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73 被引量:393H指数:11
相关作者:王如勇王振宇卢春华严小波王伟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育部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8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8篇理学
  • 19篇轻工技术与工...
  • 18篇化学工程
  • 17篇一般工业技术
  • 1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2篇医药卫生
  • 12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5篇机械工程
  • 5篇电气工程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电子电信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1篇毛细管
  • 29篇电极
  • 24篇电化学
  • 22篇毛细管电泳
  • 22篇化学发光
  • 20篇纳米
  • 18篇色谱
  • 13篇感器
  • 13篇传感
  • 13篇传感器
  • 12篇电致化学发光
  • 12篇离子
  • 10篇质谱
  • 10篇相色谱
  • 10篇催化
  • 9篇分子
  • 8篇电催化
  • 8篇电色谱
  • 7篇修饰
  • 7篇化学发光法

机构

  • 173篇福州大学
  • 10篇福建农林大学
  • 7篇福建省疾病预...
  • 6篇福建出入境检...
  • 5篇福建医科大学
  • 5篇福建师范大学
  • 5篇陕西科技大学
  • 4篇福建卫生职业...
  • 3篇福建省农业科...
  • 3篇福建船政交通...
  • 3篇厦门大学
  • 3篇福建中医药大...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卫生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河北科技大学

作者

  • 64篇陈国南
  • 21篇许雪琴
  • 19篇张兰
  • 17篇孙建军
  • 14篇林振宇
  • 11篇邱彬
  • 9篇付凤富
  • 9篇杨黄浩
  • 8篇吴晓苹
  • 7篇傅武胜
  • 6篇王建
  • 6篇吴少明
  • 6篇池毓务
  • 6篇赵荣荣
  • 6篇杨方
  • 6篇王伟
  • 5篇樊国栋
  • 5篇李江
  • 5篇李梅金
  • 5篇戴宏

传媒

  • 37篇分析化学
  • 13篇福州大学学报...
  • 12篇第十七届全国...
  • 12篇第十一届全国...
  • 6篇分析测试技术...
  • 5篇中国化学会第...
  • 3篇光谱实验室
  • 3篇第十届中国化...
  • 3篇第十三届全国...
  • 3篇第19届全国...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分析科学学报
  • 2篇分析试验室
  • 2篇色谱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化学分析计量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食品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3篇2013
  • 10篇2012
  • 41篇2011
  • 3篇2010
  • 63篇2009
  • 14篇2008
  • 12篇2007
  • 9篇2006
1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研究抗蚜威的水解
抗蚜威又名辟蚜雾,是一种兼具触杀,熏蒸和叶面渗透作用的选择性杀蚜剂。由于对有机磷农药有抗性的蚜虫有效,是我国重点发展和推广的农药之一。目前,对于农药水解后的残留和水解过程中的产物进行检测。
陈天文卢巧梅张兰陈国南
关键词: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抗蚜威
文献传递
一种新型SERS活性基底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1
2009年
表面增强拉曼技术(SERS)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分析检测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对于某些分子其检测灵敏度甚至比常规拉曼光谱高出10^6倍,能检测出吸附在基底表面的单分子层的分子。
曾勇明孙建军陈启振艾莉林志彬任斌田中群
关键词:SERS活性基底单分子层
土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是一种具有强大分子识别功能的材料,具有高效的选择特异性。将分子印迹材料应用于固相萃取柱,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联用,开发一种快速检测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前处理方法。以土霉素(OTC)为模板分子,甲...
周平李玉军佘丽双林振宇郭隆华邱彬陈国南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柱LC-MS
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测定枳实中辛弗林含量
<正>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的干燥幼果,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的功效,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辛弗林和一些黄酮类物质。辛弗...
施桂英李江许雪琴
文献传递
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的污染调查被引量:37
2013年
食用油脂中的脂肪酸氯丙醇酯(简称氯丙酯)是近年来国际关注的新的食品污染物,本研究调查了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酯的污染情况。在全国多个大型连锁超市采集大豆油、茶籽油、花生油等11种共143份食用植物油。样品经碱水解后,以硅藻土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法净化,样液经衍生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以稳定性同位素内标法对3-氯-1,2-丙二醇酯(3-MCPD酯)和2-氯-1,3-丙二醇酯(2-MCPD酯)进行定量。调查发现,11类食用植物油中3-MCPD酯和2-MCPD酯的检出率分别为74.8%和49.7%,含量分别在0.064(最低检出限,LOD)~5.96 mg/kg和0.072(LOD)~3.43 mg/kg(分别以游离形式的3-MCPD和2-MCPD计)之间;茶籽油和芝麻油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其3-MCPD酯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63、0.60 mg/kg。样品中2-MCPD酯与3-MCPD酯的含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899。
里南方勤美严小波郑奎城林光美傅武胜
关键词:食用植物油质谱法污染调查
肌肽类生物活性肽的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技术被引量:3
2007年
建立了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在线富集3种肌肽类活性肽(肌肽、鹅肌肽和高肌肽)的两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一种是大体积进样反向压力排除基体富集(LVSRP)技术,即通过流体动力学进样,在不改变电源极性的条件下,利用反向压力排除样品基体,电堆积富集后进行CZE分离;另一种是大体积进样电渗流排除基体富集(LVSEP)技术,即通过流体动力学进样,于运行缓冲液中加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AB)动态修饰毛细管表面,通过电渗流排除样品基体,改变电源极性后进行CZE分离。与常规CZE相比,LVSRP技术和LVSEP技术使检测灵敏度提高了40-60倍。对影响两种富集过程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在最优富集条件下考察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80—5.0umol/L。对3种生物活性肽的检测限(S/N=3)分别为LVSRP41—58nmol/L,LVSEP35—43nmol/L。
黄颖段建平张建华陈国南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
柱前衍生化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胆汁酸类化合物
胆汁酸类化合物(Bile Acids)是脂类消化、吸收必不可少的物质,在机体脂代谢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胆汁酸代谢异常可以引起胆结石、高血脂、结肠癌等多种疾病,因而体液中胆汁酸含量变化成为胆结石、高血脂等疾病的主要指标之一...
吴庆政吴翊民张基木陈源胡晓燕吴晓苹
关键词: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柱前衍生化
稀土元素在茶园土壤和乌龙茶中的分布特性被引量:26
2011年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福建省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武夷山市、南靖县供试茶园茶树和土壤中的15种稀土元素含量,探讨稀土元素在茶树和土壤中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土壤中的15种稀土全量为99.24-312.87 mg.kg-1,中值196.68 mg.kg-1;土壤中的15种稀土有效态含量为9.13-159.94 mg.kg-1,中值37.34 mg.kg-1.同一茶园土壤表层(0-25 cm)、中层(25-50 cm)、下层(50-75 cm)中的15种稀土全量无显著差异,15种稀土有效态含量部分茶园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茶区茶园土壤中的稀土含量也有差别.茶叶中的15种稀土总量为0.42-11.16 mg.kg-1,中值2.39mg.kg-1.茶树各部位中的15种稀土总量大小为:根>茎>老叶>成熟叶>叶柄>芽头,稀土在茶树体内自顶端向根部有明显的累积,并且土壤中的有效态稀土与茶叶中的稀土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陈磊林锻炼高志鹏孙威江付凤富
关键词:乌龙茶土壤稀土
血红蛋白在壳聚糖/石墨烯修饰膜上的直接电化学研究
2009年
金属蛋白质的直接电化学是研究工作者一直非常感兴趣的领域,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裸电极上实现直接电化学是很困难的。为了促进蛋白质和电极的电子传递,稳定而且具有优良电子传导速率和良好生物兼容性的无机材料成为此领域研究的热点。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K·海姆(Andre K.Geim)等人制备出的石墨烯引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热潮,它不仅是己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还非常稳定坚硬;作为单质,它在室温下传递电子的速度比已知导体都快。石墨烯的这些特点引起了我们将其应用在蛋白质直接电化学方面的兴趔。
许惠凤戴宏陈艳玲林燕语陈国南
关键词:直接电化学化学研究血红蛋白壳聚糖修饰电子传递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泛昔洛韦被引量:4
2010年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CE-ECL)法检测泛昔洛韦的新方法。考察了检测电位、运行高压、进样电压与时间、检测池中磷酸盐的pH值、运行缓冲溶液的pH值及浓度等测试条件对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在最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泛昔洛韦在5.0×10-6~2.5×10-4mol/L浓度范围内与电化学发光强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3,检出限为3.5×10-6mol/L。该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应用于泛昔洛韦原料药及制剂的质量控制。初步探讨了CE-ELC检测泛昔洛韦的机理。
叶桦珍陈国南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泛昔洛韦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