和抗菌活性。结果 超临界CO_(2)萃取高山桑黄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7℃、萃取压力31 MPa、萃取时间1.5 h,在此条件下挥发油提取得率为(0.326±0.005)%。高山桑黄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四氯藜芦醚、1,2,4,5-四氯-3,6-二甲氧基苯、1,2,3,4-四氯-5-甲氧基-6-硝基苯、亚油酸乙酯、二十五烷。挥发油表现出显著的体外抗炎和抗肿瘤作用,但其抑菌活性不显著。结论 成功优化了高山桑黄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在最适条件下获得了较高的得率;结合体外模型与生物活性评价,可为高山桑黄的药物开发和资源利用提供价值参考。
- 鲁斌陈勇杏吴博宇王赟申开泽于富强华燕
- 关键词:挥发油响应面法生物活性
- 林木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被引量:1
- 2022年
- 林木遗传学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林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学生普遍反映最难的课程之一。结合林木遗传学课程特点、林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及林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等,该文从突破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升林木遗传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 李萍孙蕊于安民
- 关键词:林学专业
- 鲜食型云南栘[木衣]优树选择被引量:9
- 2023年
- 云南栘[木衣]是云南省的著名野生果树,其果实营养丰富,是理想的绿色水果,由于其果实中富含单宁、粗纤维和黄酮类化合物,导致大多数果实口感酸涩难以直接食用。课题组在前期资源调查过程发现云南栘[木衣]果实自然变异丰富,部分个体的果实汁甜肉脆口感较好,受到大众的喜爱,因此本研究期望筛选出鲜食型优树。本研究以云南省澜沧县糯扎渡镇的100株鲜食型候选单株为研究对象,对其果实表型(单果重、果实横径、果实纵径)进行测定分析,以平均果重(61.28 g)为指标,共筛选出66株初选优株;在此基础上,对初选优株的品质性状(总糖、总酸、维生素C、黄酮、单宁、粗蛋白、粗纤维)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均存在一定变异,其中维生素C含量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0.318,总糖含量最为稳定,总体一致性较高,变异系数为0.06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粗蛋白含量与黄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余指标间呈正或负相关,且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初选优株进行打分并排名,排名越高说明其综合品质越好,最终根据单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确定显著低于平均分数的下限值,最终筛选出总得分高于最低下限值(56.13)的13株鲜食型优良个体,其中综合排名第一的为98号,得分66,综合表现最好,其余优株按照综合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1、15、34、12、76、9、77、8、71、7、99、6号。本研究共筛选出了13个优良单株,为鲜食型云南栘[木衣]良种选育提供了宝贵材料。
- 徐鎏刘宇杨林田金红李婧婷马海涛李恩良王大玮
- 关键词:优树选择果实品质综合评分法
- 云南栘[木衣]果实转录组SSR、SNP、InDel特征分析
- 2024年
- 对云南栘[木衣]果实转录组中的简单重复序列(SS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插入/缺失多态性(InDel)位点的特征进行分析,为开发特异性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理论基础。基于7个不同发育时期的云南栘[木衣]果实转录组数据对SSR、SNP和InDel位点进行挖掘,并对其位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云南栘[木衣]果实转录组中共发现25 796个SSR位点,分布于39 185条转录本(Unigenes)上,发生频率为22.88%;共发现249种SSR重复基元类型,单碱基重复数量最多,六碱基重复数量最少,出现频率最高的基元为A/T,占总SSR数量的37.47%;各类型基元的重复次数均集中在5~11次,SSR序列长度为10~48 bp。21个样品检测到的SNP位点数为255 301~361 860个,平均每个样品含有311 094个SNP位点,转换与颠换比值平均为1.56,且分布在外显子区的位点最多,发生错义突变的位点数量最多。InDel位点数则为36 135~54 655个,平均每个样品包含45 921个,插入型位点数大于缺失型,在内含子区分布最多,发生移码插入的位点最多。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栘[木衣]果实转录组中的SSR、SNP和InDel位点丰富,并且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为后续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 舒国荣田金红杨林王大玮
- 关键词:转录组SSRSNPIN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