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河流研究所

作品数:46 被引量:661H指数:15
相关作者:吴永胜张修忠李富根张天宇于晓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水利工程
  • 15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9篇泥沙
  • 7篇流域
  • 7篇黄河
  • 6篇信息系统
  • 6篇遥感
  • 6篇水库
  • 5篇河流域
  • 4篇地理信息
  • 4篇地理信息系统
  • 4篇输沙
  • 4篇数学模型
  • 4篇水流
  • 4篇黄河流域
  • 3篇淤积
  • 3篇数学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基于GIS
  • 3篇河流泥沙
  • 3篇值模拟
  • 2篇地貌

机构

  • 46篇清华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黄河水利科学...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浙江水利水电...
  • 2篇中国水利水电...
  • 2篇黄河河口管理...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济南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黄河水利职业...
  • 1篇中国长江三峡...
  • 1篇新疆塔里木河...

作者

  • 14篇王光谦
  • 7篇钟德钰
  • 6篇张红武
  • 6篇陈志祥
  • 6篇王兴奎
  • 6篇王兆印
  • 5篇王思远
  • 4篇吴保生
  • 3篇付碧宏
  • 3篇谢小平
  • 3篇吴永胜
  • 3篇李东风
  • 3篇周建军
  • 3篇童思陈
  • 2篇石许华
  • 2篇李富根
  • 2篇王士强
  • 2篇魏加华
  • 2篇府仁寿
  • 2篇李昌志

传媒

  • 10篇水利学报
  • 4篇人民黄河
  • 4篇水力发电学报
  • 2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水科学进展
  • 2篇工程勘察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泥沙研究
  • 2篇水动力学研究...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黄渤海海洋
  • 1篇计算机工程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水利
  • 1篇中国科学(E...
  • 1篇地理科学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8
  • 4篇2007
  • 9篇2006
  • 9篇2005
  • 10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4篇2000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数字化海图与多时相卫星遥感的长江口九段沙形成演化研究被引量:27
2006年
九段沙位于长江河口南北槽之间,为新形成的河口沙洲,其形成距今只有50年的历史.利用对大通水文站1950~2003年的水沙资料的分析,结合对数字化海图和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及野外现场考察,对九段沙形成过程和演化过程中的面积、体积、高程和地貌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九段沙自形成以来面积、体积总体上是处于增大过程中,高程也在增高,成陆化作用明显.但由于来水来沙的不同和河口动力作用,这种增长不是线形的,有时因受到冲刷而面积减小,高程降低.利用采自九段沙上沙的短柱状样分析发现潮间带和潮上带的沉积速率不同,植物群落对九段沙的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九段沙正处于从河口沙洲向河口沙岛的演化过程之中.九段沙的植被保持着自然演替的原生状态,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尚较低,以芦苇群落为代表的高等湿地植被主要分布在九段沙潮间带上部和潮上带,九段沙属于发展过程中的河口湿地.
谢小平付碧宏王兆印沈焕庭
关键词:九段沙长江口
黄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的遥感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黄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研究。对LANDSATTM图像进行解译判读,建立了反映黄河流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情况的1:10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数据库。对旱地的信息进行分层提取,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对旱地分布的生态环境背景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黄河流域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是非常必要的。根据黄河流域旱耕地分布的坡度大小与水土流失情况,提出了退耕压力分级方案,依照退耕压力大小来确定退耕的区域以及先后顺序,为定性定量研究黄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王思远黄裕婕陈志祥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退耕还林还草遥感黄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BP网络模型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11
2002年
本文以某水源地地下水动态信息系统为例 ,介绍了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实际应用表明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下水动态预测信息系统具有简便、实用、高效的优点 。
魏加华张建立李宇马振民
关键词:信息系统地下水系统BP网络模型
潼关高程下降对渭河下游防洪的影响被引量:9
2005年
潼关高程抬升引起渭河下游大量泥沙淤积,给防洪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渭河下游河道40多年的大断面地形资料进行分析和计算,探讨了潼关高程与渭河下游泥沙冲淤的关系,并分析了典型断面的水位变化。结果表明,潼关高程与渭河下游泥沙冲淤密切相关,潼关高程下降后,渭河会产生溯源冲刷。在大水少沙情况下,近槽滩地也会受到冲刷,但是洪水漫滩后滩地会发生淤积,由于主槽面积增加,过洪能力增强,中小洪水防洪压力减小;但如果发生高含沙漫滩洪水,滩地淤积,漫滩洪水水位反而有所抬高,大洪水威胁依然存在。
李昌志王兆印吴保生王费新
关键词:潼关高程渭河下游防洪形势
“蓄清排浑”水库运用方式与淤积过程关系探讨被引量:20
2006年
为减轻水库泥沙淤积,我国研究工作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蓄清排浑”运用模式。以往人们对“蓄清排浑”的理解基本停留在原则框架的层次,对“蓄清排浑”水库淤积过程的认识不够深入。本文采用一维不平衡泥沙数学模型,以溪洛渡水库为案例,针对影响“蓄清排浑”水库运行条件最为重要的时间和空间因素,从汛后蓄水时间和汛期限制水位两个方面对水库淤积量过程、三角洲推进、横断面发展和排沙比变化等淤积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给出了不同水库运行条件下库区泥沙淤积的一般规律。
童思陈周建军
关键词:河流泥沙工程学水库泥沙排沙比
美国五大流域减沙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选择密苏里河上游的Willow、佐治亚州Lloyd Shoals水库、韦科、田纳西河一级支流渡科河、科罗拉多河上游等5条美国长期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较大的流域进行减沙效果分析。通过前后长达10—32年的对比,排除降雨和水利工程因素的影响后得出,由于对这些河流上游长时间开展大面积水土保持,其下游河道减沙效果都很显著。
刘孝盈吴保生
关键词:水土保持
渤海动力对黄河入海泥沙输移的影响被引量:21
2002年
海洋动力过程对黄河入海泥沙的淤积和扩散具有决定性作用 ,利用三维斜压动力 -泥沙模型分析了黄河口外海域潮流动力变化与黄河入海泥沙淤积、扩散特性之间的响应关系。季节环流以及涨落潮的分布和变化很好地解释了黄河口南北浮泥的形成和消长变化以及黄河入海泥沙向海扩散的机理。结果表明 ,入海泥沙在洪季。
吴永胜王兆印
关键词:黄河
水库可持续利用初步探讨被引量:6
2006年
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泥沙淤积是危及水库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水库运用过程中的泥沙淤积变化,展示了水库淤积对水库防洪和工程效益的影响。以溪洛渡水库为例,指出在目前“蓄清排浑”运用模式情况下,水库淤积虽然能够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但仍不能确保主要防洪和兴利库容的长期使用。对泥沙调度仍有相当优化和进一步减淤的必要性。研究表明,充分利用调度和设计潜力,水厍的有效库容能够得到更多和更长期的保留,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童思陈周建军
关键词:河流泥沙工程学可持续利用河道型水库泥沙淤积有效库容
潮流对渤海浮游植物垂向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该文利用三维动力生态耦合模型研究了水体紊动对甲藻和硅藻垂向分布的影响过程,分析了涨落潮对甲藻、硅藻不同影响特性的机理。结果表明,潮流紊动明显影响了浮游植物(如硅藻)的垂向分布。紊动在合适的光照和营养条件下能促使赤潮的形成。紊动对浮游植物垂向分布影响机理能很好地解释河口春季赤潮形成的原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赤潮的发生规律提供动力依据。
吴永胜刘成王兆印
关键词:紊动强度硅藻赤潮垂向分布
黄河河口潮流和泥沙淤积过程数值分析研究被引量:9
2004年
用有限元方法对黄河河口海域的潮流海洋动力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通过对典型时刻河口潮流流速矢量图和流速等值线分布图的分析计算,验证了黄河河口门外以及渤海湾和莱州湾交界点存在的两个高流速场;通过入海泥沙淤积厚度等值线平面分布及其变化过程、淤积厚度沿入海流路纵向的变化过程和海底典型高等线+1m,0m和-1m变化过程对河口海岸冲淤、海底变形过程进行了动态跟踪模拟和分析,所得结果与实测资料和遥感解译图像分析基本一致。
李东风张红武钟德钰吕志咏
关键词:河口冲淤过程数值模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