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外语系
- 作品数:79 被引量:259H指数:10
- 相关作者:张静刘壮林艳青肖福平卢秋菊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中动结构的构式意义及其生成机制探析被引量:2
- 2008年
- 英、汉语中的某些动词常用于"NVA"结构中,构成所谓的中动结构,其中名词N为动词V的受事,动词V和形容词/副词A一起构成修饰语,说明N的特征。当代构式语法认为,结构的意义并不只是其所包含的词汇意义的简单相加,结构具有自己的构式意义,从而决定句子的整体意义,并限制进入该构式的动词。本文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动结构的构式意义及其生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动词的特点。
- 刘露营
- 解读《伊安》、《理想国》
- 2008年
-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那个灿烂的年代中,柏拉图同样是一个轴心人物。柏拉图的文论涉及广泛,主要有政治、伦理教育、哲学三个方面,而美学问题则是穿插其中零星的附带在大部分对话中,专论只有《大希庇阿斯》一篇,此外涉及美学问题较多的有《伊安》、《会饮》、《斐德若》、《理想国》等。本文的探讨主要以《伊安篇》和《理想国》为底本。
- 王幼明贺川
-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
- 词类范畴典型概念与动词名词化现象被引量:10
- 2008年
- 动词名词化现象位于名词和动词之间,要确定三者间的关系,首先得确定典型名词和动词,再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来讨论名词化的特点,文章比较了英、汉语名词化现象在典型性方面的差异。
- 刘露营刘国辉
- 关键词:范畴化词类名词化现象
- 苔丝性格的另一面
- 2006年
- 苔丝的反叛性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深入分析,本文着重分析了她传统的一面,并进而指出男性作者哈代在苔丝形象塑造上未能超脱男性视角和男权思想的限制。
- 曾薇杜荣芳
- 关键词:苔丝
- 性别角色与两性关系——《荆棘鸟》中的玛丽·卡森解读
- 2007年
- 《荆棘鸟》中的玛丽.卡森是传统父权制文本中常见的"妖妇"角色。她追求自主自立和两性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她争取和保持其权力时采取了让人难以接受的方式和手段,从而导致了其性别角色的失落。通过该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表明两性关系应是平等的、互相补充的,女性追求的应当是男女的真正平等,是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的价值的全部实现,而不是要以女性至上代替男性至上。
- 杜荣芳
- 关键词:妖妇性别角色两性关系两性平等
- 论口译中的文化障碍问题被引量:19
- 2005年
- 从英汉民族价值标准与思维模式、审美取向与心理联想、历史文化与文化意象、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以及地域环境与生活方式等5个方面探讨了英汉口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问题,并提出口译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克服这些文化障碍,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实现。
- 邱进
- 关键词:英汉口译文化障碍跨文化意识
- 德莱塞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被引量:4
- 2006年
- 文章通过分析德莱塞最早的两部作品《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中的几位主要女性形象,从而指出德莱塞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和他对男性人物的刻画是一致的,即运用现实主义的笔调、力求真实,从而超脱了“天使”与“妖妇”的传统套式。但是,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仍是经过了男性目光的照射,没能超越作者的男性价值观和审美观。
- 杜荣芳胡庆洪
- 关键词:德莱塞《嘉莉妹妹》《珍妮姑娘》女性形象
- 理性存在意义与原因性问题的相容
- 2007年
- "理性"在康德那里既是纯粹的先验存在,又是"此在"过程所必然体现的"原理能力"和"调节性"作用;"理性"存在的意义在于自由与自然的区分,在于人的本质存在的凸现。康德虽然将自由的原因性与自然的原因性分别置于本体界和现象界,但这样的分别不是两者的相互独立,而是要强调只有作为理性存在的人才能够明确两个世界的划分。人既是自由的,又是由自然因果决定的,因此,自由与因果决定的结合相容于作为理性存在的人,才能获得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支撑。
- 肖福平何武
- 关键词:调节性相容性
- 轭式搭配的认知理据被引量:7
- 2007年
- 从认知角度论述了英语轭式搭配的特点、作用及作用原理,指出它其实暗含隐喻,反映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在语言上表现出简洁和新颖的特点,主张尽量在翻译中保留轭式搭配的形式特征,并建议用汉语的“拈连”来进行直译。
- 陈友勋
- 关键词:轭式搭配暗喻
- 英汉互译的双向语量“增生”及其量化理据略考
- 2008年
- “形合”语言英语与“意合”语言汉语之间的互译,表面上看不可能对等“增生”,因为前者多注重形态逻辑结构,后者多注重信息内容,这样翻译时语言中的“增生”现象一般多发生在前者,而不是后者。但实际情况是,英译汉时同样出现了“增生”,究其原因在于以读者为中心的异化翻译,在词汇、语篇和语料库的量化考察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 刘露营刘国辉
- 关键词:英汉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