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作品数:786 被引量:3,128H指数:27
相关作者:杨国荣许纪霖陈卫平朱承顾红亮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31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1篇哲学宗教
  • 93篇政治法律
  • 86篇文化科学
  • 80篇历史地理
  • 40篇文学
  • 32篇经济管理
  • 25篇社会学
  • 7篇语言文字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艺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151篇哲学
  • 69篇主义
  • 43篇政治
  • 41篇中国哲学
  • 37篇文化
  • 33篇知识
  • 32篇道德
  • 32篇儒家
  • 30篇伦理
  • 26篇社会
  • 25篇儒学
  • 25篇民族
  • 24篇庄子
  • 19篇视域
  • 17篇社会主义
  • 15篇哲学史
  • 14篇学术
  • 14篇意蕴
  • 14篇知识分子
  • 13篇认识论

机构

  • 745篇华东师范大学
  • 19篇西北师范大学
  • 18篇浙江大学
  • 8篇上海大学
  • 7篇复旦大学
  • 7篇上海财经大学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 4篇上海社会科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南开大学
  • 2篇南昌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国际关系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52篇杨国荣
  • 93篇陈赟
  • 53篇许纪霖
  • 41篇贡华南
  • 39篇刘擎
  • 31篇顾红亮
  • 28篇朱承
  • 28篇高瑞泉
  • 28篇赵修义
  • 23篇刘梁剑
  • 23篇陈卫平
  • 19篇胡逢祥
  • 19篇易惠莉
  • 15篇郁振华
  • 14篇杨国荣
  • 12篇方旭东
  • 10篇孙亮
  • 10篇盛邦和
  • 9篇文贵良
  • 7篇雷启立

传媒

  • 40篇华东师范大学...
  • 36篇探索与争鸣
  • 32篇学术月刊
  • 29篇社会科学
  • 25篇哲学研究
  • 22篇思想与文化
  • 21篇学海
  • 20篇哲学分析
  • 19篇毛泽东邓小平...
  • 19篇天津社会科学
  • 18篇哲学动态
  • 15篇新世纪周刊
  • 14篇上海师范大学...
  • 14篇社会科学文摘
  • 13篇高等学校文科...
  • 13篇杭州师范大学...
  • 10篇中国社会科学
  • 10篇中山大学学报...
  • 10篇中国社会科学...
  • 9篇文史哲

年份

  • 25篇2024
  • 66篇2023
  • 64篇2022
  • 69篇2021
  • 31篇2020
  • 34篇2019
  • 38篇2018
  • 39篇2017
  • 26篇2016
  • 22篇2015
  • 30篇2014
  • 33篇2013
  • 35篇2012
  • 27篇2011
  • 52篇2010
  • 26篇2009
  • 27篇2008
  • 13篇2007
  • 15篇2006
  • 19篇2005
7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光年间上海本邑绅士的生活价值取向——以张焕纶为主要考察对象(下)被引量:3
2005年
易惠莉
关键词:生活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吴淞铁路清朝时期
新社会文化史的兴起与西方现代史学之流变
2021年
大陆史学界自世纪之交以来,如果说到域外新史学,一般多有新社会史、新文化史、新政治史之名目,也有社会文化史的称谓,甚至还有新社会文化史这个名目。这些名目和称谓,除了"新社会文化史"外,都是从西方史学界引入的。"新社会文化史"这个提法,恰当地反映了国内学者对社会文化史研究进路及其与新史学范式如何交叉的强烈兴趣。我在这里以"新社会文化史"为题,意图厘清上述各名目之下新史学实践所共享的一系列新的理论假设、方法论、研究重心和特色。
姜进
关键词:社会文化史现代史学国内学者史学实践新史学新文化史
引导性的秩序理念及其机制和根据
2022年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聚焦于“外王”的大文本,它集中展现了作为一种引导性秩序而非支配性秩序的秩序理念,其目的是统治者以无为方式引导被统治者回归本真的性命之情。“体尽无穷,而游无朕”揭示了引导性秩序自我运作的机制。这一机制的根据在于天道之“虚”,即天道在本质上是“无故而自然”的,它作为存在者的根据即是让存在者自为根据,王者唯有以“虚”才能上承天道,具体方式是虚化自身的政治主体性,激发人民的政治主体性,达到对天下的最大化包容开放;并且,王者唯有以其“虚”,方能引导被统治者成就天下之“实”。
陈赟
关键词:庄子天道
太极与The Absolute——兼及中西哲学比较的一个反省
2015年
贺麟把中国哲学当中的"太极"范畴当作形而上学的最高范畴,由此提出,黑格尔的"太极"就是"绝对理念"(absolute idee)。这种以中释西的格义做法,在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的初期,情有可原。遗憾的是,贺麟走得太远,他进而认为,朱子同黑格尔一样都是绝对论者。这个结论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他关于"太极"一词英译的意见之上。贺麟坚信,是The Absolute而不是更多人采用的the Great Ultimate或the Supreme Ultimate,才是对"太极"最好的英译。考其理由,则是他认为,Ultimate无法反映朱子所说的"太极"除了"至极"还有"大中"这一层意思。贺麟对朱子太极思想的这种理解与朱子原文恰恰是相违背的。这个例子提示我们,成功的中西哲学比较必须建立在对中、西哲学文本准确而全面的理解之上。
方旭东
关键词:太极中西比较
中国近现代城市大众文化史研究问题被引量:1
2008年
我国文化史的研究,长期是以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为主,能够涉及城市生活和大众文化的内容很少。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推动,学术研究日益繁荣,我国史学研究领域不断得到扩展。史学界继城市政治史、城市经济史、城市社会史的研究热潮之后,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史的研究日益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使得文化史的研究较前有了很大的进展。尽管城市大众文化史的研究受到学术界较多的关注,可到目前为止,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未尽人意,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推进,也有不少理论问题需要探讨。因此,这个研究领域可做的文章还有太多。借2007年暑期成都召开"第二届中国近代大众文化研讨会"之机,我刊约请了几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请他们就近代城市大众文化史的研究发表见解,阐发自己研究中的认识以及所发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以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推动"近代城市大众文化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姜进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文化史研究文化人类学史学界
翻译—阐发与严复造天演论:中国现代思想生成的一个面向被引量:3
2019年
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thics”在英文世界中也许只是一篇讲究学理的普通公众演讲稿,但严复修辞达旨,造出一部转变时代风气、产生意识形态效应的文献,即《天演论》。考察中国现代思想及现代化进程,不能不注意到从“Evolution and Ethics”到《天演论》的“翻译-阐发”现象。从“Evolution andEthics”到“天演论”,不是漏译了“伦理学”,而是改变了“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关系,从而引出了一种不同于赫氏伦理学的严氏伦理学。“天演”将演化提升到了天道的地位,而演化又是在进化的意义上得到理解。然而,赫胥黎所理解的演化,除了上升进化之外,尚有退化、盛衰消息循环,以及类似于章太炎所标举的苦乐善恶俱分进化论等复杂的面向。对于这些面向,严复或者略而不译,或者改易原意,或者在案语中引斯宾塞加以反驳。严复的当务之急,乃是要缔造一种信仰,为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业提供精神动力。学问不妨矛盾复杂,但行动指南必须简单明了。演化的纯粹单义性,天道的超越神圣性,这两个因素都有力地缔造了一种天演宗。
刘梁剑
关键词:赫胥黎《天演论》进化
论“淡”——从道家出发
2016年
从《老子》始,'淡'由事物之'滋味'转义为精神性范畴,被广泛而自觉地用来描述与规定精神态度、思想品格与人生境界,成为道家核心观念、核心价值。作为味觉思想的基本范畴,'淡'是由真实的人格由内而外涌现的活的品质,是直接可感的精神品格。人淡然自处,淡然对待世界万物。'淡'一方面表明淡者自觉退隐自身、不凸显自身,不会引起他者注意;另一方面,表明淡者对控制人、占有物也不起兴趣。物我的素朴之性不被移易、不被改变,则万物得其全德而天人共美。在此意义上,'淡'明显区别于儒家所追求的、以自觉移易他人他物为基本特征的'温',俨然成为道家的精神基调,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标志。
贡华南
关键词:恬淡道家
羞恶、义与正当--孟子“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详解及其理论内涵被引量:13
2016年
孟子"义"论的独特之处是把它与羞恶联系在一起,认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以往的诠释把踰羞恶(义)纳入恻隐(仁)之中,忽略了羞恶和义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独特内涵。通过在面对"嗟来之食"和"穿踰为盗"等事件时的心理感受以及"心有所同然"的设准,孟子显示和阐明了"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盖在孟子看来,情感的赞许或谴责(羞恶之心偏在谴责),这是道德区别和道德判断的根源,亦即社会上形成义与不义之普遍原则的基础。就此而言,孟子似乎表达了类似休谟的观点。孟子认为坚守羞恶之心之不喜为的底线,进而扩充羞恶之心于事事物物上,无为其所不为,则无所往而不为义。孟子经常把羞恶和义的讨论与食物、财物、职位、富贵等益品的取与以及出仕之道联系在一起,其义论蕴含有正当和权利的观念,以及非常鲜明的道义论的道德立场。
陈乔见
关键词:正当道义论
伦理的问题与儒学的智慧——兼谈汉学研究与哲学研究
2010年
汉学研究与学科性研究的结合,可以为汉学研究提供一种具有新的生命力或新的理论意义的路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以上进路也就是把汉学意义上的学术性探讨和哲学理论层面的研究加以沟通。哲学演化的过程往往包含着各种可能的问题或理论张力。通过对传统资源的重新思考、发掘,往往可以为我们解决所面临的理论问题或理论张力提供新的思路。从伦理学的层面看,同样面临多样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应当成为什么"和"应当做什么"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之间的关系、如何统一伦理学中实质之维与形式之维、如何对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绝对主义作双重扬弃,等等,而儒家的传统思想中,便包含回应以上问题的理论资源。它从一个方面表明,传统智慧的反省与今天的理论思考之间存在内在的相关性,两者的彼此沟通,对汉学研究和广义的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杨国荣
关键词:汉学研究伦理问题
“特殊价值”的傲慢与偏见
2010年
时下的舆论中,“普世价值”似乎正在贬值,而“特殊价值”不断升值。所谓“价值”,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所真诚信奉的事物,是他们所珍视的重要的、有意义的和可贵的事物;至于信奉的价值是源自中国还是外国,并不是其是非对错的标准。批评者号称,他们反感普世价值的理由之一,
刘擎
关键词:偏见傲慢批评者诚信
共7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