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肾脏病研究中心
- 作品数:136 被引量:772H指数:13
- 相关作者:贾力林娜赵云峰徐茵赵云峰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白介素-8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1999年
- 白细胞介素-8(IL-8)是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等产生的一种多源性活性肽。具有较强的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并介导炎性细胞粘附过程的调节。人类肾小球系膜细胞(GMC),上皮细胞在一些刺激因素作用下,也能以旁分泌方式产生II-8。目前尚未见有关原发性肾病(PNS)患儿血清IL-8水平变化的报道。本文通过测定IL-8在PNS中的变化,分析其与临床类型及尿蛋白排泄的相关性,以探讨IL-8在PNS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 甘卫华蔡毅黄松明黄文彦许宏岳
-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儿童白细胞介素8血清诊断
- 纤维连接蛋白及其整合素受体在人胚胎和成熟肾中的表达被引量:8
- 1998年
- 为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N)及其β1整合素受体在人胎儿和成熟肾中的表达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纤维连接蛋白及其整合素受体(α5β1)的α5亚单位在胎儿和正常成熟肾组织中的分布。结果发现:在胚胎肾组织中,FN及α5在输尿管芽细胞周围有弱阳性表达,在肾小球发育早期,FN及α5在肾单位中表达较弱,其在间质网状分布,当血管插入肾单位后,FN表达明显增加,主要分布于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成熟肾组织中FN及α5在肾小球基底膜(GBM)强阳性表达且以血管极节段明显,间质及小血管壁亦为阳性。结果提示,FN和整合素的表达和相互作用在肾小球系膜区,肾间质及GBM的形成。
- 黄松明蔡毅费莉黄文彦甘卫华陈荣华
- 关键词:纤维连接蛋白整合素受体肾小球系膜
-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F- VEP)与胆红素神经毒性的关系 ,为早期发现胆红素神经毒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给 72只生后 7天的大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胆红素 ,制成高胆红素血症动物模型 ,观察其神经行为 ,检测 F- VEP。F- VEP检测后断头取脑 ,作冰冻切片 ,抽提脑组织胆红素。结果 :随着腹腔注射胆红素量的增加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逐渐增加 ,F- VEP主波潜伏期逐渐延长 ,除 T1 组外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各实验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4h、8h之间无差异 ,但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F- VEP主波潜伏期除 T1 组外余各实验组 4h、8h之间相比有显著差异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无相关关系 ,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与 F- VEP潜伏期呈正相关 ;F- VEP反应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的胆红素神经毒性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 :F- VEP可早期并较灵敏地反映胆红素的神经毒性。
- 周艳陈吉庆袁孝如邵小松陈荣华
-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新生儿
- Ⅳ型胶原与肾脏疾病被引量:5
- 1996年
- 细胞外基质(ECM)在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已成为热门话题,作为ECN的主要成分-Ⅳ型胶原也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发现Ⅳ型胶原在肾小球硬化时合成及分泌明显增加;在Alport综合征及Goodpasture综合征存在Ⅳ型胶原链基因突变或结构异常,本文就Ⅳ型胶原分子结构、编码基因、在肾组织中的分布以及Ⅳ型胶原在肾脏疾病中的改变加以综述。
- 黄文彦蔡毅
-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肾疾病
- 脂蛋白(a)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作用被引量:32
- 1998年
-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对肾小球系膜细胞(GMC)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系膜细胞,加脂蛋白(a)刺激后,测定细胞生长率和细胞上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肿瘤坏死因子(TNF)、乳酸脱氢酶(LDH)及纤维连结蛋白(FN)水平,并以未经刺激者作对照。结果经脂蛋白(a)刺激48小时,在终浓度5~20mg/L时细胞生长率轻度增加,而在50~400mg/L时细胞生长率明显下降。刺激18小时,细胞上清中PAF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且与脂蛋白(a)浓度呈明显正相关(r=0.937,P<0.01);L929细胞的杀伤率有所增加,但未达50%;LDH的水平在脂蛋白(a)100mg/L以下时有所增加;刺激18、48、72小时后的细胞上清纤维连结蛋白均为阴性。结论脂蛋白(a)对系膜细胞体外增殖有低浓度轻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向作用,对细胞PAF的产生具有浓度依赖的促进作用,并能增加细胞上清中LDH及TNF水平,因而可通过多种途径介导肾小球损伤。
- 王晓燕潘晓勤高远赋夏正坤姜新猷
- 关键词:肾小球系膜细胞PAFTNFLDH
- 低密度脂蛋白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炎性介质的影响被引量:3
- 1997年
- 目的:探讨脂蛋白在肾小球损伤中的作用,观察人低密度脂蛋白(LDL)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GMC)产生活性氧(RO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肿瘤坏死因子(TNF)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并与经LDL刺激后GMC的增殖水平相比较。方法:将GMC加或不加LDL刺激,分别收集30min、18h或48h后的上清,测定其H2O2、O-2、TNF、PAF和LDH的水平,以四唑蓝(MTT)摄入试验,测定刺激48h后细胞于波长570nm的吸光度。结果:经LDL刺激30min,细胞上清中H2O2和O-2的含量均高于对照,在浓度<100mg/L时,增高更为明显。刺激18h,上清中PAF的水平亦有类似变化。刺激48h时,上清中LDH的水平较18h时有所增加,且在LDL100mg/L时高达对照的3倍以上;细胞的吸光度亦增加,大于200mg/L时则低于对照。LDL刺激18和48h的细胞上清对TNF敏感株的杀伤率虽有增加,但均未达50%。结论:LDL可增加体外培养的人GMC上清中活性氧、PAF和LDH,或TNF等水平,因而可通过多种途径介导肾小球损伤,包括刺激GMC产生或释放炎性介质和影响系膜细胞增殖。
- 王晓燕潘晓勤高远赋胡明昌胡明昌姜新猷
- 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系膜细胞炎性介质肾小球疾病
- 肾脏足细胞裂孔隔膜的分子组成被引量:1
- 2004年
- 足细胞裂孔隔膜结构的改变是导致肾小球疾病产生蛋白尿的主要原因 ,已陆续发现包括nephrin在内的与裂孔隔膜相关的多个蛋白分子 ,如ZO 1,CD2AP ,P cadherin ,podocin ,NEPH1,FAT及Filtrin等 ,它们的存在及相互作用对于保证裂孔隔膜的完整性和滤过功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这些蛋白分子的发现有利于进一步阐明蛋白尿的发病机制 。
- 徐茵张爱华黄松明陈荣华
- 关键词:裂孔隔膜分子组成蛋白尿
- 人胚胎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培养及其鉴定被引量:10
- 2003年
- 目的:探讨人胚胎肾脏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利用人胚胎肾脏肾髓质进行培养,然后通过细胞形态学、超微结 构、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培养的细胞为长梭形、单核,超微结构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并表达成纤维细胞 表面抗原、波形蛋白、结蛋白,不表达角蛋白。结论:成功地培养出人胚胎肾间质成纤维细胞。
- 潘晓勤黄文彦陈荣华
-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细胞培养细胞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肾间质纤维化肾功能衰竭
- 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中核因子-κB活化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关系被引量:16
- 2001年
- 目的 :探讨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中核因子 - κB(NF- κB)活化及其与蛋白尿、肾小管间质损害和趋化因子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阿霉素肾病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 (6 m g/kg)制备。应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系统观察肾皮质区小管间质损害程度、NF- κB活化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 1(MCP- 1)表达。结果 :阿霉素肾病大鼠出现大量蛋白尿及明显的皮质区肾小管间质损害。肾皮质区 NF- κB活化及 MCP- 1表达显著增强 ,且与蛋白尿及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显著相关。结论 :NF- κB活化介导了非免疫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时皮质区肾小管间质损害及诱导趋化因子的产生。
- 张爱华陈荣华黄松明吴元俊费莉郭梅潘晓勤姜新猷蔡毅
- 关键词:阿霉素肾病核因子-KB肾小管间质损害
- 热休克蛋白27在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表达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研究肾小管间质损伤大鼠肾组织中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表达及其可能的作用。方法: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UO)肾小管间质损伤大鼠模型,应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情况,以及HSP27的表达。结果:对照组肾小球、少数肾小管和集合管HSP27弱阳性。模型组梗阻肾皮质HSP27的表达明显上调,分布于扩张的肾小管,肾小管HSP27阳性表达率于实验第3天达高峰,以后随着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的加重逐渐下降,并与肾小管损伤指数呈负相关。结论:肾小管间质损伤过程中,皮质肾小管HSP27表达明显上调;HSP27的表达可能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自身保护反应。
- 周生国陈荣华黄松明赵云峰郭梅费莉
-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肾小管间质损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