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岩石力学与分形研究所

作品数:91 被引量:2,855H指数:27
相关作者:赵旭清高伟张亚衡卢菁芳佘云龙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矿业工程理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建筑科学
  • 22篇矿业工程
  • 22篇理学
  • 7篇交通运输工程
  • 5篇天文地球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14篇岩石力学
  • 10篇数值模拟
  • 10篇值模拟
  • 9篇分形
  • 8篇岩体
  • 8篇混凝土
  • 7篇纤维混凝土
  • 6篇岩石
  • 6篇维数
  • 6篇细观
  • 6篇分形维数
  • 6篇钢纤维
  • 6篇钢纤维混凝土
  • 5篇应力
  • 5篇砂岩
  • 5篇综放
  • 5篇开挖
  • 4篇顶煤
  • 4篇断裂韧性
  • 4篇韧性

机构

  • 9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7篇四川大学
  • 4篇核工业北京地...
  • 3篇广东工业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镇江师范专科...
  • 3篇鹤壁矿务局
  • 2篇河海大学
  • 2篇河北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天津商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力...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石家庄铁道学...
  • 1篇天津大学

作者

  • 51篇谢和平
  • 41篇周宏伟
  • 21篇左建平
  • 8篇陈忠辉
  • 6篇易成
  • 5篇王怀文
  • 5篇彭瑞东
  • 5篇满轲
  • 4篇吉小明
  • 3篇鞠杨
  • 3篇刘建锋
  • 3篇夏昌敬
  • 3篇柴能斌
  • 3篇武志德
  • 3篇王志国
  • 2篇丁靖洋
  • 2篇王驹
  • 2篇易海洋
  • 2篇李筱艳
  • 2篇李辉

传媒

  • 17篇岩石力学与工...
  • 5篇中国矿业大学...
  • 4篇工程力学
  • 3篇实验力学
  • 3篇力学进展
  • 3篇煤炭学报
  • 3篇岩土力学
  • 2篇工程地质学报
  • 2篇力学与实践
  • 2篇工业建筑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2篇中国矿业
  • 2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土木工程学报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江苏理工大学...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8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13篇2005
  • 8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9篇2001
  • 8篇2000
  • 2篇1999
  • 5篇1998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砂岩三点弯曲的断裂特性被引量:18
2010年
通过三点弯曲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影响下小尺度砂岩试件的断裂特性,证实温度的影响是明显的.125℃是个临界温度点,此时不仅砂岩的平均断裂韧性达到最大值,而且这时砂岩的裂纹扩展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低温(低于125℃)热处理后砂岩的断裂以沿颗粒断裂机制为主;而高温(大于125℃)热处理后的砂岩的断裂以破断颗粒和沿颗粒的混合断裂机制为主.在100℃-150℃的温度范围内,砂岩的力学特性变得不稳定,这可能是由于粘土物质内部部分吸附水及层间水的蒸发使得粘土物质孔隙结构发生了变化及力学行为变得不稳定所造成的.从125℃到600℃,砂岩的断裂韧性整体有下降趋势,有约50%的降幅,这不仅与温度影响了粘土物质与矿物的胶结情况有关,也与高温处理后砂岩表面出现的热开裂有关,还与因矿物颗粒及粘土物质的热学性质差异导致冷却后存在的残余应力相关.
左建平谢和平刘瑜杰胡本卢菁芳
关键词:砂岩温度临界温度断裂韧性
综放开采顶煤体的连续损伤破坏分析被引量:20
2001年
顶煤变形破坏规律是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基础理论的核心 .从顶煤体单元受力角度 ,在考虑围压衰减变化的情况下 ,对综放开采顶煤体的损伤破坏进行了理论分析 ,首次推导出综放开采过程中顶煤体受力单元的连续损伤破坏力学模型 .分析结果用鹤壁煤岩的实验资料进行了对比验证 ,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是可靠的 .
谢和平赵旭清
关键词:综放开采顶煤变形破坏规律
光测方法在岩层移动相似模拟实验中的应用被引量:30
2006年
以淮南潘一矿11-2槽煤层2171(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进行了深部开采情况下上覆岩层的移动和地表沉陷相似材料模型实验.将非接触式的光学测量技术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引入到该实验中来,对该方法应用于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的精度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得到了不同推进度下的上覆岩层移动的全场等高线云图,分析了上覆岩层的移动规律.结果表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不仅克服了传统机械点测量方法的某些缺点,同时具有较高的精度,可用于相似材料的模型实验.
王怀文周宏伟左建平王志国谢和平
关键词: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岩层移动
H^P+中的一般重插值及插值系(Qn,K(z))
1998年
本文首先研究了HP+(0<p<+∞)的一般重插值问题;说明RP+{k,n}(1<p<+∞)不是Hp±{λj}的子集;引进了Hp±{λj}((n+1)-1<p<n-1)中的不完备插值系{Qn,k(z)};最后给出函数系{Qn,k(z)}构成Hp±{λj}的子空间RP+{Qn,k(z)}中基及Tp[RP+{Qn,k]=lp充分条件。
冯志刚周其生
关键词:插值H^P空间
含油泥岩各向异性蠕变研究被引量:21
2007年
以软岩非线性蠕变理论为基础,对含油泥岩的弹性模量、泊松比、蠕变变形速率进行了测试和研究,通过分级加载三轴蠕变试验发现:含油泥岩的侧向蠕变具有明显地各向异性,横向蠕变有明显的加速,并且比轴向加速蠕变阶段出现提前,在加速蠕变阶段,轴向蠕变的则不明显.随着应力水平以及层理面与样品端面夹角的增加,瞬时弹性模量也增大,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瞬时泊松比的变化显著,最大瞬时泊松比为常规三轴实验所测泊松比的2.5倍;横向形变的瞬时弹性模量随应变的增大而减少,两者呈非线性关系;同时,泊松比与蠕变呈非线性关系.根据含油泥岩蠕变力学参数,推导出横向各向异性非线性蠕变方程,为海下开采条件下的巷道支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付志亮高延法宁伟许进鹏
关键词:岩石蠕变各向异性
二维数字图像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被引量:205
2004年
许多情况下分形维数的计算是通过对二维数字图像的分析得到的.针对二维数字图像的特点,探讨了采用盒维数计算其分形维数的方法.数字图像盒维数的计算是基于对像素矩阵的分析进行的,具有数字化的特点,其计算结果的精度与图像大小有较大关系.数字图像盒维数描述了由离散像素点构成的数字图像中关心区域的分布特点,但其物理意义还应结合数字图像所赋存的物理意义加以分析.
彭瑞东谢和平鞠杨
关键词:数字图像分形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岩石动态断裂韧性测试的失稳判据研究
本文根据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韧性的定义,研究并分析了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因素;表明试件的几何尺寸和材料强度对应力强度因子起着决定性因素.辩明了起裂韧性,断裂韧性和止裂韧性的区别与联系;针对断裂K准则,提出了动态断裂韧性测试中...
满轲刘晓丽王春萍谢敬礼李鹤飞苏锐王驹
关键词:玄武岩动态断裂韧性应力强度因子失稳判据
层状盐岩界面开裂的细观实验研究
借助可以进行原位加载下实时观测的SEM实验系统,对载荷作用下层状盐岩开裂破坏时的裂纹扩展规律进行了研究。层状盐岩中裂纹扩展路径一般不是沿着岩盐与泥岩夹杂的界面,而是在岩盐或泥岩夹杂中扩展。当裂纹在泥岩夹杂中扩展时,形成不...
武志德周宏伟丁靖洋刘金锋
关键词:盐岩夹层
文献传递
扫描电镜下断口表面的三维重建及分形维数的测量被引量:11
2008年
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利用扫描电镜立体对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方法实现了物体表面的三维重建,讨论了影响其精度的原因,并且利用分形理论对表面的三维形貌进行了定量分析,由立方体覆盖法得到了三维形貌的分形维数。作为应用的实例,将该方法应用到岩石断口的三维重建中,得到了重建后的高度云图和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利用扫描电镜立体对技术对断口表面进行三维重构并进行分形维数的计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断口定量分析方法。这为研究材料断裂的微观机理、断裂过程和断裂性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途径。
王怀文周宏伟谢和平左建平李艳杰
关键词:扫描电镜三维重建分形维数
节理表面形貌:回顾与展望
节理的强度和刚度大大低于完整岩石,岩体的稳定性取决于节理的方位和力学性质.本文总结了岩体节理表面形貌描述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统计学描述与分形几何描述,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周宏伟
关键词:岩石结构岩体节理岩体稳定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