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研究所

作品数:6 被引量:52H指数:4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生态农业与区域发展系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庆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循环经济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含量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入侵
  • 1篇指标体系
  • 1篇入侵
  • 1篇入侵机制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农业
  • 1篇食品
  • 1篇食品安全
  • 1篇食品安全问题
  • 1篇天坑
  • 1篇农业
  • 1篇农业产业
  • 1篇农业产业化
  • 1篇外来植物
  • 1篇绿色食品

机构

  • 6篇重庆交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何锦峰
  • 3篇舒兰
  • 2篇苏春江
  • 2篇刘俊
  • 1篇胡莺
  • 1篇刘邵权
  • 1篇张启春
  • 1篇杨清伟
  • 1篇陈思贤
  • 1篇税伟

传媒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商场现代化
  • 1篇四川地质学报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年份

  • 5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中的生态农业发展对策被引量:4
2009年
构建了雅安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中与生态农业建设直接和间接相关的指标和建设目标,并提出应从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区划,加快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大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力度,推进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绿色食品大市建设,完善农业产业化机制及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与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推动生态农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何锦峰舒兰刘邵权朱子义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产业化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化模式及发展对策被引量:5
2009年
一、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绿色食品是一种健康无污染的食品.可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近年来其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十分广阔。
何锦峰刘俊舒兰苏春江
关键词:绿色食品食品安全问题经济社会安全事故
重庆市花溪镇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与保护被引量:4
2009年
基于重庆市建设大都市的战略背景,巴南区花溪镇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探讨其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对镇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花溪镇空气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并对空气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然后对工业废气、生活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花溪镇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可能会增加;最后提出实施工业布局调整、重点工业污染源管理、清洁能源推广工程、汽车尾气污染防治、餐饮废气整治和城市森林建设等措施以保护大气环境质量.
何锦峰杨清伟胡莺舒兰谢伟
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空气环境
海拔高度对大马士革Ⅲ玫瑰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为提高大马士革Ⅲ玫瑰的产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马士革Ⅲ玫瑰叶绿素含量,分析其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其机制。[结果]叶绿素a、b、a+b的含量在海拔1562 m处比较高,在海拔1737 m处有所下降,在海拔1835m处达到最高,在海拔2 537 m处最低。当地大马士革Ⅲ玫瑰在海拔1500~1900 m处生长最好,在海拔2500 m附近叶绿素a、b、a+b的含量较低。叶绿素a/b值在海拔2463 m处最大,在海拔2537 m处最小。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植物生长情况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叶绿素a能直接被光能激发的分子较多,叶绿素b有利于吸收利用光强较弱的光。[结论]海拔高度对玫瑰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有明显影响。
苏春江刘俊何锦峰
关键词:海拔叶绿素含量
天坑景观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被引量:6
2009年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天坑的景观特征,参考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建立了天坑景观评价的概念模型,并依据模型与天坑的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评价因子与评价指标,运用AHP法得出了评价因子与指标的权重。这是首次从景观的角度研究天坑,对天坑的旅游开发和地质遗迹保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也为进一步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坑景观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陈思贤税伟何锦峰张启春
关键词:天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AHP法
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23
2008年
从植物入侵的内因、外因、驱动力和入侵过程等方面综述了植物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1)外来植物由于预适应性较强或由于杂交和多倍体化而具有较强的侵染力;(2)外来植物由于逃脱原生区域的自然天敌,或由于土著种竞争较弱、生物多样性较低、植食动物或疾病较少等导致的生物抵抗力较低,或因良好的资源可获得性及入侵植物的化感作用等造成新栖息地可侵入性的增加;(3)自然或人为引入外来植物及对新栖息地的扰动是植物入侵的驱动力;(4)外来植物可能通过基于事件的入侵、入侵崩溃和协同入侵等入侵过程机制实现其成功入侵,分析了各入侵机制对入侵植物防控、生态学和进化学研究意义以及待解决问题.结果表明,植物入侵机制高度复杂,不同的外来植物种、新栖息地类型及植物入侵的不同阶段,各入侵机制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为针对性地设计植物入侵防控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对植物入侵机制理论及其在植物入侵预测、危险性分区和防控中的应用研究等进行了展望.
何锦峰
关键词:外来植物植物入侵入侵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