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549 被引量:8,214H指数:34
相关作者:周兰欣李庚生白涛赵世飞范忠瑶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河北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41篇期刊文章
  • 20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7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25篇电气工程
  • 137篇理学
  • 93篇化学工程
  • 89篇机械工程
  • 85篇一般工业技术
  • 58篇金属学及工艺
  • 52篇自动化与计算...
  • 5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7篇航空宇航科学...
  • 12篇建筑科学
  • 11篇电子电信
  • 10篇交通运输工程
  • 10篇核科学技术
  • 9篇水利工程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6篇冶金工程
  • 5篇经济管理
  • 4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43篇值模拟
  • 242篇数值模拟
  • 174篇锅炉
  • 109篇燃烧
  • 104篇空冷
  • 89篇电站
  • 83篇汽轮
  • 80篇凝汽器
  • 72篇热力
  • 71篇直接空冷
  • 70篇发电
  • 70篇风力机
  • 65篇气动
  • 63篇传热
  • 61篇电厂
  • 61篇汽轮机
  • 60篇蒸汽
  • 56篇火电
  • 55篇流化
  • 54篇电站锅炉

机构

  • 1,541篇华北电力大学
  • 37篇中国科学院
  • 26篇西安现代控制...
  • 15篇清华大学
  • 14篇东方汽轮机有...
  • 12篇河北理工大学
  • 10篇东北电力大学
  • 9篇苏州热工研究...
  • 7篇北京科技大学
  • 7篇国家电网公司
  • 7篇河北工程大学
  • 7篇湘潭大学
  • 7篇华北电力科学...
  • 6篇河北软件职业...
  • 6篇浙江大学
  • 6篇中原工学院
  • 6篇河北联合大学
  • 6篇华北水利水电...
  • 5篇长春工程学院
  • 5篇沈阳工程学院

作者

  • 128篇孙保民
  • 120篇韩中合
  • 110篇杨勇平
  • 97篇康顺
  • 97篇杜小泽
  • 92篇叶学民
  • 88篇李春曦
  • 76篇徐鸿
  • 64篇安连锁
  • 62篇杨立军
  • 62篇阎维平
  • 61篇周兰欣
  • 58篇付忠广
  • 53篇王松岭
  • 48篇郭永红
  • 47篇沈国清
  • 40篇肖海平
  • 39篇田松峰
  • 34篇陈鸿伟
  • 34篇刘宗德

传媒

  • 151篇中国电机工程...
  • 147篇动力工程学报
  • 94篇工程热物理学...
  • 76篇汽轮机技术
  • 76篇热力发电
  • 72篇华北电力大学...
  • 49篇动力工程
  • 46篇热能动力工程
  • 46篇太阳能学报
  • 34篇现代电力
  • 29篇化工学报
  • 28篇电力科学与工...
  • 23篇中国电力
  • 20篇电站系统工程
  • 18篇华东电力
  • 18篇人工晶体学报
  • 16篇可再生能源
  • 15篇物理学报
  • 15篇化工进展
  • 15篇锅炉技术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6篇2021
  • 41篇2020
  • 60篇2019
  • 87篇2018
  • 77篇2017
  • 80篇2016
  • 93篇2015
  • 90篇2014
  • 110篇2013
  • 120篇2012
  • 171篇2011
  • 137篇2010
  • 145篇2009
  • 128篇2008
  • 110篇2007
  • 55篇2006
  • 17篇2005
1,5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全局反应EDC原理的循环流化床燃烧模拟
2017年
采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用基于全局反应的涡耗散概念方法描述循环流化床内挥发份均相燃烧反应,用Fluent软件结合UDF(用户自定义函数)热态模拟得到炉内流动和燃烧状况,模拟得到的沿炉高气温分布和出口烟气组分与实验值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且采用EDC-G方法优于采用ED-FR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炉内颗粒速度和浓度分布,得出炉内主要气体分布。得到沿炉高反应速率分布曲线,C和O_2反应速率高于C和CO反应速率,密相区CO与O_2反应速率高于CH_4与O_2,稀相区CH_4与O_2反应速率高于CO和O_2反应速率。
帅志昂孙保民赵晓山康志忠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燃烧模拟
循环流化床锅炉低温烟气余热回收工艺参数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内石灰石脱硫技术的应用为低温烟气余热的深度回收创造了条件。以东方电厂490 t/h CFB锅炉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采用两级烟气冷却器深度回收低温烟气余热的工艺,分析了锅炉低温烟气特性,研究了烟气含湿量、酸露点和排烟温度等参数的关联特性。计算表明,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工艺排烟温度为40℃。研究结果可为CFB锅炉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工艺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贾东坡赵斌钟晓晖刘忠张路涛王曙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低温烟气余热回收工艺参数
环境风对直接空冷凝汽器换热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3年
环境风对直接空冷凝汽器的换热性能和安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分析了环境风对直接空冷凝汽器换热性能的影响机理,给出了热风回流和风机性能下降产生的原因、发生位置和其随风速的变化趋势,并从模型的建立、控制方程的选取和边界条件的设置三方面对数值方法进行了分析。所得结果表明,风机性能下降是造成直接空冷凝汽器换热性能降低的主导原因;建模时用多孔介质模型和Fan模型模拟的准确性较好。
张学镭高沛
关键词:直接空冷凝汽器数值模拟换热性能
冷却孔附近三维流动的结构被引量:10
2006年
本文简略综述了横流中射流研究的局部结构,并且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在给定横向流速和不同吹风比(0.5、1.0和1.5)条件下,圆形垂直射流孔附近区域三维定常流动的流场,以揭示局部流场的复杂涡系结构和形成机理。
康顺
关键词:气膜冷却旋涡CFD
采用不等径结构自激振荡流热管实现强化传热被引量:24
2008年
针对不等径结构回路型自激振荡流热管,利用电加热板作为热源,通过改变加热板的输入功率以及加热板的位置,对其壁温和热传输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等径结构回路型自激振荡流热管在相同的工质及充液率,相同的热管长度及倾角,以及相同的电加热热板位置等条件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等径结构自激振荡流热管在中、低负荷情况下,可以起到明显的强化传热作用;而当不等径位置在热管的最下面、热源位置在变径区域的下部时强化传热效果最佳.
商福民刘登瀛冼海珍杨勇平杜小泽陈国华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自激振荡流热管强化传热
自然风对空冷凝汽器换热效率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51
2008年
以我国某300 MW直接空冷电厂为例,对空冷平台外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风速对直接空冷凝汽器换热效率的影响,阐述了空冷平台边缘空气倒灌和热风回流现象产生的原因,探索提高空冷凝汽器换热效率的措施,以使直接空冷电厂能稳定经济地运行.
周兰欣白中华李卫华张学镭李慧君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直接空冷凝汽器数值模拟
基于实际气体的增压富氧燃煤烟气焓值的计算被引量:3
2010年
将增压富氧条件下煤燃烧产生的烟气视为实际气体的理想混合物,在维里方程的基础上,采用余焓数法推导出烟气焓值的计算方程,并对6 MPa、2 MPa和0.5 MPa压力下的烟气焓值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维里方程的余焓数法能很好地反映实际气体的特性,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可以用于实际工程计算.
董静兰阎维平李皓宇裘啸
关键词:增压富氧燃烧维里方程
基于GA-BP对锥形布风板双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的预测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合理地控制锥形布风板双流化床的颗粒循环流率,在自行搭建的冷态实验台上,研究了一些参数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颗粒循环流率分别随着气化室风速、提升管风速、床料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锥形布风板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建立了GA-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和均方差来评价模型优劣,通过比较,找到了模型的最优参数设置,其预测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0.108 7,均方差为0.002 0。
陈鸿伟吴晶何骏鹏李岩
关键词:颗粒循环流率
烟气循环方式对SO_3生成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了富氧燃烧中不同循环方式对SO3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富氧燃烧方式下SO3体积分数急剧增大,其中湿烟气循环方式下的SO3体积分数最大;增大初始O2、SO2和H2O体积分数,增加了燃烧过程O、OH和HOSO2等自由基的浓度,促进了SO3的生成;SO3生成率随初始SO2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减小,随初始O2体积分数和初始H2O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富氧燃烧导致烟气酸露点普遍升高,其中湿烟气循环方式下烟气酸露点最高,对烟气进行脱硫或者脱水处理,能够有效降低烟气酸露点.
肖海平韩高岩董琳
关键词:富氧燃烧SO3酸露点
空冷凝汽器逆流区扁平管内蒸汽流动凝结换热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针对空冷凝汽器扁平管内蒸汽逆流凝结流动换热过程,考虑逆流流动凝结汽液相间剪切力的反向作用,建立了包括扁平管平直壁面液膜发展段和底部圆弧段液池的理论分析模型,研究了凝结液的空间分布及凝结过程的流动换热特性。将该模型应用于冬季低温环境运行的5个典型工况,得出扁平管内凝结液膜厚度、凝结换热系数、压力损失等参数沿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扁平管的平直壁面上仅形成了一层很薄的液膜,凝结液主要向扁平管圆弧底部聚集形成液池,液池厚度是偏平管周线方向最大的液膜厚度,其位置处于空气等冷却介质温度最低的区域,因而在冬季低温环境下面临着较大冻结风险;轴向沿程凝结传热系数随着轴向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蒸汽主流流速高、壁面液膜很薄的进口区域,由于汽液相间剪切力过大引起了液膜回流。因此,可根据管内凝结液膜的空间分布,区分出冬季低温运行时不同区域发生冻结的难易程度。
程通锐杜小泽杨立军
关键词:空冷凝汽器扁平管液膜
共15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