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子功能材料研究所

作品数:56 被引量:164H指数:8
相关作者:张嗣春许思超吴昌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宁波市博士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化学工程
  • 16篇理学
  • 14篇一般工业技术
  • 9篇电子电信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1篇光谱
  • 10篇坩埚下降法
  • 10篇下降法
  • 10篇晶体
  • 9篇光谱性
  • 8篇谱性质
  • 8篇离子
  • 8篇光谱性质
  • 7篇溶胶
  • 7篇坩埚下降法生...
  • 7篇光学
  • 7篇发光
  • 7篇掺杂
  • 6篇EU
  • 5篇电阻
  • 5篇热敏电阻
  • 5篇铌酸锂
  • 5篇吸收光谱
  • 4篇溶胶-凝胶法
  • 4篇铌酸锂晶体

机构

  • 56篇宁波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长...
  • 5篇中国科学技术...
  • 4篇宁波工程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上...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长...

作者

  • 52篇夏海平
  • 31篇王金浩
  • 28篇张约品
  • 27篇章践立
  • 7篇宋宏伟
  • 6篇张新民
  • 6篇陈红兵
  • 5篇聂秋华
  • 5篇许思超
  • 4篇张家骅
  • 4篇梅春明
  • 4篇姚连增
  • 4篇王雪俊
  • 4篇金淑华
  • 4篇曾宪林
  • 3篇姜淳
  • 3篇王实现
  • 3篇张嗣春
  • 3篇徐军
  • 2篇吴昌根

传媒

  • 6篇物理学报
  • 5篇材料导报
  • 5篇发光学报
  • 4篇武汉理工大学...
  • 4篇光学学报
  • 4篇人工晶体学报
  • 4篇中国稀土学报
  • 4篇宁波大学学报...
  • 3篇光学技术
  • 3篇功能材料
  • 2篇稀有金属材料...
  • 2篇中国材料科技...
  • 2篇2007年全...
  • 1篇Chines...
  • 1篇中国激光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光子学报
  • 1篇强激光与粒子...
  • 1篇稀有金属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10篇2007
  • 4篇2006
  • 9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 6篇2002
  • 2篇2001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含偶氮分子的ormocer固体薄膜制备及二阶光学非线性被引量:1
2001年
利用溶胶 凝胶 (sol gel)低温合成非晶态技术 ,以γ 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3 aminopropyl triethoxysilane ,KH5 5 0 )与γ 缩水甘油醚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3 glycidoxy propltrimethoxysilane ,KH5 6 0 )为先驱体 ,把DisperseOrange3(DO3)偶氮分子以 3wt%浓度掺杂到上述溶胶与ormocer(organicmodifiedceramic)体系中。在ITO片上制备成厚度为 4μm的DO3/90KH5 6 0 10KH5 5 0薄膜。经高温电晕极化后 ,用二次谐波发生装置 ,测量出薄膜材料的二次谐波强度 ,并计算出经极化后薄膜材料的 p→p的二阶有效极化系数deff=0 11pm/V。极化 2 4小时后 ,其SHG强度基本保持不变 ,大约为刚极化后的 80 %大小。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介质中KH5 5 0的引入 ,其中 -NH2 基团与DO3中的 -NH2 之间形成了氢键的作用 ,以及由氢键引起的介质材料进一步致密化作用 ,使得DO3分子不易发生弛豫作用 ,而保持极化后的分子状态。
夏海平章践立陈红兵张新民王金浩聂秋华
关键词:DO3电晕极化ORMOCER
Zn,Co双掺杂近化学计量比LiNbO_3晶体的生长及性能
2009年
以K2O为助熔剂,应用坩埚下降法生长出了Co2+初始浓度为0.5mol%,以及ZnO分别为3mol%与6mol%的单掺与双掺杂SLN晶体(分别用SLN0,SLN3,SLN6表示)。测定了晶体上下部位的吸收与发射光谱。在晶体的吸收光谱中均可观察到520nm,549nm,612nm,1447nm四个吸收峰,表明Co2+处于晶体的八面体场中。ZnO的掺入明显地改变了吸收峰的相对强度。在520nm光的激发下,观察到776nm的荧光发射,其荧光强度的相对强弱也与ZnO的掺杂量有明显的联系。从吸收边带估算出SLN0,SLN3,SLN6晶体中Li2O的含量分别为49.06mol%,49.28mol%,49.10mol%。ZnO的掺杂量对Co2+在铌酸锂晶体中的浓度分布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当ZnO的掺入量为3mol%时,明显地抑制了Co2+在LiNbO3晶体中的掺入,当ZnO掺杂量达到6mol%时,抑制作用减弱。本文从Zn2+在LiNbO3中随浓度变化的分凝情况以及对Co2+的排斥作用解释了Co2+在晶体中的分布特性以及光谱的变化情况。
夏海平张嗣春王金浩章践立
关键词:光谱
用于宽带放大器的新型掺铋基质材料的研究
2008年
在EDFA和PDFA传统的稀土掺杂光纤放大器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用于宽带放大器的铋元素掺杂基质材料的特性。这种材料荧光寿命较长,在800 nm激光激发下,发射波长在1 200 ̄1 600 nm区间具有超宽带荧光。最后,给出了掺铋基质材料的研究结果。
金淑华秦艳芬王雪俊夏海平
关键词:光纤放大器超宽带
掺Tm^3+锗酸盐玻璃的光谱参数计算
2007年
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Tm^3+(0.5mol%)离子掺杂65GeO2—8Li2O-5La2O3—10BaO-12Ga2O3和65GEO2—8Li2O-5La2O3—10BaF2—12AlF3(摩尔分数)玻璃,并测试了玻璃的吸收光谱和折射率与密度等参数。根据吸收特性及测得的一些物化参数,应用Judd—Ofelt理论计算了Tm^3+离子在上述玻璃中的强度参数(Ω2,Ω4,Ω6)及Tm^3+各能级的自发跃迁几率、荧光分支比以及辐射寿命等光谱参量。
林琼斐夏海平张约品王金浩章践立贺赛龙
关键词:光谱参数JUDD-OFELT理论
Fe:LiNbO_3单晶的坩埚下降法生长及其成分不均匀性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本文报道了用坩埚下降法生长Fe:LiNbO3晶体的新工艺。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料配比、控制固液界面的温度梯度为20~40℃/cm及晶体生长速度0.8~1.5mm/h,生长出掺杂0.04mol%Fe2O3的无宏观缺陷LiNbO3单晶。XRD图谱和DTA曲线用来表征所得晶体,并且测定了从晶体下部到上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表明:沿生长方向,晶胞参数a、c增大,熔点降低,晶体中的Fe2+浓度呈增加趋势,作者分析了造成成分不均匀分布的原因。
曾宪林王金浩夏海平章践立姚连增
关键词:FE:LINBO3晶体坩埚下降法不均匀性温度梯度
Eu^(3+)掺杂铌酸盐玻璃的光谱性质被引量:13
2003年
研究了Eu3 + 掺杂铌磷与铌硅系列玻璃的发射光谱 ,声子边带谱及5D0 能级寿命 ,计算了样品的强度参数。随着Nb2 O5浓度的增加 ,Eu—O键强增大 ,共价性增强 ,Eu3 + 的局域环境对称性降低 ,电 声子耦合增强 ,5D0 能级的无辐射过程加快 ,寿命变短 ,温度猝灭加剧。研究了从 77~ 6 90K铌磷与铌硅系列玻璃中Eu3 + 离子在 488nm激光激发下的变温荧光发射特性 ,求出了温度猝灭速率。分析了发光强度增强与减弱的原因 ,即热布居与无辐射过程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研究了谱线宽度与峰值位置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王绩伟宋宏伟夏海平孔祥贵许武张家骅
关键词:光谱性质EU^3+掺杂铕掺杂
溶胶-凝胶法制备高稳定性Cr_xNi_(1.0)Mn_(2.0-x)O_4系列热敏电阻被引量:3
2008年
用溶胶-凝胶(Sol-gel)技术及柠檬酸自燃方法制备了CrxNi1.0Mn2.0-xO4(x=0,0.1,0.2,0.3,0.4)系列新型的纳米氧化物超细粉体。并将得到的超细粉体经过压片、烧结、封装等工艺制得一类精度与稳定性均优异的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观测与确定了超细粉体与烧结体的晶粒大小、形貌特征与晶相。同时研究了晶粒的微结构随烧结温度的变化规律。用电阻测量手段表征了烧结体材料的电阻及材料的老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铬离子含量的增加,所得热敏电阻的阻值增大。在所有获得的材料中,其灵敏度B值均大于4100 K。经过老化处理后,其老化稳定性提高46%。可认为该系列热敏电阻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负系数热敏电阻。
夏海平梅春明
关键词:NTC热敏电阻溶胶-凝胶法
掺铋BaF_2晶体的制备及其近红外发光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温度梯度法制备了Bi2O3:BaF2以及BiF3:BaF2晶体.在Bi2O3:BaF2晶体中观察到了发光峰位于961nm,半高宽202nm的超宽带红外发光.在BiF3:BaF2晶体中检测到Bi2+和Bi3+可见区的发光,但是没有观察到红外发光.通过γ射线辐照实现了BiF3:BaF2晶体的近红外发光,发光峰位于1135nm,半高宽192nm.讨论了Bi2O3和BiF3掺杂BaF2晶体的红外发光的机理.
周朋苏良碧李红军喻军郑丽和杨秋红徐军
关键词:近红外发光氟化钡晶体Γ辐照
Bi_(0.5)Na_(0.5)TiO_3-BaTiO_3-KNbO_3陶瓷的介电特性及相变行为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1-x)Bi0.47Na0.47Ba0.06TiO3-xKNbO3(BNBT-xKN,x=0~0.08)陶瓷,借助铁电分析仪、阻抗分析仪、扫描电镜(SEM)等仪器研究了KNbO3(KN)引入后,对陶瓷的微观结构、相变行为和介电性的影响.BNBT-xKN的扫描电镜(SEM)图显示:适量的KN对BNBT陶瓷具有细化晶粒、增大致密度作用.介电温谱(30~500℃)显示BNBT、BNBT-0.01KN、BNBT-0.02KN陶瓷有3个介电异常峰,而BNBT-0.04KN和BNBT-0.08KN陶瓷中有2个介电异常峰,并对陶瓷中出现的介电异常进行了讨论.通过介电温谱数据拟合,讨论了BNBT-xKN陶瓷的介电弛豫特性,并解释了BNBT-xKN陶瓷退极化的原因以及出现双电滞回线的机理.
倪海民罗来慧诸跃进张约品
关键词:铁电体无铅弛豫弥散相变
不同化学组分对CaCu_3Ti_4O_(12)介电陶瓷性能的影响
2007年
用溶胶-凝胶(Sol-gel)技术制备了掺杂5%、10%的Ca、Cu及Ti化学组分的化合物CaCu3Ti4O12系列纳米粉体并后续烧结成多晶陶瓷。用XRD、SEM手段表征了烧结体的晶相和微观形貌。通过研究样品的介电性能,发现系列金属离子的掺杂几乎没有改善样品的介电性能。实验研究表明,经1000℃烧结、保温2h严格按照化学组分配制的CaCu3Ti4O12介电陶瓷的致密性好、晶粒均匀,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室温下在10^2~10^5Hz宽频范围,介电常数ε达到~10^4,介电损耗低于~0.15。
金淑华夏海平章践立
关键词:掺杂介电性能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