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作品数:344 被引量:1,988H指数:21
相关作者:郭力盛晓敏宓海青谢桂芝胡思节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04篇期刊文章
  • 4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5篇金属学及工艺
  • 99篇机械工程
  • 20篇自动化与计算...
  • 17篇一般工业技术
  • 15篇化学工程
  • 14篇理学
  • 13篇电气工程
  • 5篇电子电信
  • 5篇航空宇航科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矿业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冶金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2篇陶瓷
  • 35篇粗糙度
  • 34篇面粗糙度
  • 34篇表面粗糙度
  • 32篇轴承
  • 32篇主轴
  • 29篇砂轮
  • 28篇超精
  • 28篇超精密
  • 27篇非球面
  • 24篇磨削力
  • 23篇高效深磨
  • 22篇有限元
  • 22篇抛光
  • 22篇工程陶瓷
  • 21篇静压
  • 17篇金刚石
  • 17篇刚石
  • 16篇合金
  • 16篇超高速磨削

机构

  • 344篇湖南大学
  • 32篇浙江工业大学
  • 16篇湖南科技大学
  • 13篇湘潭大学
  • 8篇厦门理工学院
  • 5篇湖南工程学院
  • 5篇日本理化学研...
  • 5篇广州市昊志机...
  • 4篇大连理工大学
  • 4篇湖南海捷主轴...
  • 3篇湖南涉外经济...
  • 3篇浙江科技学院
  • 3篇浙江海洋学院
  • 3篇中南大学
  • 3篇株洲联诚集团...
  • 2篇长沙航空职业...
  • 2篇国防科学技术...
  • 2篇湖南机电职业...
  • 2篇教育部
  • 2篇南华大学

作者

  • 71篇尹韶辉
  • 60篇熊万里
  • 46篇陈逢军
  • 46篇盛晓敏
  • 43篇余剑武
  • 40篇袁巨龙
  • 38篇郭力
  • 31篇宓海青
  • 29篇黄红武
  • 29篇邓朝晖
  • 26篇吕浪
  • 22篇尚振涛
  • 20篇吕冰海
  • 15篇朱勇建
  • 14篇朱科军
  • 12篇谢桂芝
  • 12篇陈涛
  • 12篇邓乾发
  • 12篇黄帅
  • 11篇万林林

传媒

  • 46篇机械工程学报
  • 35篇中国机械工程
  • 29篇湖南大学学报...
  • 23篇制造技术与机...
  • 21篇精密制造与自...
  • 14篇金刚石与磨料...
  • 10篇表面技术
  • 9篇现代制造工程
  • 9篇湖南文理学院...
  • 7篇机械科学与技...
  • 6篇光学精密工程
  • 5篇航空精密制造...
  • 5篇纳米技术与精...
  • 4篇新技术新工艺
  • 4篇机械强度
  • 4篇润滑与密封
  • 4篇兵器材料科学...
  • 3篇机械传动
  • 3篇硅酸盐学报
  • 3篇机械制造

年份

  • 7篇2023
  • 11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10篇2019
  • 14篇2018
  • 17篇2017
  • 23篇2016
  • 26篇2015
  • 18篇2014
  • 17篇2013
  • 15篇2012
  • 22篇2011
  • 30篇2010
  • 32篇2009
  • 31篇2008
  • 21篇2007
  • 10篇2006
  • 8篇2005
  • 7篇2004
3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薄型非球面弹性变形面形复制加工技术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提出一种新型非球面加工技术——弹性变形面形复制加工技术,该技术综合利用光学玻璃材料的线弹性特性以及面形复制加工机理,将复杂的非球面加工转变为简易的平面加工,适合加工薄型大曲率半径非球面。阐述弹性变形面形复制加工技术的基本机理,随后以直径为40 mm、顶点曲率半径为2 500 mm的抛物面作为目标面形,通过有限元仿真确定使工件与靠模紧密贴合所需的工件最小去除厚度,建立加工过程的材料去除模型,并由此确定加工时间。在所搭建的弹性变形面形复制加工系统上进行加工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所建立材料去除模型有效。最终工件加工面形精度为PV 0.62μm。对加工面形精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工件加工面形精度的措施。
袁巨龙吴喆吕冰海邓乾发赵萍林旺票
关键词:平面研磨
超细硬质合金棒材缺陷电涡流检测系统研发被引量:2
2016年
PCB板钻头是由超细硬质合金棒材加工出来的,而超细硬质合金棒材在无心磨削加工过程中常会产生崩角、磨面等缺陷。针对目前硬质合金棒材缺陷人工检测效率低、误检率高的问题,采用电涡流无损检测方法,开发了一套硬质合金棒材缺陷检测系统,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了数据采集、A/D转换、通讯、执行机构等电路,开发了相应的控制软件。通过实验研究了检测系统的提离效应和边界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研发的硬质合金棒材缺陷检测系统能有效分选出有缺陷的棒材,可以有效提高检测准确率和检测效率。
余剑武罗嗣春徐涛李典红涂建刚罗红
关键词:涡流传感器
SUS304不锈钢ELID镜面磨削正交化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SUS304不锈钢具有高耐腐耐磨性和良好的综合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但其高韧性和低导热性使传统的SUS304不锈钢磨削或车削工艺存在一定困难。在线电解修整ELID(Electrolytic in-process dressing)磨削技术能有效地用于SUS304不锈钢镜面磨削加工。本文主要对SUS304不锈钢进行ELID镜面磨削正交化实验研究以获得合理的工艺参数。首先利用#325砂轮进行7个影响因素2水平的正交磨削实验,获得初步的优化参数,然后利用#1200砂轮进行3个影响因素2水平的正交镜面磨削实验。通过改变削件砂轮转速、X和Y平台移动速度、进给率和ELID电源件等各种磨削条件,获得优化后的磨削工艺参数,进行了相应的磨削验证,并讨论了工艺参数对磨削特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砂轮磨粒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使用#8000金刚石砂轮对SUS304不锈钢镜面磨削,获得表面粗糙度Ra=3.6 nm。
刘林枝
关键词:ELID磨削SUS304不锈钢正交实验镜面磨削
工程陶瓷高效深磨表面粗糙度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介绍了工程陶瓷高效深磨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高效深磨的实验方案,分析了三种实验工程陶瓷材料的性能。对工程陶瓷高效深磨磨削表面粗糙度进行了实验研究。
郭力谢桂枝
关键词:工程陶瓷高效深磨表面粗糙度
脉冲激光修锐青铜金刚石砂轮烧蚀机制研究
青铜金刚石砂轮具有优良的磨削性能,在初次使用和磨损后必须对其修锐.由于青铜结合剂和金刚石磨粒之间存在热物理、光学性质的差异,可通过选择合适的脉冲激光功率密度去除结合剂,凸出磨粒,实现选择性去除.针对声光调QYAG脉冲激光...
陈根余朱定军彭凯尤卫民李力钧梅丽芳
关键词:光学设计激光烧蚀气化动力学金刚石砂轮
文献传递
基于放电沉积的金刚石磨粒层制备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提出将电火花沉积技术用于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之间的沉积,通过制备一种含有超硬磨粒金刚石的压缩粉体电极,采用放电沉积工艺实验将超硬磨粒金刚石与电极中的其他金属材料一起沉积到基体母材表面上,然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与分析,沉积层中的金刚石磨粒形状较好,分布较均匀,具有磨粒层的基本要素.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电火花放电沉积能制备金刚石磨粒层.
余剑武廖玉山尚振涛盛晓敏万隆刘小磐
关键词:金刚石磨粒扫描电镜
磁流变斜轴抛光及其路径控制被引量:8
2009年
为解决磁流变抛光较小曲率半径(8mm以下)非球面光学零件困难和抛光效率不高等问题,以四轴超精密机床为平台,开发出一种基于磁场辅助的磁流变斜轴抛光工艺,采用微小磁性工具头斜轴抛光方式,通过X轴、Y轴、Z轴、B轴四轴联动,控制抛光路径,防止干涉,实现微小非球面的超精密抛光。并对微小磁性斜轴抛光工具头的抛光路径轨迹进行了分析计算,采用驻留时间修正方法对误差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用于微小非球面斜轴抛光的数控加工与修正软件。
唐恒宁尹韶辉陈逢军范玉峰朱勇建
关键词:磁流变
超高速磨削过程中磨削力的实验研究
基于超高速磨削工艺实验,分析了在超高速磨削工艺实验过程中砂轮周围气障对磨削过程的影响。以45#、40Cr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砂轮线速度、切削深度、工件速度等工艺参数,分析了这些工艺参数对磨削力的影响,揭示了在超高速磨削中...
陈涛盛晓敏宓海青张海燕张新玲
关键词:超高速磨削磨削力
文献传递
钛合金磨削加工研究的进展被引量:12
2008年
对国内外在钛合金磨削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在磨削钛合金材料时磨削参数的选择、表面质量的控制(即磨削烧伤和砂轮粘附)、高效磨削及磨削过程有限元仿真等,并讨论了我国在钛合金磨削加工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何利民郭力
关键词:钛合金磨削烧伤
高速电机转子碳纤维圆度误差对风摩损耗的影响
2020年
永磁体碳纤维护套圆度误差对转子表面风摩损耗和电机温度场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永磁体的不可逆退磁和电机运行的安全性,但该问题目前尚未圆满解决。为此,本文建立永磁同步高速大功率电机计入碳纤维护套圆度误差的气隙三维不可压缩稳态湍流数学模型,基于CFD对模型进行求解,研究永磁体护套圆度误差、冷却参数、转速和温度边界对转子表面风摩损耗的影响规律,并通过与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对模型方法进行特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圆度误差幅值的增大,转子表面风摩损耗不断增加,定子内表面和转子外表面的散热量亦随之增加。
刘湛熊万里吕浪陈庆波
关键词:永磁同步圆度误差
共3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