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城市工程科学国际研究中心

作品数:68 被引量:314H指数:12
相关作者:熊俊雷云佐藤忠信陈兴芬宋世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建筑科学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应力
  • 16篇混凝土
  • 15篇预应力
  • 13篇FRP
  • 10篇抗震
  • 9篇矩形柱
  • 9篇抗震加固
  • 6篇玄武岩纤维
  • 6篇延性
  • 6篇纤维复合
  • 6篇抗弯
  • 6篇抗弯加固
  • 6篇SFCB
  • 6篇FRP加固
  • 5篇地震
  • 5篇钢丝绳
  • 5篇FRP约束
  • 4篇水下
  • 4篇破坏模式
  • 4篇抗震性

机构

  • 68篇东南大学
  • 15篇北京特希达技...
  • 9篇南京林业大学
  • 9篇浙江石金玄武...
  • 5篇北京特希达科...
  • 4篇茨城大学
  • 4篇日本茨城大学
  • 3篇南京航空航天...
  • 3篇江南大学
  • 3篇扬州大学
  • 2篇重庆交通大学
  • 2篇青海省水利水...
  • 2篇JCK株式会...
  • 1篇湖南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 1篇江苏扬建集团...
  • 1篇江苏艾特克环...

作者

  • 35篇吴刚
  • 31篇吴智深
  • 14篇魏洋
  • 7篇孟少平
  • 6篇朱虹
  • 6篇吴京
  • 6篇周臻
  • 6篇陈振乾
  • 5篇罗云标
  • 5篇郭正兴
  • 4篇吕志涛
  • 4篇顾冬生
  • 3篇杨卫波
  • 3篇施明恒
  • 3篇施嘉伟
  • 3篇杨才千
  • 2篇王春林
  • 2篇孙泽阳
  • 2篇吕令毅
  • 2篇彭昌海

传媒

  • 8篇建筑结构
  • 8篇工程抗震与加...
  • 5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太阳能学报
  • 2篇化工学报
  • 2篇土木工程学报
  • 2篇工程力学
  • 2篇地震工程与工...
  • 2篇Journa...
  • 1篇建筑结构学报
  • 1篇工业建筑
  • 1篇计算力学学报
  • 1篇复合材料学报
  • 1篇测试技术学报
  • 1篇煤炭学报
  • 1篇世界桥梁
  • 1篇预应力技术
  • 1篇交通建设与管...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 1篇2008年汶...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8篇2010
  • 14篇2009
  • 6篇2008
  • 19篇2007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矩形柱的破坏模式及其判别方法被引量:11
2010年
钢筋混凝土柱的破坏模式对其延性、抗震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试验表明: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矩形柱可以改变试件的破坏模式,随着加固量的不同,可能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延性剪切破坏和弯曲破坏三种模式;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矩形柱的破坏模式的判别可通过其抗弯承载力骨架曲线与抗剪骨架曲线的相交关系预测,如果两曲线交点位于理论抗剪承载力骨架曲线的退化段,则试件发生延性剪切破坏,若两曲线不能相交,则发生延性的弯曲破坏,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所给出的判别方法是可行的。
魏洋吴刚吴智深顾冬生郭正兴
关键词:FRP矩形柱破坏模式抗震加固延性
FRP约束混凝土矩形柱模型的评估被引量:1
2010年
FRP的侧向约束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延性,对不同的截面形状,FRP约束的效果是不同的,目前,对FRP约束矩形截面混凝土所建立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非常有限,多数模型基于自己的少量试验数据,其可靠性需要评估,本文对国内外既有的FRP约束矩形混凝土极限应力、应变模型进行了回顾,指出各自模型的特征,基于收集的大量FRP约束混凝土矩形柱的试验数据,对各模型进行了系统的评估,指出各模型的优劣之处。结果表明,不同模型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进一步的研究应区分强、弱约束的不同条件。
魏洋吴刚吴智深吕志涛郭正兴
关键词:FRP矩形柱应力-应变
分形多孔介质传热传质过程的格子Boltzmann模拟被引量:18
2014年
针对自然界中实际多孔介质具有的分形特性和随机性,利用中点替代算法和二值化处理构造统计上具有分形特性的随机多孔介质。分析了所构造的多孔介质盒维数与Hurst指数之间的关系。基于随机分形构造的原理,对二维实际多孔介质图像进行了重构。利用两点相关函数,分析了重构图像的结构相关性,并与实际目标多孔介质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在与解析解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将基于二元混合理论的格子Boltzmann模型(LBM)用于模拟多孔介质内流体扩散过程。通过计算不同分形特性的二维多孔介质的有效扩散系数,研究了重构多孔介质的分形维数与有效扩散系数的关系。利用热耦合LBM模型计算多孔介质内传热过程,分析了不同的分形特性对多孔介质蓄热过程的影响。
马强陈俊陈振乾
关键词: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格子BOLTZMANN
预应力空间结构基于索力-位移观测值的预应力施工方案决策被引量:3
2010年
针对预应力空间结构设计要求为目标位移的情况,研究结构实际状态与理论分析模型存在较大差异时预应力施工方案的决策分析方法。以索力、位移递推公式为基础,建立了仿真预应力施工过程的递推系统,该系统包含四类参数:结构初始状态、张拉力方案、索力与位移影响矩阵、张拉完成后的结构状态。利用施工过程中的索力-位移观测数据可计算出系统状态参数影响矩阵,然后基于递推系统的并行计算,提出了基于索力-位移观测值的预应力施工方案决策方法。利用矩阵分析软件MATLAB,编制了递推系统及决策方法的实现程序,并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工程算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方法可求得下一次循环补拉完成时达到设计要求位移状态的张拉控制力方案,从而保证预应力施工达到设计要求。
周臻孟少平吴京
关键词:预应力空间结构预应力施工
预应力高强钢丝绳抗剪加固混凝土梁施工工艺及效果初探被引量:8
2007年
现有的混凝土梁抗剪加固方法有外贴钢板或FRP加固、钢丝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等,现有方法的共性问题是锚固性能难以保证,材料强度往往不能充分发挥,直接影响了其加固效果。提出一种新的加固技术——预应力高强钢丝绳抗剪加固技术,并对该新技术的施工工艺和加固效果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验证了其有效性和明显的性价比优势。
吴刚光超付田野马天抒朱虹
关键词:预应力钢丝绳抗剪加固混凝土梁
不同材料环向缠绕加固混凝土墩柱抗震性能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通过对连续玄武岩纤维丝束、钢丝绳及碳纤维布缠绕加固混凝土墩柱抗震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材料种类及用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证实连续玄武岩纤维丝束及钢丝绳两种材料缠绕抗震加固的有效性,而这两种材料较碳纤维布具有更好的性价比,同时,介绍了国内外最新发展起来的一些墩柱加固技术,对各种加固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
魏洋吴刚吴智深蒋剑彪
关键词:连续玄武岩纤维钢丝绳墩柱抗震加固
地震荷载作用下FRP加固钢筋混凝土圆柱变形能力计算方法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要求对结构的变形能力能够进行计算,以确保不同的性能目标要求得以满足。该文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加固钢筋混凝土(RC)圆柱截面曲率延性和柱顶侧向位移角计算方法。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得到了截面屈服曲率计算方法,由试验结果得到了FRP加固RC圆柱截面极限曲率计算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加固柱塑性铰长度和FRP用量密切相关,通过对29个大比例柱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得到了加固柱塑性铰长度计算方法,并分析了高FRP用量导致加固柱塑性铰长度减小的原因。经参数分析,探讨了FRP用量、轴压比与加固柱顶侧向变形能力的关系,提出了具有理想加固效率的FRP用量上限范围。
顾冬生吴刚
关键词:FRP约束曲率延性系数
若干新型主动高效式抗弯加固混凝土结构新技术简介
在分析了现有混凝土结构抗弯加固技术优缺点基础上,重点介绍了 P-PUT 加固混凝土结构、埋入式预应力 FRP 筋加固混凝土结构、预应力钢丝绳抗弯加固(P-SWR)以及组合式加固等新技术,这几种新技术具有主动、高效以及超强...
吴刚吴智深田野光超付张立伟张敏
关键词:抗弯加固混凝土结构
文献传递
自监测BFRP智能筋在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中的应变监测应用研究
自监测BFRP(Basalt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智能筋是将基于布里渊光时域散射原理(PPP-BOTDA:Pulse-Prepump 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
宋世伟杨才千吴智深唐永圣吴刚
关键词: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文献传递
Modal macro-strain identification from operational macro-strain shape under changing loading conditions被引量:1
2016年
To develop modal macro-strain ( MMS )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and improve their applicability in a continuous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for civil infrastructures, the concept of operational macro-strain shape (OM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dentification method are proposed under unknown ever-changing loading conditions, and the MMS is then obtained. The core of the proposed techniqu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specific property that the macro-strain transmissibility tends to be independent of external excitations at the poles of the system and converges to a unique value.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using the experimental data from a three-span continuous beam excited by an impact hammer at different locations. The identified results are also compared with the commonly used methods, such as the peak- picking (PP) method, the stochastic subspace identification (SSI) method, and numerical results, in the case of unknown input forc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technique has unique merits in accuracy and robustness due to its combining multiple tests under changing loading conditions, which also reveal the promising application of the distributed strain sensing system in identifying MMS of operational structures, as well as in the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HM) field.
李舒徐赵东王少杰吴智深
关键词:TRANSMISSIBILITY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