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 作品数:8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机构: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宁波大学附属医院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联体皮瓣的静脉引流位置对动脉血流导向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联体皮瓣的静脉引流位置对动脉血流导向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静脉;实验组1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实验组2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髂腰静脉。测量血管体之间距离。术后7 d,统计皮瓣存活率以及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区血管形态; choke 1区取材,HE染色,分析动脉管径扩大倍数;尾静脉采血,检测乳酸含量。结果血管体Ⅰ离Ⅱ最近,离Ⅲ最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7 d,对照组皮瓣存活率为(86. 5±4. 3)%,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皮瓣存活率均为100%;血管造影显示,在血管体Ⅲ与Ⅳ区域,对照组血管增生比较少,而实验组1比较明显,实验组2最明显;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2动脉管径扩大最明显,其次为实验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乳酸含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静脉引流位置的改变可造成动脉灌流与静脉引流效果的改变,进而改变皮瓣区域生理性血管网,提高存活率。
- 程晟习珊珊林东辉何耀之薛斌伟唐茂林毛以华
- 关键词:静脉引流
- 远端静脉对大鼠背部四血管体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探讨远端静脉对SD大鼠背部四血管体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只。于大鼠背部切取包含左、右两侧髂腰血管体和左、右两侧肋间后血管体的跨区穿支皮瓣,面积为6 cm×7 cm,对照组保留右侧髂腰动、静脉,实验组保留右侧髂腰动脉和右侧肋间后静脉,2组均将右侧髂腰血管体和右侧肋间后血管体之间切开,最后将皮瓣进行原位缝合。术后6 h及1、3、5、7 d,测量两侧髂腰血管体区和左侧肋间后血管体区的血流灌注量。术后7 d,统计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动脉造影观察皮瓣区动脉扩张情况;取choke2区皮肤组织行HE染色后测量choke动脉内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6 h及1、3、5、7 d,实验组左侧和右侧髂腰血管体区及左侧肋间后血管体区的血流灌注量均大于对照组(P均<0.01)。(2)术后7 d,实验组皮瓣区动脉扩张比对照组明显;实验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为(87.6±3.2)%,明显大于对照组的(65.3±3.0)%(P<0.01);实验组choke动脉内径为(49.3±3.1)μm,大于对照组的(35.1±2.3)μm(P<0.01);实验组eNOS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87±0.07,高于对照组的0.50±0.05(P<0.01)。结论SD大鼠背部四血管体跨区穿支皮瓣远端静脉(右侧肋间后静脉)通过对蒂部动脉供血进行直接引导,促进eNOS的表达,扩张皮瓣各区动脉,增加皮瓣远端动脉供血,从而提高皮瓣的成活面积。
- 易秋实蔡志恒杨力宏曾心怡唐茂林习珊珊
- 关键词:外科皮瓣动脉供血
- 跨区供血皮瓣早期血流动力学基本规律理论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究跨区供血皮瓣早期血流动力学基本规律。方法以游离皮瓣和带血管蒂转位皮瓣为原型,以血管体区理论为基础,参照流体力学、电流学等相关知识,系统分析皮瓣内血流通路、阻力网络及其串联或并联方式,最后利用数理模型进行推演。结果跨区供血皮瓣早期动脉和静脉内可实现流量动态平衡,皮瓣可分为有效循环区、静脉淤滞区、相对缺血区和绝对缺血区。并且推导出:(1)血管蒂的血流为压力恒定,而不是流量恒定;(2)皮瓣的阻力因动、静脉血管蒂的位置或其二者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改变;(3)皮瓣从蒂部到远端其血流速度逐渐递减;(4)导致皮瓣远端坏死的主要因素因其所处的区域而异。结论跨区供血皮瓣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特点可以通过该数理模型进行阐释,早期皮瓣动、静脉可以达到流量的动态平衡,并且血流量由蒂部至远端逐渐递减,皮瓣的成活范围依赖于动、静脉内的压力差及其皮瓣内血流通路的阻力,皮瓣远端坏死区可分为静脉淤滞区和动脉供血不足区。
- 陶友伦丁茂超丁茂超毛以华王建红毛以华常步青张述才范家强郝云甲范家强冯仕明
-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血流量
- 穿支皮瓣Choke区动、静脉血流阻力对皮瓣存活的影响
- 目的:通过在同一组皮瓣中对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进行比较研究,探究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大小关系及其对皮瓣存活的影响.
方法:将34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
- 程晟习珊珊何耀之梅劲丁茂超
-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 3-甲基腺嘌呤通过抑制AKT信号减轻糖尿病小鼠的早期肾损伤
- 2024年
- 目的探究3-甲基腺嘌呤(3-MA)减轻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机制。方法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n=8)和模型组(n=16)。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CON组注射等体积柠檬酸缓冲液。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n=8)和3-MA干预糖尿病组(DM+3-MA组,n=8),分别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和3-MA 10 mg/(kg·d),每周记录小鼠体质量和空腹血糖,干预6周后取肾,记录肾/体质量比,PAS染色观察肾小球大小,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皮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将SV40 MES 13细胞分别采用5.6 mmol/L正常糖(NG组)、5.6 mmol/L正常糖+24.4 mmol/L甘露醇(NG+M组)、30 mmol/L高糖(HG组)和30 mmol/L高糖加5 mmol/L 3-MA(HG+3-MA组)培养24 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PCNA蛋白表达。对糖尿病肾脏疾病(DKD)基因靶点与3-MA预测基因靶点的交集基因进行生信分析,并外采用Western blotting对生信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3-MA具有短期降血糖作用,可减轻糖尿病小鼠肾/体质量比和肾小球肥大(均P<0.05),减少糖尿病小鼠肾皮质α-SMA和PCNA蛋白表达(P<0.01,P<0.001)。体外实验结果显示,3-MA可显著抑制高糖处理的SV40 MES 13细胞活力和PCNA表达(均P<0.001)。生信分析结果显示,蛋白激酶B1(AKT1)为3-MA作用于DKD的关键基因,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3-MA在体内外均可抑制AKT及核糖体蛋白S6(S6)的磷酸化。结论3-MA通过抑制AKT信号减少系膜细胞增殖减轻糖尿病早期肾损伤。
- 刘本菊王业磊任海文欧丽雯邓轩黄梦欣吴鑫龚权
- 关键词:糖尿病肾脏疾病系膜细胞肾损伤
- 白细胞对富血小板血浆促大鼠背部创面愈合作用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比较去白细胞的富血小板血浆(Lp-PRP)和富白细胞的富血小板血浆(Lr-PRP)对大鼠背部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Lp-PRP组、Lr-PRP组、对照组,每组12只。抽取静脉血,采用离心法分别制备Lp-PRP和Lr-PRP。3组大鼠在背部建立直径为15 m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分别于创面局部给予100μl Lp-PRP、Lr-PRP和生理盐水。术后7 d和14 d,拍照后采用Image J软件分析各组的创面面积百分比(术后创面面积/建模时创面面积×100%);术后14 d,以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创面的总新生上皮长度和胶原沉积率;术后7 d,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组织中CD31阳性微血管数目。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血液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备Lp-PRP和Lr-PRP中的血小板浓度分别为全血的4.1倍和4.5倍(P均<0.01),2种PRP中血小板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PRP中白细胞浓度未检出,而Lr-PRP中白细胞的浓度为全血中的3.5倍(P<0.01)。Lp-PRP组和Lr-PRP组在术后7 d和14 d的创面面积百分比,术后14 d的总新生上皮长度、胶原沉积率,以及术后7 d的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CD31阳性微血管数目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而Lp-PRP组和Lr-PRP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Lp-PRP和Lr-PRP均可通过促进再上皮化、胶原沉积和血管新生,加速大鼠背部创面愈合;Lp-PRP和Lr-PRP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相似,不受PRP中白细胞的影响。
- 习珊珊杨力宏蔡志恒朱小池乔瑜唐茂林靳攀
- 关键词: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创面
- 穿支皮瓣Choke区动、静脉血流阻力对皮瓣存活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通过在同一组皮瓣中对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进行比较研究,探究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大小关系及其对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将34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B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右侧髂腰静脉。测量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术后7天,统计皮瓣存活率以及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区微血管形态;choke区取材,H&E染色,计算平均微血管密度;尾静脉采血,检测乳酸含量。结果A组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比B组短[(2.5±0.3)cmvs(3.7±0.2)cm,t=14.608,P<0.05)]。术后7d,A组皮瓣存活率为100%,B组1号血管体区存活率为(67.0±13.1)%,4号血管体区的为100%,整块皮瓣存活率为(88.0±6.8)%;A组比B组血管增生明显[(24.0±3.9)vs(17.6±4.3),t=2.727,P=0.021];A组与B组乳酸均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8)mmol/Lvs(8.4±0.4)mmol/Lvs(7.5±0.6)mmol/L,P>0.05]。结论①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静脉阻力大于动脉阻力;②缩短跨choke区的动、静脉血流单向距离有利于减小跨choke区所受的静脉阻力,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 程晟习珊珊何耀之梅劲丁茂超
- 关键词:穿支皮瓣
- 蒂部动脉位置对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通过改变蒂部动脉的位置,探讨其对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保留右侧髂腰动、静脉;实验组,保留右侧髂腰静脉+左侧髂腰动脉。术后7 d,统计皮瓣成活率,血管造影观察choke动脉扩张情况,HE染色显微镜下测量choke动脉的腔内直径。结果术后7 d,实验组皮瓣成活率高于对照组,(85.5±2.9)%vs(68.9±2.6)%,P<0.001;两组choke1动脉扩张程度相当,(46.93±6.21)μm vs(46.79±6.69)μm,P>0.05,实验组choke2动脉扩张较对照组更明显,(66.08±6.78)μm vs(46.00±6.90)μm,P<0.001。结论蒂部动脉位置改变,可促进choke动脉扩张和皮瓣远端供血,从而提高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率。
- 仇玉君付裕苏航尹思源王玥清唐茂林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