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交通地理与空间规划研究所

作品数:6 被引量:132H指数:6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可达性
  • 2篇碳排放
  • 2篇通勤
  • 1篇地铁
  • 1篇多尺度
  • 1篇多尺度分析
  • 1篇多元回归模型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贫困
  • 1篇圈层
  • 1篇综合评估
  • 1篇网络
  • 1篇乡村
  • 1篇乡村贫困
  • 1篇丽江花园
  • 1篇旅行时间
  • 1篇空间分异
  • 1篇花园
  • 1篇交通网
  • 1篇交通网络

机构

  • 6篇陕西师范大学
  • 4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市国土资...

作者

  • 5篇曹小曙
  • 4篇黄晓燕
  • 1篇李涛
  • 1篇马卫
  • 1篇任慧子

传媒

  • 2篇经济地理
  • 1篇城市环境与城...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广州市地铁可达性时空演化及其对公交可达性的影响被引量:48
2014年
应用GIS方法,选取2000、2003、2009和2012年4个时间节点,运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广州市公共交通网络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地铁站点与线路加入到公共交通网络中所产生的变化,定量分析地铁网络建设对公共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分析地铁发展不同时期内,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的演化,全面探讨地铁建设对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的影响,以期为一体化的多模式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发展决策提供理论支持。结果显示:1广州市地铁网络顺利完成由树状向回路网络的转变,地铁可达性重心与广州市空间扩展方向呼应,呈现出向南、向东迁移特征;2地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广州城市公交网络可达性,且其改善作用随地铁线路网的增加和回路网络的发育而日益显著;3地铁网络对城市公交可达性格局的影响,打破了常规公交网络圈层式公交可达性格局,逐渐呈现出圈层式加沿地铁线路分布的廊道式格局;4地铁对公交各站点网络可达时间的影响,常规公交站点可达时间变化程度呈现出由地铁线路向外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当地铁网络发育形成回路网络时,大大地提升公交网络的运营效率,缩短各个站点之间的出行时间。
黄晓燕张爽曹小曙
关键词:复杂网络
广州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理被引量:6
2014年
通勤行为作为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勤碳排放的有效控制成为低碳交通发展的重点。以广州4个典型社区为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基于居民日常通勤行为的微观角度测算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深入分析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小汽车通勤成为居民高碳通勤的最主要因素;通勤距离和方式是决定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的两个直接影响因素;相对于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和居民态度偏好来说,居住空间环境变量对于居民通勤碳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居民态度偏好对于居民未来的通勤方式将起一定的作用,在公共交通通勤群体对小汽车通勤的强烈欲望以及小汽车通勤群体对小汽车通勤的行为依赖双重因素的推动下,若技术、政策和空间环境保持不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通勤高碳化趋势明显。
黄晓燕李沛权曹小曙
关键词:通勤碳排放
广州市三个圈层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特征——以都府小区、南雅苑小区和丽江花园为例被引量:18
2015年
低碳城市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研究领域,但从微观层面探讨城市居民通勤碳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缺乏。利用对广州市不同圈层社区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其通勤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分等定级和洛伦兹曲线分析社区间、社区内、个体间的分异,并建立了基于多元回归的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较符合"60-20"规律(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20%的人排放了总量的60%)。中心区和边缘区的通勤碳排放不均等性更大;不同个人、家庭和通勤属性的通勤者的碳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通勤距离、出行交通方式、每天的通勤往返次数、个人的工作月收入和所在街道的人口密度对家庭通勤碳排放有显著影响。
黄晓燕刘夏琼曹小曙
关键词:碳排放通勤多元回归模型
经济发达地区乡村贫困的地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被引量:20
2014年
以乡村贫困空间和乡村贫困群体为研究对象,从乡村贫困的时空格局演变、空间分布及群体差异三方面,研究由此显现出的四大乡村贫困地方特征,即乡村贫困的空间传承性、空间隐藏性、空间集聚性与群体差异性。并在深入分析乡村贫困地方特征的基础上,以行政村与乡村住户两种尺度,探讨乡村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于行政村来说,除家庭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影响之外,地形起伏度和非农建设用地比重与乡村贫困率呈显著相关;对于乡村住户而言,家庭居住地区、家庭职业阶层、社会公平评判是乡村住户陷入或脱离贫困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乡村贫困不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贫困,同样存在较为明显的阶层贫困。
曹小曙任慧子黄晓燕
关键词:乡村贫困影响因素
高铁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可达性影响的多尺度分析被引量:24
2018年
从多尺度的视角分析2010、2015和2020年高铁的建设对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区域关中天水经济区交通可达性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可达性水平在高铁的影响下整体提高,但提高幅度存在差异,其中市域尺度提升最大;(2)可达性水平的地域差异从高铁线路开通到线路呈网状分布逐渐缩小;(3)高铁沿线地区可达性水平变化明显,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表现为:西安市、咸阳市所辖区县及乡镇低低集聚关联(可达性水平较高),天水市所辖区县及乡镇高高集聚关联(可达性水平较低);(4)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结果显示,高铁建设初期,市域尺度可达性变化明显,引起的可达性差异较大。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沿线区县以及乡镇的可达性水平提升,可达性差异显现。
曹小曙郑慧玲李涛马卫
关键词:交通网络旅行时间多尺度
基于Super-DEA模型的厦深高铁可达性效应综合评估与空间分异被引量:17
2017年
不同形式的可达性指标所揭示的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特征具有差异性,客观地将不同指标进行综合以全面掌握可达性效应,对于科学评估交通基础设施新建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合运用GIS网络分析、Super-DEA、空间变差函数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空间相互作用成本和效益出发,选取4种常用可达性指标和本文构建的综合可达性指数分析了厦深高铁开通引起的粤闽沿线地区可达性变化与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厦深高铁开通在整体上显著降低广东省城镇出行时间的同时,扩大了福建省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潜力与吸引范围;综合可达性指数形成了以珠三角中东部地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广东省综合可达性水平明显优于福建省;厦深高铁的开通促进了区域可达性公平性水平的提升,广东清远、河源、潮州以及韶关部分地区、福建的龙岩、漳州等地综合可达性指数变化有利于可达性空间公平性水平的提高;粤西和闽北地区、核心地域的珠三角东部和中部地区综合可达性指数变化则引起了可达性空间差异的增加。
李涛马卫高兴川曹小曙
关键词:可达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