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机构详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研究所

作品数:12 被引量:134H指数:8
相关作者:许晓霞更多>>
相关机构: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地球科学系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天然气
  • 3篇间断面
  • 2篇地层
  • 2篇地幔
  • 2篇同位素
  • 2篇
  • 1篇底侵
  • 1篇底侵作用
  • 1篇地层学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历史
  • 1篇地幔柱
  • 1篇第三纪
  • 1篇动力演化
  • 1篇旋回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地幔
  • 1篇燕山造山带
  • 1篇义县组

机构

  • 1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作者

  • 8篇周瑶琪
  • 5篇吴智平
  • 3篇史卜庆
  • 3篇朱岳年
  • 3篇章大港
  • 1篇李守军
  • 1篇李献华
  • 1篇宋晓东
  • 1篇李伍平
  • 1篇许多
  • 1篇路凤香
  • 1篇许晓霞

传媒

  • 5篇地学前缘
  • 2篇石油大学学报...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矿物岩石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天然气勘探与...

年份

  • 1篇2001
  • 2篇1999
  • 8篇1998
  • 1篇199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幔动力系统与演化最新进展评述被引量:13
1998年
评述了90年代以来地幔动力学研究的一些最新的观测和理论模拟的进展,探讨该领域的几个主要热点问题,包括地幔内部转换带和核幔边界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演化,俯冲板片热结构及其与地幔的相互作用,热点物理化学性质与地幔柱动力学模拟,地幔对流系统及其对表层地质过程的影响等。这些结果是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背景下取得的。地震层析的结果超越了80年代取得的大尺度地幔结构,得到了越来越精细的结构,如俯冲板片的结构,660km间断面的起伏,CMB的超低速层和各向异性等。俯冲板片在某些区域平躺在上地幔底部,造成660km间断面的凹陷。已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俯冲板片至少在某些区域达到了地幔底部,说明下地幔是驱动地表板块运动的地幔对流不可分隔的一部分。全地幔对流模式对地幔中存在不同的地幔地球化学源区的看法提出重大挑战,计算机模拟三维球坐标地幔对流已经成为现实,新的研究正试图把地表板块加入到对流的模拟之中,并再造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演化史。最后,对这些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认为地球动力系统演化研究所面临的难题是地球内部动力状态演变的历史记录问题。而这样的记录,尤其是早期记录,只能从地球表面的造山带和盆地记录中去寻找。认为建立地质记录与?
周瑶琪宋晓东
关键词:动力演化地幔柱
全文增补中
济阳坳陷新老第三纪地层间断面研究被引量:24
1998年
济阳坳陷新老第三纪地层间断面是一个下剥上超面。界面之下为断陷沉积,受构造抬升作用的影响地层受到强烈剥蚀,从凸起到凹陷地层时代由太古代逐渐变化为中、新生代;地层接触关系由非整合接触逐渐变为平行不整合;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反映出地层剥蚀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凸起上约6000~8000m,凹陷内不到100m。界面之上为坳陷沉积,馆陶组下段为填平补齐沉积,上段为披覆沉积,盖在所有凸起和凹陷之上。这些特征体现了济阳坳陷由断陷阶段断块掀斜运动到整体抬升、剥蚀夷平再到坳陷阶段整体沉降运动的演化过程。
吴智平史卜庆周瑶琪李建明
关键词:油气运移成藏
地层间断面的时间结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1998年
地层中的间断面代表了一段缺失(或无记录)的地质历史,不同类型的间断面通过不同类型的地层不整合面表现出来。其代表的时间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剥蚀掉的沉积物沉积所需的时间,剥蚀掉这些沉积物所需的时间及无沉积间断的时间。不同间断面具有不同的时间结构单元组合。文中介绍了有关剥蚀量的估算、剥蚀开始的时间及无沉积间断时间的定量研究方法,并对目前间断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吴智平李守军周瑶琪
关键词:地质历史间断面
地幔脱气作用和大气圈惰性气体形成与演化被引量:5
1998年
惰性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是研究地幔脱气作用和地球大气形成与演化的有效工具。根据惰性气体提供的信息,地球大气圈中惰性气体主要由地幔脱气形成。地球有三个截然不同的惰性气体储集库:MORB(洋中脊玄武岩)型地幔(大量脱了气的地幔),Loihi(夏威夷洛尹黑海山)型地幔(少量脱了气的地幔),和大气圈+海洋+大陆地壳。为了探索这三个气体储集库之间的联系,国外学者已建立了三种地幔脱气模式:①整体脱气(BD)模式,②溶解度控制脱气(SCD)模式,和③稳定态脱气(SSD)模式。其中SCD模式能较好地解释各储集库中惰性气体同位素体系特征。SCD模式认为地幔中各种气体的脱出程度和脱出历史不完全相同,主要受气体在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度所控制,因而认为地球大气中的各种气体的演化史也不完全相同。从地球形成时算起,大气中惰性气体主要形成和演化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30Xe为(21±7)Ma,36Ar为(56±19)Ma,3He为(310±120)Ma,40Ar为1500Ma,4He为800Ma。
朱岳年许多张友学
关键词:惰性气体同位素比值大气演化
对地质节律与地球动力系统的思考被引量:5
1997年
文章对地质历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节律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就其可能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地球的内部动力作用是地质节律形成的主要的动力学背景。地球内部动力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原始增生热、短寿命放射性核素和长寿命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的辐射能等;能量主要以热传导、热对流的方式由地球内部通过岩石圈向外耗散,并导致岩石圈的板块运动;内部能量的释放是呈指数衰减的,在此背景上叠加着非线性的、脉冲式的变化。在分析地球动力系统的主要特征基础上,笔者将地球视为一个自组织临界状态的自然系统,提出一个简单地球热动力系统模型,对地质节律现象进行模拟,并对未来地球动力系统模型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周瑶琪吴智平章大港赵华刚
关键词:热传递
天然气中分子氮成因及判识被引量:21
1999年
天然气中分子氮(N2)的成因复杂多样,其同位素组成和其它地球化学特征各不相同。(1)大气源的N2:CN2/CAr≤84,且δ15NN2≈0‰(ATM);(2)地壳超深部和上地幔来源的原生N2:δ15NN2≈-2‰~+1‰,伴生Ar的40Ar/36Ar>2000和He的3He/4He>10-6,且N2和He含量具有正相关性;(3)微生物反硝化作用生成的N2:δ15NN2<-10‰和地下水中NO-3及NO-2浓度异常高;(4)沉积有机质在未成熟阶段经微生物氨化作用形成的N2:δ15NN2<-10‰;伴生CH4的δ13CCH4<-55‰(PDB);(5)沉积有机质在成熟(包括高成熟)阶段经热氨化作用形成的N2:δ15NN2≈-10‰~-1‰,且伴生CH4的δ13CCH4≈-55‰~-30‰;(6)沉积有机质在过成熟阶段裂解产生的N2:δ15NN2≈+5‰~+20‰;(7)沉积岩中无机氮在高温变质作用下释放出的N2:δ15NN2≈+1‰~-3.5‰,CN2/CAr84.对这些潜在源的特征进行了综合论述。
朱岳年
关键词:天然气同位素
辽西地区中生代义县旋回火山活动特征分析被引量:15
1998年
辽西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火山岩,其中以义县旋回火山岩最为发育。本文在对辽西地区义县旋回火山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义县旋回火山岩具有同源性质,由壳幔混溶物质作用于统一的火山活动过程中产生。火山活动总体逐渐减弱,前期以部分熔融作用为主,后期发生了结晶分异作用。所建立的详细的微量元素变化剖面很好地反映了本旋回火山活动具有脉动性的特点。火山活动形成于与俯冲作用有关的远离大陆活动边缘的板内环境,处在由区域的挤压应力场向拉伸应力场转变期之后,这种转变可能与岩石圈的拆沉作用有关。
史卜庆吴智平周瑶琪章大港许秀才
关键词:火山活动微量元素变化火山岩
一维地球动力系统温度模拟被引量:2
1998年
概述了模拟地球内部温度结构对研究地球动力系统的重要意义,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一维热演化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出地表幕式能量释放及其随时间的演化和地球内部温度梯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据此探讨了地球内部能量传输机理与地质演化节律的关系,地球内部温度梯度变化和圈层分异的情况。
许晓霞周瑶琪
关键词:温度结构
中子活化技术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0
1998年
中子活化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核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好、精密度和准确度高、多元素分析、免除试剂的空白、基体效应小、不损坏样品等优点,在地学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将它应用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中。通过对地层中宇宙化学特征元素(如Co,Ir等)及REE元素丰度值的测定,建立了一套计算海相地层的沉积速率、相对海平面变化、间断面的精细时间结构的定量计算方法,并成功地运用于贵州紫云海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恢复了该地区晚二叠世具线性时标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定量曲线。
周瑶琪吴智平史卜庆
关键词:中子活化分析间断面层序地层学
天然气的催化成因
1998年
Frank Mango认为课本中关于地壳中天然气的成因解释是完全错误的。地质课本中是这样解释描述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天然气田一般在热点或其附近,高温使石油中的长烃链断裂,从而形成天然气中的短烃: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但最近几年。
Robert F. Service陈真建平
关键词:天然气催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