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湿地生态研究所
- 作品数:28 被引量:251H指数:10
- 相关作者:高攀邢雅俊马淑勇曹玲亮张有瑜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安徽菜子湖流域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生态意义被引量:5
- 2010年
-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安徽省菜子湖流域5月份开花的15科23属27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对这些植物的生态因子,包括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和生境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这些花粉类型植物母体生态环境的归纳总结和统计分析,讨论了它们的生态环境指示意义。根据同一区域内相似生态环境条件下分布的植物花粉类型,分析了一定花粉类型综合特征与气候和环境之间的可能联系。
- 徐慧琴周忠泽余涛孙庆业许仁鑫
- 关键词:花粉形态生态环境
- 使用林鹳微卫星引物对东方白鹳基因组DNA进行交叉扩增被引量:2
- 2010年
- 利用林鹳11个微卫星位点的引物对东方白鹳进行交叉扩增。经过PCR体系的优化,在11个位点中有6个得到清晰的扩增条带,其余5位点得不到确切的扩增产物。对上述6个位点的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分析,发现其中4个位点上的扩增产物含有微卫星重复序列,而另外两个位点中无重复单元。通过基因分型对上述4个微卫星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后发现其中的WSμ13,WSμ17位点分别为高度多态和中度多态位点,而另外两个位点则无多态性。同时还对影响交叉扩增结果成功率及微卫星位点多态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 张伟张保卫周立志
- 关键词:东方白鹳微卫星
- 大别山山地次生林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的季节变化
- 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大别山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次生林中,对落叶阔叶林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采用连续取样法,观察鸟类的资源利用特征,获得各种资源利用的行为数据。使用生态数据分析软件PC-OR...
- 刘彬周立志汪文革沈三宝韩德民
- 使用林鹳(Mycteria americana)微卫星引物对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基因组DNA进行交叉扩增
- 林鹳的11个微卫星位点对东方白鹳进行交叉扩增。经过PCR体系的优化,在11个位点中有6个得到清晰的扩增条带,其余5位点得不到确切的扩增产物。对上述6个位点的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分析,发现其中4个位点上的扩增产物含有微卫星...
- 张伟张保卫周立志
- 关键词:东方白鹳基因多态性微卫星引物
- 安徽省菜子湖水生植物的花粉形态、鉴定特征及生态意义被引量:3
- 2010年
-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安徽省菜子湖24科29属38种水生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提供各种花粉的鉴定特征。通过对这些花粉类型植物母体生态环境的归纳总结,讨论了它们的生态环境指示意义。研究结果为利用湖泊孢粉记录研究湖泊的古植被、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
- 马淑勇周忠泽高攀孙庆业许仁鑫潘帮芬
- 关键词:水生植物花粉形态
- 安徽牯牛降植物的花粉形态及生态意义被引量:4
- 2010年
-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安徽省牯牛降8月份开花的26科44属44种2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提供各种花粉的鉴定特征。对这些植物的生态因子,包括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和生境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这些花粉类型植物母体生态环境的归纳总结,讨论了它们的生态环境指示意义。研究结果为皖南山区沉积花粉的准确鉴定提供鉴别指南和标准对照图谱。
- 徐敏周忠泽马淑勇孙庆业许仁鑫
- 关键词:花粉生态意义
- 大别山山地次生林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6
- 2009年
- 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在大别山鹞落坪,对落叶阔叶次生林鸟类的集团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连续取样法采集鸟类取食行为数据,用聚类分析法对繁殖和非繁殖季节鸟类群落进行集团划分,通过无倾向对应分析(DCA)对32种森林鸟类的两个季节资源利用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鸟类群落在非繁殖季节可以分为地面、灌丛、树干(枝)、冠层等4个取食集团,而在繁殖季节还出现空中取食集团;候鸟影响鹞落坪次生林鸟类群落取食集团的结构,产生新的取食集团。DCA的第一轴主要代表鸟类取食高度信息,第二轴主要代表鸟类取食位置信息,第三轴代表鸟类取食方式和取食基质信息;用DCA前两轴对32种鸟类排序表明,有6种鸟主要在第一轴发生变化,有4种鸟主要在第二轴发生变化。
- 刘彬周立志汪文革沈三宝韩德民
- 关键词:鸟类群落取食方式
- 越冬地东方白鹳的繁殖干扰被引量:21
- 2007年
- 2004年和2005年两个繁殖季节,在安庆市望江县漳湖镇,采用全事件采样法和瞬间扫描采样法,对东方白鹳留居种群繁殖特征和繁殖生境内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东方白鹳在高压电线塔上营巢繁殖,营巢地点距离最近的村庄仅500m远,取食地点主要是水稻田,影响繁殖活动的主要自然因素:强风和高温。巢区和取食生境内的人为干扰强度较大,主要有燃烧秸秆、在巢塔上安装鸟刺、农耕活动和飞机噪音等。农业活动等人为干扰,对东方白鹳的取食、取材等行为造成很大影响,导致产生警戒、逃逸等行为。东方白鹳留居繁殖种群繁殖干扰因素的识别对进一步开展保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 侯银续周立志杨陈王岐山
- 关键词:东方白鹳繁殖种群
- 安徽省皖南山区植物的花粉形态和生态因子被引量:10
- 2009年
-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安徽省皖南山区广德柏垫和东至利安5月份开花的37科6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对这些植物的生态因子,包括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和生境进行归纳。进而根据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生态环境条件下分布的植物花粉类型,寻取一定花粉类型综合特征与气候和环境之间可能的联系,为地层孢粉研究提供现代孢粉学依据。
- 周忠泽
- 关键词:花粉形态生态因子
- 有机氯农药在东方白鹳和白鹤羽毛中的残留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2007年5月,采集合肥野生动物园采集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及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胸部廓羽、飞羽及尾羽样品共51枚,用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其中的op’-DDT、pp’-DDD、pp’-DDE、pp’-DDT、α-六六六、β-六六六、γ-六六六、δ-六六六及六氯苯9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检测结果发现,pp’-DDD、pp’-DDE、pp’-DDT、β-六六六、δ-六六六5种有机氯农药在东方白鹳和白鹤羽毛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pp’-DDD的残留量最高,在东方白鹳的廓羽、飞羽和尾羽中的平均残留量分别达到0.8936、0.8353和0.7516μg/g干重,在白鹤的廓羽、飞羽和尾羽中的平均残留量分别达到0.5685、0.5077和0.4657μg/g干重;pp’-DDD和pp’-DDT在两种鸟胸部廓羽、飞羽及尾羽间的残留量无显著差异;pp’-DDD在东方白鹳飞羽和尾羽中的残留量显著高于白鹤。
- 陈春玲周立志江浩吴治安邓磊汪维平杨荣景童康
-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生物监测东方白鹳白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