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作品数:9,033 被引量:38,424H指数:97
相关作者:徐锡伟单新建何昌荣赵国泽徐道一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295篇期刊文章
  • 2,663篇会议论文
  • 705篇学位论文
  • 143篇专利
  • 124篇科技成果
  • 54篇标准

领域

  • 7,778篇天文地球
  • 19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90篇建筑科学
  • 123篇自动化与计算...
  • 83篇石油与天然气...
  • 73篇经济管理
  • 68篇水利工程
  • 66篇文化科学
  • 55篇生物学
  • 49篇农业科学
  • 46篇矿业工程
  • 44篇理学
  • 40篇历史地理
  • 34篇电子电信
  • 31篇交通运输工程
  • 20篇机械工程
  • 18篇电气工程
  • 18篇医药卫生
  • 16篇政治法律
  • 15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502篇地震
  • 986篇断层
  • 702篇裂带
  • 581篇断裂带
  • 529篇地壳
  • 473篇火山
  • 434篇地质
  • 432篇青藏高原
  • 391篇第四纪
  • 351篇岩石
  • 350篇汶川地震
  • 336篇盆地
  • 319篇形变
  • 272篇古地震
  • 262篇地电
  • 240篇震前
  • 240篇晚第四纪
  • 239篇发震
  • 236篇大地电磁
  • 227篇地震活动

机构

  • 8,984篇中国地震局
  • 526篇中国科学院
  • 258篇中国地震局地...
  • 218篇中国地质大学...
  • 196篇中国地质科学...
  • 188篇中国地震台网...
  • 169篇中国地震局地...
  • 168篇北京大学
  • 147篇四川省地震局
  • 127篇中国地震局兰...
  • 125篇新疆维吾尔自...
  • 117篇山东省地震局
  • 11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07篇河北省地震局
  • 93篇云南省地震局
  • 74篇中山大学
  • 71篇陕西省地震局
  • 68篇防灾科技学院
  • 65篇广东省地震局
  • 64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369篇徐锡伟
  • 360篇单新建
  • 219篇赵国泽
  • 210篇马瑾
  • 203篇徐道一
  • 188篇张培震
  • 181篇樊祺诚
  • 172篇汤吉
  • 172篇陈小斌
  • 169篇姚陈
  • 168篇周永胜
  • 166篇詹艳
  • 158篇刘力强
  • 158篇车用太
  • 156篇马宗晋
  • 155篇屈春燕
  • 147篇高建国
  • 146篇冉勇康
  • 145篇马胜利
  • 138篇何昌荣

传媒

  • 1,349篇地震地质
  • 429篇地球物理学报
  • 33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55篇中国地震
  • 139篇地学前缘
  • 134篇地震学报
  • 129篇第四纪研究
  • 123篇地震
  • 120篇岩石学报
  • 107篇震灾防御技术
  • 93篇地球物理学进...
  • 79篇科学通报
  • 76篇地震研究
  • 75篇大地测量与地...
  • 74篇地质论评
  • 70篇中国科学(D...
  • 62篇地质学报
  • 55篇灾害学
  • 53篇华北地震科学
  • 52篇西北地震学报

年份

  • 3篇2025
  • 155篇2024
  • 178篇2023
  • 244篇2022
  • 204篇2021
  • 229篇2020
  • 227篇2019
  • 365篇2018
  • 269篇2017
  • 308篇2016
  • 389篇2015
  • 453篇2014
  • 402篇2013
  • 436篇2012
  • 440篇2011
  • 349篇2010
  • 343篇2009
  • 417篇2008
  • 267篇2007
  • 326篇2006
9,0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震后应力场转移与余震触发的关系
本文的重点研究了下地壳上地幔黏弹效应对震后应力变化的影响,以及通过将粘弹性效应下的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与发震时刻的库仑应力变化和余震对应关系相比较,解释龙门山地区黏弹性效应在震后应力的再分布中所占作用几何。通过两者比较,发现...
陈为涛甘卫军
关键词:地震余震触发机制
我国大陆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数值模拟研究
<正>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建议书把“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理论的数学物理模拟研究”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提出要“建立适合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和发生的计算机模拟系统”(陈(?)等,1998),表明这项...
洪汉净陶玮刘培洵
文献传递
山西地堑系的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
山西地堑系位于鄂尔多斯块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由一系列张性地堑、半地堑盆地组成,既是一条新生的大陆裂谷系也是一条强震活动带。前人对于山西地堑系内断层的几何展布、分段特征、活动习性和地震历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断...
邹俊杰何宏林横山祐典
关键词:古地震断层活动山西地堑系断层面
大疆T20型无人机电磁噪声实验分析
0引言随着通用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成熟,凭借低成本、高效率、无人驾驶等优势,无人机迅速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尤其在航空电磁探测领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Z轴倾子电磁法(ZTEM)基于大地电磁法的基本原理,利用无人机载磁棒观测垂直磁...
王培杰陈小斌严良俊付能翼蔡军涛张赟昀周磊付志红
关键词:无人机电磁噪声
甘川交界中强震前后观测到电磁场的异常变化
甘东南、甘川地区处在中国中部南北向构造带与西秦岭构造带的交汇区内,青藏高原在向东北方向运动的过程中,西秦岭东缘相对稳定(包括汉中平原),使甘东南地区应力逐年增强,同时,四川盆地一带遭到华南活动地块的强烈阻挡,使应力在龙门...
高曙德汤吉杜学彬苏永刚陈彦平狄国荣梅东林
关键词:电场仪地震前大地电场电磁场
文献传递
重大输油气管线地震安全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全国各地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输油、气管线建设工作。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强烈地震引起的输油、气管道破裂,后果是极其严重。为此,国家对输油、气管线的建设和运作均采取了极其严格的地...
叶洪
文献传递
基岩温度:一种监测地壳应力状态变化的新手段--理论研究、野外观测与震例分析
摩擦生热,为大家所熟知,在断层应力水平与强度研究中有着重要应用.例如,2011年日本东京地震后,通过快速深钻,利用发震断层温度的测量,获得了断层面上的摩擦水平和应力状态(Fulton etal.,2013).实际上,岩石...
陈顺云刘培洵刘力强马瑾
关键词:地震观测地壳
文献传递
基于星载D-INSAR技术的地表同震形变及震源特征参数数值模拟研究 ——以青藏高原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为例
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现代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特别是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结合GIS技术、经典地球...
马超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新地震区划图地震构造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以中国东部中强地震活动区为例被引量:7
2014年
在新编全国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中,采用了三级划分的技术思路,即在地震统计区内先划分出地震构造区,以控制地震统计区内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差异性,然后,在地震构造区内再进行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是新编全国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论述了地震构造区的定义、作用、划分原则和依据等。介绍了中国东部地区地震构造区划分方案,并以东北地震区和华南沿海地震带为例,对地震构造区划分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述。
高战武陈国星周本刚周庆雷清清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被引量:222
2001年
全球定位系统(GPS)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 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不同的活动地块具有不同的运动和变形方式.GPS观测到的阿 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仅(5.l± 2.5)mm/a,龙门山断裂的挤压缩短速率为(6.7± 3.0) mm/a,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向东的运动速率是 11~14mm/a,这些结果均不支持青 藏高原北部沿主要走滑断裂向东大规模挤出的假说.中国大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现 今构造变形可能与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性质有关,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下地壳和 上地幔以粘塑性的流变为特征,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整体运动.
王琪张培震牛之俊J.T.Freymueller赖锡安李延兴朱文耀刘经南R.BilhamK.M.Larson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GPS地壳运动活动地块岩石圈动力学
共89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