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

作品数:50 被引量:107H指数:6
相关作者:吴景兰李金萍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5篇细胞
  • 18篇8-BR-C...
  • 16篇皮素
  • 16篇槲皮素
  • 14篇ECA-10...
  • 13篇蛋白
  • 9篇基因
  • 8篇食管
  • 7篇凋亡
  • 6篇ECA-10...
  • 5篇食管癌
  • 4篇指甲
  • 4篇肿瘤
  • 4篇胃癌
  • 4篇细胞凋亡
  • 4篇结合蛋白
  • 4篇基质
  • 4篇角质
  • 4篇角质形成
  • 4篇角质形成细胞

机构

  • 50篇郑州大学
  • 15篇郑州大学第一...
  • 13篇解放军第15...
  • 6篇河北工程大学
  • 5篇河南中医学院...
  • 3篇郑州大学第二...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解放军信息工...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南职工医学...
  • 1篇濮阳市人民医...
  • 1篇郑州市中心医...
  • 1篇郑州人民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4篇吴景兰
  • 22篇郑乃刚
  • 18篇宫璀璀
  • 15篇王一菱
  • 12篇李红文
  • 8篇张钦宪
  • 7篇丁一
  • 5篇张莹
  • 5篇苏安英
  • 5篇董子明
  • 5篇任伟宏
  • 4篇李金萍
  • 4篇裴迎新
  • 4篇乐晓萍
  • 3篇王红梅
  • 3篇顾侦芳
  • 3篇李士坤
  • 3篇刘影
  • 3篇王文丽
  • 2篇赵培荣

传媒

  • 30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实用医药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第14次全国...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9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8篇2003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金银花对大鼠体内和体外RBL细胞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金银花(HS)对机体内外的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为金银花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肝RBL细胞与0.25g·L-1的金银花共培养前或后加H2O2(氧化剂),应用MTT和TUNEL实验检测细胞生存率和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检测NF-κB、HSP-70、Bcl-2、Bax及Caspase-3表达水平,检测细胞内抗氧化酶体系的水平。建立金银花大、小剂量灌胃的大鼠动物模型,检测血浆抗氧化酶体系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苷肽(GSH)、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金银花对RBL细胞的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中,前保护(先加金银花,后加H2O2)高于后保护(先加H2O2,后加金银花)的效应;下调NF-κB和HSP-70的表达和Bcl-2/Bax比值,且前保护组凋亡率低于后保护组;同时也上调细胞内抗氧化酶体系的水平。金银花灌胃1~2h后,大鼠血浆中T-AOC、GSH-Px、GSH、SOD含量较灌胃前显著增高(P<0.05),而MDA含量明显减低(P<0.05)。结论:金银花可通过上调体内抗氧化酶体系并下调NF-kB信号传导途径呈现抗氧化、抗凋亡的保护作用。
宫璀璀郑乃刚吴景兰赖泽仁何培霞
关键词:金银花过氧化氢
不同质量浓度胰蛋白酶和EDTA细胞消化分离液对人表皮细胞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物工程的适宜条件。方法:以NIH-3T3细胞作为滋养层,以热溶素分离表皮与真皮,将表皮应用4组不同质量浓度的胰蛋白酶(T)和EDTA(E)的消化液(A组:0.5g/LT加0.2g/LE,B组:2.5g/LT加0.2g/LE,C组:0.5g/LT加1g/LE,D组:2.5g/LT加1g/LE)消化为单个细胞。表皮细胞接种于含8种成分的DMEM-F12的完全培养液中。记录接种表皮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扩增倍数以及融合时间。结果:接种表皮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和扩增倍数分别是:A组为(10.00±0.09)%和(500.00±9.63)倍,B组为(7.00±0.12)%和(350.00±6.16)倍,C组为(17.00±0.18)%和(850.00±8.83)倍,D组为(14.00±0.19)%和(700.00±9.55)倍,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表皮细胞的融合时间:A组为第(10.00±0.82)天,B组为第(10.00±0.82)天,C组为第(11.50±1.29)天,D组为第(12.00±2.45)天。4组的接种表皮细胞克隆形成率与融合时间无关。结论:同一质量浓度的EDTA作用下,0.5g/L胰蛋白酶组比2.5g/L胰蛋白酶组更有利于表皮细胞克隆的形成和融合。
杨小静李红文郑乃刚王一菱吴景兰
关键词:克隆形成率
金银花抗氧化作用的分子学机理研究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探讨金银花抗氧化作用分子学机理。方法采用过氧化氢(H2O2)作用于人正常RBL肝细胞,制作氧化应激损伤的细胞模型。将培养的细胞分为四个实验组:正常对照组(C),H2O2损伤组(H2),金银花前保护组(Jb),金银花后保护组(Ja)。采用TUNEL和DNALadder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观察各组细胞的HSP-70、NF-kB、Bcl-2、Bax及Caspase-3的表达及免疫反应活性。应用MTT实验检测RBL细胞的生存率。结果Jb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H2和Ja组,Bcl-2表达增高,HSP-70、NF-kB、Bax和Caspase-3的表达降低。结论金银花对RBL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且前保护作用效果好于后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HSP-70和NF-kB的表达,阻抑NF-kB信号传导途径并提高细胞内抗氧化防御酶系水平。
孟明利宫璀璀郑玉霞郑乃刚李璇刘力源何培霞韩玉春吴景兰
关键词:金银花H2O2抗氧化损伤
网滤和免疫实验技术分离人表皮干细胞群体的比较
2007年
目的:比较网滤法和免疫实验技术分离人表皮干细胞群体(SCP)的效果,并鉴定SCP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对消化分离的人表皮单细胞悬液进行不同目数(240目、300目、350目)筛网过滤和ELISA及琼脂糖-4B(Sepharose-4B)柱层析的免疫实验技术分离SCP;以形态学、P63-免疫反应性(IR)/K19-IR生物标志和生物学特性进行SCP鉴定。结果:经300目/350目筛网过滤可分离出约50%的P63-IR细胞群体,应用2项免疫实验技术皆可分离出约90%的P63-IR/K19-IR的细胞群体;应用ELISA法分离出表皮细胞的接种数虽然低于仅经240目筛网过滤法,但表皮细胞融合时间却提前了5d(P均<0.05);而且融合后分化的表皮切片呈现复层,一些基层细胞呈现P63-IR阳性反应。结论:筛网过滤法分离效率虽较低,但操作简单;免疫实验技术分离效率较高,ELISA技术操作较方便,而Sepharose-4B柱层析技术较复杂。
王黎李红文吴景兰王一菱郑乃刚
关键词:生物学鉴定生物标志表皮
IP-10前炎症因子和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对角质形成细胞的效应
2013年
目的探讨IP-10及干扰素-γ(IFN-1)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机制,对比纳米脂质体槲皮素(nQ)及地塞米松(Dex)对银屑病样角质形成细胞的效应。方法将培养的HaCaT细胞分为①nQ组(40、50、60μmol/L)、②Dex组(10^-7、10^-6、10^-5moL/L)、③IFN-1组(50、100、150U/ml)、④IP-10组(20、30、40ng/μl)以及⑤不加药的对照组(C)。应用MTT实验确定各药物对HaCaT细胞的生长率(GR)及生长抑制率(GSR)。应用IP-10和c-myc的DNA/RNA斑点原位杂交技术对比检测各组RNA及DNA的杂交信号。结果各组的GR/GSR均呈剂量依赖性,nQ组的GSR高于De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IFN-1及IP-10的杂交信号增强,nQ及Dex的杂交信号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FN-1及IP-10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nQ及Dex抑制其生长,nQ的作用且优于Dex。
余斌李红文吴景兰
关键词:IP-10MTTHACAT细胞
8-Br-cAMP和槲皮素对Eca-109细胞DNApolβ基因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探讨 8 Br cAMP及槲皮素等分化诱导剂对Eca 10 9细胞DNApolβ基因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培养的Eca 10 9细胞分为 3组 :①加 8 Br cAMP组 (Br组 ) ;②加槲皮素组 (Q组 ) ;③不加任何药物对照组 (C组 )。同时培养 4 8h ,将野生型DNApolβ的cDNA ,EGFRcDNA ,野生型 (wt)p5 3cDNA及c myccDNA分别制备了生物素 /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和RNA斑点印迹阵列。另进行POLB ,XRCC1,VEGF及PCNA的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斑点印迹阵列。结果 :Br组和Q组的DNApolβ ,EGFR ,c myc基因表达下调而wtp5 3基因表达上调。POLB ,XRCC1,PCNA及VEGF免疫斑点印迹减弱。 8 Br cAMP及槲皮素显著下调Eca 10 9细胞的DNApolβ基因表达及相关癌基因表达 ,同时上调抑癌基因的表达。作为POLB的异二聚体XRCC1及恶性细胞生物标志的PCNA及VEGF表达下调。结论 :分化诱导剂下调Eca 10 9细胞DNApolβ基因表达 ,提示Eca 10 9细胞的polβ基因是高表达的 ;功能调整后的polβ通过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尤其是wtp5
李士坤郑乃刚吴景兰白经修董子明
关键词:DNA聚合酶ΒECA-109细胞8-BR-CAMP槲皮素食管鳞状上皮癌
mdr1基因在多药耐药相关的几种人胃癌细胞系的表达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mdr1在多药耐药相关的几种人胃癌细胞系中的转录、翻译、P-gp功能变动趋势。方法培养SGC7901/VCR(人胃癌多药耐药细胞亚系)、SGC7901和BGC823(人胃腺癌细胞系)于RPMI1640,用RT-PCR和原位杂交检测mdr1mRNA的表达,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P-gp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阿霉素在细胞内的蓄积。结果半定量RT-PCR显示,SGC7901/VCRmdr1和β-actin吸收峰面积之比为5.63,SGC7901为0.61,BGC823为0.85。杂交信号呈紫蓝色颗粒,分布于胞质。免疫印迹显示SGC7901/VCRP-gp的表达最强,SGC7901最弱。P-gp阳性呈棕黄色颗粒,位于细胞膜上。SGC7901中,少数细胞P-gp表达极强。SGC7901/VCR平均光密度为(1.8310±0.8401),SGC7901为(0.3590±0.2512),BGC823为(0.6260±0.4996)(P<0.05)。SGC7901/VCR阿霉素特异荧光强度为(6.59±50.30),SGC7901为(35.88±14.55),BGC823为(27.44±7.06)(P<0.001)。结论在多药耐药相关的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VCR、SGC7901和BGC823中,mdr1基因均表达,P-gp具有药物外排功能,SGC7901/VCR的mdr1表达最强,SGC7901最弱,BGC823居中。
高福莲蔡新华马开颜乐晓萍张钦宪
关键词:多药耐药基因1P-糖蛋白
8-Br-cAMP对Hela细胞wtp53,mtp53,c-myc和iNOS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 8 Br cAMP对Hela细胞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的Hela细胞分为 3组 :① 8 Br cAMP组 (Br组 ) :加至 8 Br cAMP终浓度为 2× 10 -5mol/L ;②阳性对照组 (60 Co组 ) :给予60 Co照射量 4Gy ,72 0s;③阴性对照组 (C组 ) :仅加含体积分数为 10 %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各组细胞均培养 4 8h后 ,将 1× 10 7ml-1细胞悬液滴加至预先处理过的硝酸纤维素膜和载玻片上。应用原位杂交和完整细胞原位斑点印迹技术分别检测 3组Hela细胞中野生型p5 3(wtp5 3)、突变型p5 3(mtp5 3)、c myc和iNOS基因的表达。结果 :8 Br cAMP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上调wtp5 3和iNOS基因的表达 ,同时下调mtp5 3和cmyc基因的表达 ,P <0 .0 1。结论 :结果提示 8 Br
宫璀璀任伟宏吴景兰王文丽刘影
关键词:8-BR-CAMPHELA细胞
8-Br-cAMP对Eca-109细胞c-myc,wtp53,iNOS基因和EGFR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 8 Br cAMP对Eca 10 9细胞c myc、wtp5 3、iNOS基因和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贴壁培养的Eca 10 9细胞随机分为 2组 :①实验组 :加 8 Br cAMP至终浓度为 2× 10 -5mol/L ,培养 2 4h ;②对照组 :不加 8 Br cAMP ,培养 2 4h。对 2组的细胞涂片和硝酸纤维素膜 (NCM)标本进行c myc、wtp5 3、iNOS基因和EGFR表达检测 ,并对扫描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反应信号皆定位于Eca 10 9细胞的胞质 ,扫描数值显示 :①c mycmRNA :实验组为 3.38± 0 .99,对照组为 5 .18± 1.39;②wtp5 3mRNA :实验组为 2 .74± 0 .83,对照组为 0 .38±0 .2 7;③iNOSmRNA :实验组为 4 .5 2± 0 .74 ,对照组为 2 .6 3± 0 .13;④EGFR IR :实验组为 2 .37± 1.0 5 ,对照组为 4 .38±0 .4 8。以上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5 )。结论 :c myc、wtp5 3和NO均可参与 8 Br
王红梅宫璀璀吴景兰王一菱
关键词:C-MYC基因INOS基因8-BR-CAMPECA-109细胞
8-Br-cAMP和槲皮素对Eca-109细胞凋亡中P38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探讨 8 Br cAMP和槲皮素对Eca 10 9细胞凋亡中P38、Caspase 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贴壁培养的Eca 10 9细胞随机分为 3组 :①对照组 :只加DMEM(Sigma)培养液 (含体积分数 10 %胎牛血清 )培养 4 8h。②Br组 :终浓度为 2× 10 -5mol/L 8 Br cAMP的培养液培养 4 8h。③Q组 :终浓度为 4 3μmol/L槲皮素的培养液培养 4 8h。对以上 3组细胞以TUNEL法染色计数细胞凋亡率。以免疫组化方法观察 3组细胞的P38MAPK IR和Caspase 3 IR反应性。结果 :Br组及Q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 ;Br组及Q组细胞的P38MAPK IR高于对照组 ;Br组及Q组细胞的Caspase 3 IR亦高于对照组。P38MAPK IR与Caspase 3 IR呈正相关。P均 <0 .0 5。结论 :P38MAPK及Caspase 3参与了 8 Br cAMP及槲皮素诱导的Eca 10
王红梅郑乃刚吴景兰王一菱宫璀璀
关键词:P38细胞凋亡ECA-109细胞8-BR-CAMP槲皮素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