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 作品数:20 被引量:16 H指数:2 相关作者: 张强 胡翠娥 更多>> 相关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语言文字 文学 经济管理 艺术 更多>>
中国志怪小说的叙事重构:以卫三畏英译《聊斋志异》为例 2018年 卫三畏是最早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故事译介到英语世界的西方汉学家之一。本文探讨其散见于《中国总论》《拾级大成》以及《中国丛报》中的选译故事对中国志怪小说的叙事重构,并指出卫氏的翻译策略主要表现为文学文本的宗教化处理、直译形式下的意译改编,以及选译策略下的主题重构。其翻译策略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一方面,卫氏无视中西方读者对同一故事主题阐释视角的差异,从词语的选择、叙事视角的转换,以及情节的删减来引导读者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他的传教士身份使得其译本被贯注了很强的宗教价值导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原文的叙事重构,以期证明在中国传教的可行性、必然性及迫切性。 张强关键词:卫三畏 志怪小说 意译 选译 文学场与权力场:以现代中国为例 2019年 本文探讨了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学社会学理论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并将后者与过度政治化的文学历史学范式相剥离,提出了一个问题:对布迪厄理论模式的应用在何种程度上导致了对文学场的"相对独立性"的过度强调--这一文学场在20世纪的不同时代均一直处于强大而直接的体制干预中。文章首先对布氏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做一总体概述,继而重点关注文学独立性与体制的关系问题,提出将审查员作为文学场中的特定"行动者"进行研究,最后讨论迅速兴起的中国网络文学社区的实践活动及其与制度之间的关系。 贺麦晓 谷田(译)关键词:皮埃尔·布迪厄 文学场 权力场 网络文学 文学史、印刷文化与数码人文 2019年 美国圣母大学东亚系的贺麦晓(Michel Hockx)教授是国际知名学者,专长中国现代文学、印刷文化和数字人文的研究。从民国报刊杂志、文学社团以及互联网资源和作家访问中,搜寻原始史料,做出扎实严谨的分析,代表著作包括《雪朝研究》《文体诸问题》《中国互联网文学》。2018年,他与加拿大约克大学历史系教授季家珍(Joan Judge)和德国汉学家梅家乐(Barbara Mittler)通力合作,主编论文集《20世纪的女性与中国文学刊物的研究》(Women and the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s Long Twentieth Century),他多年后重返民国文学社团和报刊,借鉴性/别理论和印刷文化理论展开的专题研究,不只是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出发,而是试图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现代数码科技。 李琬容 张强关键词:文学史 印刷文化 意图的挪用:奥登在中国 被引量:1 2016年 作为抗战时期来华的西方作家之一,奥登广为中国知识分子熟知。然而,奥登中国之行的真正动机常为学界忽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系统误读,并将其塑造成为同情中国民族战争的苦难、揭露日本侵略罪行的正义的代言人形象。本文以详实的文本与史实例证,通过奥登在中西文化语境下的差异对比研究,分析抗战时期的民国知识分子如何系统地对奥登的中国之行进行误读与阐释,以迎合救国救民的宏观历史话语。笔者将这一过程总结为意图的挪用。然而,这种有意或无意的挪用,也可促成中国现代诗歌在创作手法上的革新。 张强关键词:误读 中国古典戏曲外译的译者文化身份、文本选择与阐释 2018年 本文分析了中国人民大学团队翻译的中国戏曲英译本和阿林顿、艾克敦合译的中国戏曲英译本,发现两者呈现了不同特征,且这种特征往往与译者的文化身份相关:中国文化身份译者更关注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西方文化身份译者更关注译文的接受。后者的翻译秉持了多元文化立场,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的思想超越。 吕世生关键词:戏曲 翻译 文化翻译 戏剧翻译 复义的反叛与中国之行:以燕卜荪《南岳之秋》为例 2021年 作为抗战时期引介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燕卜荪在西南联大期间的教学及诗歌创作活动对当时中国断诗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写于这一时期的《朦胧的七种类型》阐述了英语诗歌从词语选择、意象呈现到阅读方式等诸多层面的特征。本文认为,燕卜荪于战时中国写作的长诗《南岳之秋》在以上三个方面恰恰背离了他同时期的诗歌创作主张,这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其一,含混的话语表现方式难以进入战时中国的主流话语,因而不能参与到救国救民的统摄性宏大叙事当中;其二,这一时期的燕卜荪着迷于东方宗教的神秘主义特质,寻求中西文化的共通点试图探寻神祗在东方的多重表现形式;其三,燕卜荪以现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为切入点,从精英与大众、叙事与抒情、诗歌的文学性与社会性等方面,探讨新批评的文本阅读方式对读者群的启示,证明了现代诗歌的阐释方式具有个性化、多样化与明晰化的倾向,而非故弄玄虚的含混化与去大众化。 张强关键词:燕卜荪 复义 反叛 新批评 翻译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社会建构主义视角 被引量:6 2010年 当前高校翻译教学模式的探讨受到广泛关注,但这种探讨基本上没有触及翻译教学模式的认识论基础,因此,在以社会建构主义为视角,审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上,对翻译教学模式创新提出了基本设想。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其认识论基础是客观主义。客观主义认为知识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所以,翻译知识和技能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基于个人经验在社会环境下主动建构的动态过程,加之翻译知识具有"不良结构特征",对于这种知识和技能学习者只有通过翻译行为才能掌握,被动地由教师讲授非有效途径,因此,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思想应该转变,教学模式需要创新,该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应该重新定义。 吕世生关键词:翻译 教学模式 社会建构主义 客观主义 王宏印的汉诗英译理念 2021年 在多年汉诗英译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王宏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理念:译者应该师法自然、语言地道,有英文味,力争译诗产生名句,以广泛流传;在原诗诗意不变的情况下,应当关注原诗与译诗之间的文化张力;译者应当有个性,并保持良好的审美趣味;中国译者从事汉诗英译难度很大,所以必须认真学习西方译者的长处,并坚守良好的译风译德。另外,译者还应关注西方读者,并努力让译诗在西方世界产生影响。 张智中关键词:汉诗英译 翻译理念 绘画构象与视觉诗学:作者型翻译的新实践--以《宋诗绝句150首:今译及英译》为例 2022年 欧美现代派诗人主张诗歌应远离抽象与概括,趋于感性和具体,为此多借助“绘画构象”与“视觉诗学”,由此产生视觉诗、模式诗、具象诗等。诗歌创作如此,翻译亦然。汉诗英译之后,往往流于抽象与概括,而失本失真。译者若借助“绘画构象”与“视觉诗学”之原理,可望在汉诗英译方面取得突破。另外,不同于力求译文贴合原文的“读者型翻译”,“作者型翻译”更注重原诗新意在异域文化语境中的再生,促进原文和译文的对话或竞争,体现译者的创新精神。本文以张智中新译《宋诗绝句150首:今译及英译》为例,以窥译者如何深入汉诗,于英语中再现诗意,从而为汉诗英译带来启发。 程彦钧关键词:古诗英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意象主义在早期中国新诗中的理论旅行 2016年 本文在肯定美国意象主义新诗运动对中国新诗的影响的前提下,以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的理论旅行为基础,并结合美国意象主义的特点及宗旨,考察美国意象主义在早期白话诗、格律诗和现代派诗歌中的旅行过程。通过对意象派"六原则"和胡适的"八不主义"的对比分析及对胡适和闻一多的选译的意象派诗作《关不住了!》和《礼拜四》的文本对照分析,讨论白话译诗和原诗之间的对应和偏离及其所受意象诗派主张的影响,进而阐述胡适等在白话译诗和白话诗实验过程中对意象诗派理论的接受和借鉴、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格律诗派对其进行的发展和创造以及戴望舒、施蛰存等现代派诗人对其进行的变异和创新。 赵为娅 胡翠娥关键词:中国新诗 理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