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作品数:250 被引量:5,646H指数:33
相关作者:孙传旺张群洪朱四海姚昕何晓萍更多>>
相关机构: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4篇经济管理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动力工程及工...
  • 6篇电气工程
  • 5篇社会学
  • 3篇机械工程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98篇能源
  • 23篇电力
  • 19篇煤炭
  • 18篇节能
  • 17篇低碳
  • 16篇石油
  • 16篇碳排放
  • 14篇能源价格
  • 13篇能源消费
  • 12篇经济增长
  • 11篇
  • 10篇低碳经济
  • 10篇油价
  • 10篇节能减排
  • 10篇经济学
  • 9篇能源战略
  • 8篇能源需求
  • 8篇企业
  • 7篇煤炭价格
  • 7篇可再生

机构

  • 233篇厦门大学
  • 7篇闽江学院
  • 6篇北京林业大学
  • 5篇对外经济贸易...
  • 4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过...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漳州师范学院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作者

  • 130篇林伯强
  • 26篇孙传旺
  • 11篇朱四海
  • 11篇沈小波
  • 9篇姚昕
  • 8篇段红霞
  • 8篇何晓萍
  • 6篇曹芳萍
  • 5篇刘希颖
  • 5篇牟敦果
  • 5篇魏巍贤
  • 4篇张群洪
  • 4篇王锋
  • 4篇谢明华
  • 3篇李丕东
  • 3篇李爱军
  • 3篇杜立民
  • 3篇蒋竺均
  • 3篇李江龙
  • 3篇李虹

传媒

  • 22篇经济研究
  • 16篇中国石油石化
  • 14篇金融研究
  • 6篇中国中小企业
  • 6篇董事会
  • 5篇世界经济
  • 5篇中国社会科学
  • 5篇统计研究
  • 5篇中国电力企业...
  • 4篇中国人口·资...
  • 4篇绿叶
  • 4篇中国石油企业
  • 4篇能源评论
  • 3篇价格理论与实...
  • 3篇厦门大学学报...
  • 3篇上海经济
  • 3篇经济学家
  • 3篇经济学(季刊...
  • 2篇现代商业银行
  • 2篇现代经济探讨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8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19篇2014
  • 11篇2013
  • 16篇2012
  • 40篇2011
  • 48篇2010
  • 19篇2009
  • 24篇2008
  • 16篇2007
  • 1篇2006
2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能源合同管理: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模式被引量:10
2008年
与传统的能源管理和节能改造模式相比,能源合同管理是一种市场机制,达到项目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目标的同时,还能为合同双方带来经济效益。但是,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是外生的,要保证赢利,项目技术风险就必须趋于零,这就不利于新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同样为了保证赢利,还不能有融资风险,所以通常不会选上那些节能减排社会效益大、投资回报小的项目。小心谨慎的投资运作会影响节能减排的速度,而对于中国来说,速度非常重要。所以,这种新模式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推广,或者由政府承担一些风险。
林伯强
关键词:合同管理能源管理市场化模式节能
节能:一个艰难的选择
2007年
节能在中国一个时髦但不好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改革,许多节能措施因与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可能冲突而收效甚微。
林伯强
关键词:节能措施政治经济体制时髦
中国农村能源政策:回顾与展望被引量:55
2007年
农村能源问题的实质是能源公平问题,向农村持续提供高品位的能源服务不仅是农村发展的需要,更是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能源政策经历了从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到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再到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目标演进。当前,政策的关键是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公平,并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保障农民的交易权力,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朱四海
关键词:农村能源
开放仅是第一步
2010年
开放煤层气对外合作开采权仅是第一步。如果不尽快解决煤层气相关的体制和技术问题,就会严重影响煤层气开发利用的质量和速度。这应当是能源战略规划的一个重点。
林伯强
关键词:煤层气能源战略开采权
改革电力定价机制,提供公平竞争平台
2010年
新能源的民间投资很多,但现阶段主要还是国有企业在做。造成这个态势的原因在于新能源行业现在不怎么挣钱:设备制造已经产能过剩;利用上,终端电价由国家控制,大规模的供电方面.民营、外资企业没法与国有企业竞争;而没有利润,企业也就难以投入研发。要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及外资参与新能源产业建设,仅仅对它们开放这个行业并不够,更重要的是做好新能源产业链,改革电力定价机制.为不同产权的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林伯强
关键词:公平竞争电力国有企业能源行业新能源
台湾的电力短缺:基于电力供需形势的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2017年8月15日,台湾岛内发生18年以来最严重的停电事故,其背后的实际原因是电力短缺。本文在研究台湾电力供需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电力需求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未来的电力需求,分析台湾未来可能面临的电力供需矛盾。在此基础上,结合台湾的电力短缺事故分析当前台湾能源政策对电力短缺的影响。结果表明,台湾未来将面临严峻的电力供需形势,且电力供需缺口将持续至2026年。因此,制定能源政策应考虑“电力先行”的发展战略,并遵循专业科学的原则统筹规划,以保证稳定性和持续性。
杨芳何晓萍
关键词:电力短缺电力需求预测能源转型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综合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被引量:62
2011年
中国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5%的目标需要科学的规划,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有合理的比例配置。为此,本文根据"自底向上"的建模方法构建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综合评价与结构优化模型(REAO模型),模型集成两个模块:第一,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可再生能源综合评价模块,从经济、技术、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设置核心指标,各级指标最终耦合为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指数从而实现对不同可再生能源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优先级排序;第二,基于综合评价结果与线性规划模型,构建优化模块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配额权重进行优化配置。实证结果显示,受成本、技术、资源和二氧化碳排放等条件约束,在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重占到15%的框架下,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分别占38.5%、35.7%、16.8%、3.0%、3.0%、3.0%时为最优比例。本文的研究为中国政府制定各种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及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李虹董亮段红霞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AHP结构优化
中国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及其宏观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能源运输已成为中国经济中一个脆弱的环节,构建现代综合能源运输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所谓的现代综合能源运输体系即在基本输送功能之外还要肩负能源、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能。本文通过构建多指数运输模型,得出一定电力传输比例下最合理的能源输送体系。该体系的实现需要改变现有电力布局原则,提高区域间输电比例。之后通过CGE模型进行模拟,发现提高输电比例可以促进经济发展,降低能源强度和排放,从而有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姚昕孔庆宝
关键词:能源运输社会成本
电力布局优化与能源综合运输体系被引量:24
2009年
能源运输体系是目前中国经济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中国传统的能源运输体系包括铁路、公路和海运,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运输要求。构建包含输电网络在内的现代能源综合运输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中国地域辽阔,能源资源与需求逆向分布,能源综合运输体系除了承担基本能源输送功能之外,还可肩负能源和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本文分析能源运输系统现状后发现,目前以铁路为主、以运煤为主的能源运输系统并非最优。通过构建模糊多目标多指数运输模型,综合考虑能源外部成本以及时间成本、损耗和投资等各个因素,本文得出最优的能源运输体系。实现这一最优体系,需要改变现有电力就地平衡的布局原则,提高区域间输电比例和输电效率。
林伯强姚昕
关键词:社会成本电力输送
“双碳”背景下我国碳账户建设的模式、经验与发展方向被引量:15
2022年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双碳”的战略目标。碳账户作为界定个人、企业等各方社会主体碳足迹、碳排放权边界以及减碳贡献的记录账户,为落实每个参与主体的减碳责任提供了动态监测工具,也为碳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了相配套的微观基础。然而,现阶段我国碳账户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仅个别试点地区启动了企业和个人碳账户建设,且各地核算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激励机制与场景应用的构建也处于初级阶段。对比国外碳账户应用的主要模式及改进方向,我国碳账户尚未融入以碳定价为核心的减排政策框架,还未充分运用现有数据库与计费系统,且场景应用多跨协同与区域公平性问题上发展也相对缓慢。在科学有序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背景下,我国应充分整合现有数据库与计费系统,推进碳账户系统融入全国碳市场,积极推行金融机构参与碳账户建设的资金激励方式,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构建碳账户;还需从保障碳账户信息安全、设计公平合理的赏罚机制以及防止其他污染物溢出等方面加快制度与法律法规建设。
孙传旺魏晓楠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