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

作品数:74 被引量:282H指数:10
相关作者:刘壮杜国华赵志芳张慧英吴诗德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气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理学
  • 17篇电气工程
  • 1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4篇化学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离子
  • 12篇正极
  • 12篇正极材料
  • 12篇加氢
  • 11篇电池
  • 9篇电化学
  • 9篇锂离子
  • 9篇锂离子电池
  • 9篇离子电池
  • 8篇极谱
  • 8篇极谱法
  • 7篇单扫描
  • 7篇单扫描极谱法
  • 7篇加氢精制
  • 7篇加氢脱氮
  • 7篇加氢脱硫
  • 7篇催化剂
  • 6篇族组成
  • 6篇催化
  • 5篇色谱

机构

  • 74篇北京石油化工...
  • 15篇北京化工大学
  • 12篇北京理工大学
  • 1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1篇清华大学
  • 4篇内蒙古工业大...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过...
  • 2篇中国石油
  • 2篇中国石化集团...
  • 2篇学研究院
  • 1篇沈阳化工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航天特种材料...
  • 1篇北京同仁堂科...

作者

  • 26篇李凤艳
  • 23篇赵天波
  • 15篇李建刚
  • 13篇刘壮
  • 11篇焦玉海
  • 10篇孙桂大
  • 9篇李翠清
  • 7篇何向明
  • 6篇杜国华
  • 6篇杨海鹰
  • 6篇赵志芳
  • 5篇汪燮卿
  • 5篇张志红
  • 5篇顾洁
  • 5篇蔺玉贵
  • 5篇何晓囡
  • 4篇陈拥军
  • 4篇王垒
  • 3篇尹振晏
  • 3篇李本高

传媒

  • 10篇北京石油化工...
  • 9篇化工新型材料
  • 7篇石油化工高等...
  • 5篇石油炼制与化...
  • 5篇分析科学学报
  • 4篇石油化工
  • 2篇分析化学
  • 2篇精细石油化工
  • 2篇理化检验(化...
  • 2篇2005中国...
  • 2篇第七届全国青...
  • 2篇中国化学会第...
  • 1篇现代科学仪器
  • 1篇燃料化学学报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波谱学杂志
  • 1篇化学世界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10篇2005
  • 4篇2004
  • 6篇2003
  • 14篇2002
  • 2篇2001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_(0.5)Ni_(0.5-x)Co_xO_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2017年
以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合成前驱体,氢氧化锂为锂源,通过高温煅烧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_(0.5)Ni_(0.5-x)Co_xO_2(x=0、0.1、0.2)。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法(CV)及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技术对制备条件和钴掺杂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材料均具有良好的α-NaFeO_2层状结构;当pH=10.5,煅烧温度为850℃,x=0.1时,所制备LiMn_(0.5)Ni_(0.4)Co_(0.1)O_2材料0.2C放电容量达155mAh/g,5C放电容量仍达110mAh/g,0.2C倍率下循环5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达98%。
王秋红李建刚王丽媛姚琼刘才何向明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状结构
电位溶出法测定脱硫剂中的硫容量
讨论了在0.4 mol/lNaOH(Ph=12.67)的底液中,采用标准加入法,进行脱硫剂中S容量的电位溶出分析(PSA),实验表明:在峰电位(Ep)为-0.70V(SCE)左右S有一个灵敏的一阶导数峰,该峰峰高(Hp)...
焦玉海刘壮赵如松武国欣田正昕
关键词:脱硫剂硫容量
文献传递
中成药中微量砷的溶出伏安法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研究了利用阳极电位溶出法测定中成药-牛黄解毒丸中的微量砷的可行性。实验采用金膜电极作工作电极的三电极系统,在浓度为4.8 mol/L HCl和1.1 mol/L HNO3的混合底液中,砷在峰电位(Ep)为+0.16 V(vs.SCE)左右有一灵敏的一阶导数峰,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该峰峰高(Hp)与砷的质量浓度在0.5-5μg/L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54,检出限为0.17μg/L,精密度平均值为2.8%,回收率在96.78%-103.3%之间,常见干扰离子Pb^2+、Zn^2+、Cd^2+、Cu^2+、Hg^2+对砷的测量无影响。在线性范围内对牛黄解毒丸样品中的砷量进行了测定。
刘壮焦玉海华冬林
关键词:溶出伏安法中成药
红外光谱法研究硅胶表面固载硅氧烷的键合反应被引量:4
2003年
 通过红外光谱法对硅胶固载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γ-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原料和中间产物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其反应情况。常温下,原料硅胶、固载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产物红外光谱测定结果受吸附水干扰严重;选择在200℃和350℃测定,干扰基本消失;结果证明,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已通过与自由羟基的反应键合到硅胶表面,且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与硅胶的固载反应主要与自由羟基有关。350℃对原料硅胶、固载γ-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产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说明γ-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已通过硅胶表面羟基的反应键合到硅胶表面,且键合反应不仅与自由羟基有关,也与互相键合的氢键和吸附水相关的表面羟基有很大关系。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对于硅胶固载γ-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反应,使用二甲苯作溶剂要好于以甲苯作反应溶剂。
李凤艳赵天波汪燮卿陈拥军李本高
关键词:红外光谱法硅胶载体硅氧烷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汽油中痕量锰被引量:10
2002年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选用甲基三辛基氯化铵的甲基异丁基酮溶液作溶剂直接溶解有机试样 ,采用空气 /乙炔贫燃火焰 ,用标准曲线法定量 ,建立了一种新型高准确度测定汽油中痕量锰的定量分析方法。其回收率为 94.9%~ 1 0 8.8% ,相对标准偏差为 1 .6%
李凤艳刘嘉敏刘京瑶
关键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汽油痕量锰甲基异丁基酮
碳酸盐共沉淀法制备LiNi_(0.8)Co_(0.20-x)Al_xO_2被引量:5
2010年
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制备了正极材料LiNi0.8Co0.20-xAlxO2(x=0.05、0.10和0.15)。Ni-Co-Al的碱式碳酸盐与LiOH·H2O混合,在700~800℃下煅烧16h,可制得有良好α-NaFeO2二维层状结构的球形LiNi0.8Co0.20-xAlxO2。铝掺杂促进了烧结,但掺杂过多会导致过度烧结和异形晶粒出现,降低性能。在750℃下煅烧制备的材料LiN0.8Co0.15Al0.05O2,0.2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62.1mAh/g,第20次循环时的容量保持率为94.6%。
谢娇娜李建刚何向明
关键词:球形正极材料铝掺杂
钴和镍对MoP/γ-Al_2O_3加氢精制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6
2004年
通过浸渍、干燥、焙烧、程序升温还原等步骤制备了含助剂的MoP/γ-Al2O3催化剂,考察了助剂Co和Ni的加入及Co的加入量对其加氢精制活性的影响。TG-DTG分析表明,与无负载磷化钼热重分析结果相比,该MoP/γ-Al2O3。催化剂从相应磷钼酸盐转化为磷化物的转化温度降低120~140℃。对含噻吩、吡啶和环己烯的复配模型化合物,在高压连续微反装置上进行了加氢活性评价(反应温度分别为340℃和370℃,反应压力为3.0 MPa)。结果表明:对于该复配的含硫、含氮和含烯烃的模型化合物,加入助剂Co比加入助剂Ni更有效,Co的最佳加人量为2%。在反应温度为370℃时,制备的最佳催化剂可全部脱除模型化合物中的噻吩、吡啶和环已烯。
赵志芳李凤艳赵天波邹德强
关键词:加氢精制催化剂
HS-CGC测定感光铝膜中VOCs的含量
2011年
为了准确测定感光铝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利用自制的顶空加热装置建立了HS-CGC-FID法测定感光铝膜中残余溶剂含量的方法。样品铝箔用不锈钢剪刀切成2 mm×40 mm的细长条。先将加热装置升至100℃,用氮气吹扫顶控管,保证其在惰性环境下,将精密称重的铝箔加入到顶空管中,加热30 min,用玻璃注射器抽取1 mL顶空气体,快速进样,记录分析数据。该方法中对丁酮、乙二醇单乙醚的检出限分别为0.001 mg/g、0.000 66 mg/g。称量0.11 g样品测定线性范围分别为6×10-6~2×10-3mg/g、4×10-6~1.32×10-3mg/g。方法的回收率分别为1.92%,1.76%。
焦玉海阎武强焦点
关键词:VOC
大豆异黄酮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2011年
在1.00 mol/L的乙二胺底液中,用单扫描极谱法研究了大豆异黄酮的极谱行为。大豆异黄酮在峰电位为-0.77 V处有一灵敏的二阶导数极谱峰,其浓度在1.0~12.0 mg/L时,与峰高成很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13.09x-7.844,相关系数为0.999 8,最小检测限为0.599 mg/L。加标回收率为96.3%~102.0%,精密度为0.10%~0.66%。样品定量分析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结果比较可知,利用大豆异黄酮的二阶导数极谱波对大豆异黄酮进行极谱分析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重复性,简单可行。
刘壮何晓囡路星星刘雪松张志红金俏
关键词:单扫描极谱法大豆异黄酮金属离子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1.26)Mn_(0.52)Fe_(0.11)Co_(0.11)O_2的制备与电性能研究
2016年
采用"溶胶-喷雾干燥-煅烧"新技术合成了正极材料Li1.26Mn0.52Fe0.11Co0.11O2,采用XRD、SEM、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及充放电测试研究了所制材料结构和电性能。结果表明:在650-800℃范围内煅烧都可制备得到纯α-NaFeO2相产物材料。其中,750℃所制备的样品具有高晶化度、低阳离子混乱度、高容量与良好循环稳定性。该样品经活化后容量可达232.9mAh/g,循环20周后容量保持率达到92.8%,兼顾了高容量与高循环稳定性。其容量衰减和电压平台下降可能与该材料高电压充电所导致的电解液分解以及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结构转变有关。
王英卓赵鹏翔陈九华李建刚何向明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