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运城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作品数:379 被引量:620H指数:9
相关作者:吉选芒姜其畅苏艳丽王金来李永宏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开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机械工程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6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9篇理学
  • 123篇机械工程
  • 68篇电子电信
  • 6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8篇文化科学
  • 13篇电气工程
  • 7篇化学工程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哲学宗教
  • 3篇建筑科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生物学
  • 1篇冶金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92篇光学
  • 86篇折变
  • 86篇光折变
  • 81篇非线性光学
  • 77篇光折变效应
  • 63篇孤子
  • 57篇光子
  • 51篇双光子
  • 37篇双光子光折变...
  • 31篇空间孤子
  • 26篇晶体
  • 26篇光折变晶体
  • 23篇单片机
  • 22篇单片
  • 21篇相干
  • 19篇相干耦合
  • 18篇教学
  • 18篇孤子对
  • 16篇介质
  • 12篇低振幅

机构

  • 371篇运城学院
  • 65篇华中科技大学
  • 10篇山西大学
  • 6篇西南交通大学
  • 6篇南通大学
  • 5篇电子科技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广州大学
  • 4篇太原理工大学
  • 3篇河北工程大学
  • 3篇天津大学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长治学院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东南大学
  • 2篇河北建筑工程...
  • 2篇河北工业大学
  • 2篇中北大学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92篇吉选芒
  • 86篇姜其畅
  • 64篇刘劲松
  • 48篇苏艳丽
  • 21篇王金来
  • 21篇马紫微
  • 21篇李永宏
  • 19篇周玲
  • 17篇邵桂荣
  • 17篇苏世栋
  • 16篇孙慧霞
  • 12篇苏晓琴
  • 12篇聂合贤
  • 12篇申莎莎
  • 11篇畅福善
  • 10篇辛俊丽
  • 9篇李娟
  • 9篇杨德
  • 9篇谢世杰
  • 9篇陈建玲

传媒

  • 99篇运城学院学报
  • 18篇激光技术
  • 17篇量子电子学报
  • 13篇光子学报
  • 13篇山西师范大学...
  • 9篇山西大同大学...
  • 7篇红外与激光工...
  • 7篇物理学报
  • 7篇光学学报
  • 7篇量子光学学报
  • 7篇应用光学
  • 6篇物理通报
  • 6篇长春师范学院...
  • 5篇大学物理实验
  • 4篇光学技术
  • 4篇电子技术(上...
  • 4篇光电子技术
  • 3篇电镀与精饰
  • 3篇科学通报
  • 3篇激光与红外

年份

  • 1篇2024
  • 14篇2023
  • 15篇2022
  • 24篇2021
  • 8篇2020
  • 11篇2019
  • 19篇2018
  • 19篇2017
  • 26篇2016
  • 15篇2015
  • 20篇2014
  • 15篇2013
  • 34篇2012
  • 35篇2011
  • 36篇2010
  • 26篇2009
  • 19篇2008
  • 12篇2007
  • 5篇2006
  • 7篇2005
3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Snort的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
2014年
针对IPv6协议下Snort系统检测率低、误报率高的问题,在Snort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应用于IPv6协议的入侵检测系统。该系统以Snort系统为主体,引入神经作为系统异常检测模块来对网络中的数据进行异常检测。通过误用与异常检测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真实网络环境具有较强的检测监控能力,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强、更可靠的网络安全防护。
吴体辉
关键词:入侵检测系统误用检测异常检测
基于小波变换与傅里叶变换对比分析及其在信号去噪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18年
本文对比经典的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从理论方面给出了两者的比较分析,对基于小波变换的去噪方法进行了重点分析.对阈值去噪方法,软、硬阈值,阈值选取方式以及阈值的选取做了分析,分别做了四种阈值选取方式的对比实验;软、硬阈值去噪对比实验以及傅里叶去噪与小波去噪对比实验,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去噪效果的影响,并且对传统傅里叶去噪与小波去噪进行了比较.
申莎莎
关键词:阈值信号去噪小波分析
循迹小车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1
2018年
使用STM32F103C8T6作为智能循迹小车的核心控制器,运用电源模块、MCU控制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和信号采集模块共同完成智能小车的循迹功能。该系统利用两个LDC1000电感数字转换器采集小车的循迹信息,实现小车自动循迹行驶功能;利用编码器的脉冲计数以及光电测速模块进行测速,实现实时行驶路程的测量;OLED用于显示智能小车的行驶距离和运行时间。通过单片机编程实现小车沿铁丝自动循迹、识别硬币等各种自动化过程。
贾阿丽
关键词:OLED显示
温度对双光子独立明-暗空间屏蔽孤子对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在忽略损耗和扩散的情况下,采用数值方法研究温度对串联双光子光折变晶体回路中独立明-暗屏蔽孤子对演化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温度下晶体回路中形成稳态明-暗孤子对,当一个晶体的温度改变且温度变化不大时,另一块晶体中支持的孤子将转变为另一个稳态孤子;当温度变化过大时,这个孤子将变得不稳或发生周期性的压缩或膨胀甚至崩溃。在独立屏蔽空间孤子对中,暗孤子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比明孤子强。
吉选芒刘劲松
关键词:双光子光折变效应温度特性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方法
2010年
高频电子线路是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该课程是使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线路》中各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各种电路的内在联系,以培养设计和运用各种高频电路的能力。但是该课程具有内容繁多、学习难度大的特点,以下从教学内容、讲授角度、教学方式等方面浅谈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方法。
周玲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对核物质状态方程基于中子星观测的贝叶斯统计研究
2022年
核物质状态方程的确定是核物理和天体物理所共有的核心科学目标之一,其不确定性主要源于核物质对称能的不确定.本文采用同位旋相关的参数化状态方程模型与贝叶斯统计方法相结合的理论框架,基于LIGO/Virgo合作组和NICER合作组发布的中子星质量和半径的观测数据计算描述核物质状态方程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约束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和核物质对称能.研究发现,NICER合作组发布的中子星观测数据支持较硬的核物质状态方程,并且相比之前核物质状态方程的约束结果,NICER最新的数据没有改善人们对核物质对称能的认识.最新的关于状态方程参数的68%的置信区间为对称能斜率参数L=45_(−9)^(+15)L=45−9+15 MeV,对称能曲率参数K_(sym)=−100_(−110)^(+50)MeV,而对称核物质偏度参数J_(0)=−180_(−40)^(+60)MeV.两倍和三倍饱和密度处对称能的68%的置信范围分别为E_(sym)(2ρ0)=48.9_(-16)^(+7.8)MeV和E_(sym)(3ρ0)=81.8_(−57.2)^(+21.1)MeV.
谢文杰
关键词:核物质状态方程
多场耦合研究PCB电镀铜
2022年
为提高印制电路板电镀铜的镀层均匀性,采用多物理场耦合的有限元方法构建电镀铜模型,探讨了阴极板间距、液面高度、阳极挡板对镀层均匀性的影响,并设计正交实验获得了优化的电镀铜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阴极板间距越小,镀层越均匀。较低的液面、增加阳极挡板,有利于获得均匀的镀层。采用优化的参数电镀铜,阴极COV(镀层均匀性)值为4.7%。这些结论为工业电镀铜工艺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冀林仙王跃峰
关键词:印制电路电镀铜多场耦合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影响粒子态密度的因素被引量:1
2007年
本文讨论了在理想(无外势场)情形下,粒子的态密度与粒子运动空间的维度n及对能量的不同依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在有外势场的情形下,得出粒子的态密度与粒子运动空间的维度n,以及与外势场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辛俊丽
关键词: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Tm^(3+)掺杂的LaOF和SiO_2纳米体系中荧光光谱温度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研究了不同环境温度下晶体LaOF和非晶体SiO2纳米体系中掺杂Tm3+离子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在20~300 K的温度范围内,荧光谱线的宽度、强度以及谱线位置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发光离子的局域环境直接影响荧光光谱对环境温度的依赖程度:SiO2中发光离子的荧光寿命受温度影响较小,而位于晶相环境LaOF中离子的荧光寿命则显示较强的温度依赖特性,在脉冲激光激发条件下,研究了3H4能级荧光寿命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张喜生晏春愉姚陈忠郑海荣
关键词:晶相荧光光谱温度特性荧光衰减
浅析程朱理学范式下薛瑄思想的转向——兼谈《易》学对薛瑄复性说构建的贡献
2017年
在格物致知方面,程朱的格物致知关注的是见闻之知的增加,而薛瑄格物致知以知性为目标,重视涵养;在为学途径方面,程朱是主敬、致知并重,然薛瑄更关注主敬;在性方面,程朱把性置于理之性,并有性即理之说,而薛瑄把理置于性之下,而有理即性之说。薛瑄的复性说简化了程朱理学的程序,把形而上的理置于易于把握的性之下,提高了穷理的操作性与可行性,是理学的新发展,也是对程朱理学的修正。在薛瑄复性思想的构建中,《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易》开辟了儒家视野中的宇宙本体论哲学,既完成了对先秦儒家形而上的构建,也为儒学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薛瑄的性与复性说学正是其理论体系形而上的构建,《易》以宏大的形而上体系,独特的宇宙生产模式,为薛瑄性体构建、复性理论建设提供了基础,是薛瑄复性说的支点之一。
王明云姚文永
关键词:复性理学《易》
共3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