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 作品数:26 被引量:43 H指数:4 相关作者: 廖松林 王盛兰 张梦雪 马小龙 常青 更多>> 相关机构: 昆明医科大学法医学院 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政治法律 文化科学 更多>>
应用石蜡包埋肝组织HBV tDNA和cccDNA定量优化法检测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 2014年 目的对石蜡包埋肝组织核酸提取法进行优化,提高石蜡包埋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总的去氧核糖核酸(HBV tDNA)、共价闭合环状去氧核糖核酸(cccDNA)定量检测的灵敏度,检测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中HBV tDNA、cccDNA。方法优化石蜡包埋肝组织核酸提取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7例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石蜡包埋肝癌和癌旁组织中HBV tDNA、cccDNA。结果通过优化石蜡包埋肝组织核酸提取方法,核酸得量提高126.3%。HBV tDNA和cccDNA检出率在石蜡包埋肝癌组织中分别为100.0%(37/37)和97.3%(36/37),癌旁组织中均为100.0%(37/37)。HBV tDNA、cccDNA含量以及HBV cccDNA占tDNA的比例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织HBV tDNA与血清HBV DNA呈弱相关(r=0.380,P=0.020)。结论石蜡包埋肝组织核酸提取方法的优化可显著提高HBV相关的HCC患者癌和癌旁组织中HBV tDNA、cccDNA检出率。在癌旁组织中可100.0%检出HBV tDNA和cccDNA,建议对HCC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预防HBV感染相关HCC的复发。 李蕊 张梦雪 李越 裴斐 刘学恩 庄辉关键词:共价闭合环状DNA 多位点荧光原位杂交辅助诊断皮肤黑色素瘤 被引量:6 2018年 黑色素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皮肤肿瘤.虽然我国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鉴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病例约2万例,已成为严重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目前对皮肤黑色素瘤的确诊仍主要依赖于传统HE染色切片,但基于HE切片的黑色素瘤病理诊断也日益暴露出很多问题, 苏静 王宇辰 柳剑英关键词:皮肤黑色素瘤 荧光原位杂交 HE染色切片 恶性程度 新发病例 恶性疾病 一起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案件中4种野生菌的细胞毒性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一起云南不明原因猝死(Yunnan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YNSUD)案件中涉及的4种野生菌的细胞毒性,为YNSUD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集事件发生家庭食用过的4种野生菌,通过专家辨认和基因测序鉴定种属。运用超声波萃取法提取4种野生菌的生品浸膏干预HEK293细胞,然后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筛选出有明显细胞毒性的野生菌。将筛选出的野生菌再分别制成生品、熬煮和熬煮后酶解3种浸膏,所得3种浸膏以不同浓度干预HEK293细胞,用CCK-8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法联合检测细胞毒性,并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4种野生菌分别为粉黄黄肉牛肝菌(Butyriboletus roseoflavus)、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变绿红菇(Rus⁃sula virescens)和隐花青鹅膏(Amanita manginiana)。仅在隐花青鹅膏中发现细胞毒性,其生品浸膏在质量浓度为0.1 mg/mL时显示出细胞毒性,熬煮浸膏和熬煮后酶解浸膏分别在质量浓度为0.4 mg/mL和0.7 mg/mL时有明显细胞毒性。除数量明显减少外,隐花青鹅膏提取物干预后的HEK293细胞还表现出突触增多及折光性差等改变。结论该起YNSUD案件涉及的野生菌中,隐花青鹅膏的提取物具有明显细胞毒性,通过熬煮和酶解两种工艺可以降低其部分毒性,但不能完全灭毒,食用该菌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隐花青鹅膏可能是导致该起YNSUD案件的原因之一。 龙武 瞿鹏飞 马琳 王蕊 习严梅 李玉华 聂胜洁 段婷 杜进良 唐雪 赵静峰 雷普平 王跃兵关键词:法医病理学 法医毒理学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 野生菌 细胞毒性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GPC1)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DA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存档的125例PDAC肿瘤标本和对应的癌旁正常胰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所有标本GPC1蛋白的表达。根据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将标本分为GPC1蛋白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GPC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总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PDAC组织中,免疫组织化学评分为0、1、2、3分的GPC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4%、15.2%、18.4%和36.0%,高表达率(2分+3分)为54.4%,而GPC1蛋白在癌旁胰腺组织均阴性表达,PDAC组织GPC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胰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GPC1蛋白高表达与肿瘤部位和T分期均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和胰腺炎病史、术前血CA19-9水平、手术后切缘情况、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及脉管侵犯均无关(P值均>0.05)。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GPC1蛋白表达与PDAC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相关(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GPC1蛋白表达水平是影响PDA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GPC1蛋白高表达的PDAC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短于低表达患者(11.00个月比18.0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PC1蛋白在PDAC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且GPC1蛋白高表达与肿瘤T分期呈正相关,与总生存期呈负相关,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欢 李扬 杜娟 郭丽梅关键词:胰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Vanadyl complexes work with cinnamaldehyde in promoting cell viability under the β-amyloid burden in SH-SY5Y neural cells 被引量:2 2016年 The Alzheimer's disease (AD) is one of the common cognitive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 AD shares some similar pathological character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DM), suggesting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anti-diabetic agents, such as vanadyl complexes, in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AD. In the present work,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vanadyl acetylacetonate (VO(acac)2) and cinnamaldehyde (CA) on an AD model based on SH-SY5Y neural cel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VO(acac)2 at sub-micromolar concentrations could improve the viability of neural cells with or without increased β-amyloid (Aβ) burde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VO(acac)2 and CA showed an additive cell protection effec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at for SH-SY5Y neural cells, VO(acac)2 could activate PPART-AMPK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inhibit GSK 3β, one of the major kinases for Tau hyperphosphorylation. Meanwhile, CA could correct the abnormal mitochondrial morphology due to Aβ-induced excessive mitochondrial fission, thus restoring/enhancing the mitochondrial function. In addition, both VO(acac)2 and CA decreased intra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level and inhibited formation of toxic Aβ oligomers. Overall, VO(acac)2 might work with CA in improving the neural cell viability under the Aβ burden, suggesting application of vanadium metallodrugs in AD treatment. 李雪 白力丹 董雅琼 常青 武睿 章京 杨晓达关键词:Β-AMYLOID VANADIUM CINNAMALDEHYDE 复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IMP3和CD44蛋白表达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价IMP3和CD44蛋白在复发性膀胱癌中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诊断为尿路上皮癌(UC)的病例,其中筛选出6个月内短期复发组25例和3年以上较长期首次复发组29例。应用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短期复发组和较长期首次复发组UC病例中IMP3和CD4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6个月内UC复发为25例,6例表达IMP3,且均为高级别UC。3年以上较长期首次UC复发为29例,仅有1例低级别UC表达IMP3。在短期复发组中IMP3阳性率为24%(6/25),表达强度为弱阳性16%(4/25)和强阳性8%(2/25),明显高于较长期首次复发组中阳性率3.45%(1/29)以及表达强度中的弱阳性3.45%(1/29)和强阳性0(0/29)。CD44蛋白表达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P3表达与UC复发患者的肿瘤分期、分级呈正相关,而CD44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呈负相关。IMP3表达与CD44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MP3在UC短期复发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较长期首次复发组。IMP3可作为新的指标,并联合肿瘤病理分期、分级等因素对膀胱UC患者经尿道肿瘤电切术后短期复发的高危性进行预测。 李沐寒 邢添瑛 贺慧颖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 复发 IMP3 CD44 免疫组织化学法 皮肤螺旋腺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对皮肤螺旋腺瘤及其恶性转化病例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皮肤螺旋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免疫组化及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25例皮肤螺旋腺瘤的诊断年龄平均为40岁,24例(96%)为后天性、单发性病变,以四肢最为常见。23例为良性皮肤螺旋腺瘤,组织学形态多样,其中15例(65%)为单纯性皮肤螺旋腺瘤,8例(35%)为螺旋圆柱腺瘤;可见多少不一的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有上皮和肌上皮分化。2例皮肤螺旋腺瘤分别恶变为低级别基底细胞腺癌和高级别腺癌,恶变区域淋巴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肿瘤大小0.2~3cm,23例良性病变中,20例(87%)的直径〈2em,3例≥2em;2例恶性病变直径均超过2cm。结论皮肤螺旋腺瘤是一种缺乏临床特异性但组织学特征鲜明的肿瘤,大多数皮肤螺旋腺瘤呈良性临床经过,对于病程较长且体积较大的皮肤螺旋腺瘤要注意恶变的可能性。 李丽娟 柳剑英 苏静 高菲 郑杰 廖松林关键词:病理学 白纹伊蚊体内人血源DNA的STR分型检测 2023年 探讨白纹伊蚊吸血后不同时间段提取人类DNA的可能性,并探究用于个人识别的可行性。运用Chelex-100法和硅膜纯化法提取白纹伊蚊吸食人血后体内消化物DNA,测定OD值,对DNA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PCR-STR分型技术对D3S1358等21个基因座进行分型。采用Chelex-100法提取DNA可以在白纹伊蚊吸血后60小时内获得完整的STR分型图谱,吸血后72小时扩增结果未成功;采用硅膜纯化法,成功获得吸血后72小时完整图谱,STR分型结果与志愿者完全相同。白纹伊蚊体内提取的人血源DNA可用于DNA分型及个人识别鉴定,是有价值的法医学证据。 郑鑫建 瞿鹏飞 徐冲冲 魏巍 杨朔 钟树荣关键词:法医学 STR 白纹伊蚊 EGFR改变图谱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综合泛癌分析研究 被引量:1 2020年 背景与目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癌基因,是EGFR突变型肺癌精准治疗的主要靶点之一。虽然有许多关于单一肿瘤的报道,但尚无关于EGFR突变、过表达、扩增、DNA甲基化及其在多种不同癌症中并存的临床相关性的综合分析。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EGFR改变谱图及其治疗和预后意义,填补该领域空白。方法我们分析了癌症基因组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涉及的32种癌症类型、11,314例患者的EGFR基因改变(突变和扩增/缺失)、异常表达和DNA甲基化情况。比较了不同肿瘤类型间的突变频率、基因组位置分布、功能影响和临床靶向治疗的意义,并分析了它们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在不同肿瘤中,EGFR改变率、功能域的突变位点、扩增、过表达和DNA甲基化模式均有很大差异。在所有肿瘤中,总体突变率相对较低。多发于肺癌,可靶向治疗的突变主要在Pkinase_Tyr结构域中。改变频率最高的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但主要为基因扩增和靶向治疗效果较差的Furin-like结构域内突变。脑低级别胶质瘤通常为EGFR基因扩增和表达增加,且预后不良。虽然结肠和胰腺癌的EGFR突变很少,然而EGFR高表达与患者生存期短显著相关。鳞状细胞癌(无论发生在头颈部、肺部或食管)均表现出相似的特征,改变率为5.0%,以基因扩增为主,EGFR表达增加,且与患者的生存期短相关。在某些癌症中,DNA甲基化与EGFR表达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结论EGFR改变类型、频率、在功能域的分布和表达因癌症类型而异。虽然Pkinase_Tyr结构域突变对于治疗选择更为重要,但扩增或失调引起的表达增加会影响更多类型的肿瘤,并导致预后更差,因此需要对EGFR驱动的肿瘤采取新的治疗策略。 Haijing Liu Bo Zhang Zhifu Sun关键词:EGFR表达 EGFR突变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患者生存期 胃原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4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胃原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经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确诊的4例胃原发ALCL,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EBV)编码的小核RNA(EBV.EBER)原位杂交、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结果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7~87岁,中位年龄58.5岁。大体标本均为胃部巨大溃疡型肿物;镜下见肿瘤细胞多形性明显、体积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并破坏胃壁。肿瘤细胞一致性强表达LCA和CD30、CD3ε阳性率75%(3/4)。ALK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检测均为阴性(4/4),亦未检测到EBV感染。2例患者接受手术+CHOP方案化疗,1例接受CHOP方案化疗+白体干细胞移植,此3例患者均获得临床完全缓解出院,随访截至2011年11月30日,均未出现肿瘤复发或进展。另1例患者未接受治疗,于确诊后22个月死亡。结论胃原发ALCL多为ALK阴性,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与其他部位原发的ALK阴性ALCL基本相同,但CD3ε阳性率较高,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赖玉梅 黄欣 刘翠苓 王小燕 李敏 孙琳 陆伟 高子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