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作品数:560 被引量:3,531H指数:24
相关作者:江国托季瑛徐鹏王沂蒙张昆明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院大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40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43篇生物学
  • 83篇农业科学
  • 63篇医药卫生
  • 48篇化学工程
  • 35篇理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4篇发酵
  • 38篇皂苷
  • 36篇色谱
  • 34篇蛋白
  • 33篇相色谱
  • 28篇大麦
  • 27篇多糖
  • 27篇酵母
  • 26篇纯化
  • 23篇液相色谱
  • 23篇活性
  • 21篇液相
  • 18篇人参
  • 17篇啤酒
  • 16篇分离纯化
  • 15篇人参皂苷
  • 14篇丹参
  • 13篇蛋白酶
  • 12篇乳酸
  • 11篇黄酮

机构

  • 560篇大连工业大学
  • 22篇辽宁出入境检...
  • 17篇大连民族学院
  • 15篇国家农产品保...
  • 13篇国家海洋环境...
  • 13篇中央民族大学
  • 12篇沈阳农业大学
  • 8篇大连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华润集团有限...
  • 6篇甘肃农业大学
  • 5篇东北电力大学
  • 5篇中国发酵工业...
  • 5篇中粮麦芽(大...
  • 4篇云南省农业科...
  • 4篇大连水产学院
  • 3篇北京中医药大...
  • 3篇大连海事大学
  • 3篇大连理工大学
  • 3篇内蒙古大学

作者

  • 57篇鱼红闪
  • 56篇金凤燮
  • 56篇赵长新
  • 37篇朱蓓薇
  • 25篇朱靖博
  • 24篇张宗申
  • 24篇祖国仁
  • 23篇陈莉
  • 23篇张春枝
  • 23篇孔繁东
  • 22篇孙庆元
  • 21篇孙玉梅
  • 18篇郭继强
  • 17篇李宪臻
  • 16篇牟光庆
  • 16篇叶淑红
  • 15篇农绍庄
  • 15篇王际辉
  • 15篇张平
  • 15篇孙浩

传媒

  • 110篇大连工业大学...
  • 58篇中国酿造
  • 34篇食品工业科技
  • 29篇大连轻工业学...
  • 27篇食品研究与开...
  • 26篇食品科技
  • 18篇安徽农业科学
  • 15篇食品与发酵工...
  • 1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1篇酿酒科技
  • 10篇食品科学
  • 7篇食品与机械
  • 6篇中国调味品
  • 6篇河南农业科学
  • 6篇食品与生物技...
  • 5篇中国家禽
  • 5篇分析试验室
  • 4篇日用化学工业
  • 4篇生命的化学
  • 4篇中国油脂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 6篇2012
  • 18篇2011
  • 145篇2010
  • 162篇2009
  • 155篇2008
  • 71篇2007
5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米糊精微球的制备与优化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以糊精为原料,选用正己烷为油相、Span 60和Tween 60为表面活性剂、正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得了纳米糊精微球,并对影响制备纳米糊精微球的因素和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对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水油比对微球吸附亚甲基蓝的吸附率影响最大;制得的微球球形圆整,粒径较小。
张素敏孙庆元李倩李昊张培华
关键词:糊精反相微乳液法纳米微球吸附率
正交实验法优选银杏叶总黄酮的半仿生提取工艺被引量:15
2009年
用正交试验法对银杏叶中总黄酮的半仿生法提取工艺进行优选。以黄酮提取量为考察指标,考察提取液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对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得到的半仿生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液浓度80%、提取温度80℃、固液比1∶20(g/mL)。在此条件下,银杏叶总黄酮提取量为6.3468 mg/g。
王蕙赵树全吴凌江国托
关键词:银杏叶总黄酮半仿生提取正交实验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甘蓝型黄籽波里马恢复系(英文)被引量:4
2009年
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和一个略作修改的轮回选择育种计划结合起来,目的将来自一个春性、稳定和纯黄DH品系No.2127—17的黄籽基因转育到一个半冬性的波里马恢复系恢5148—2中,以选育黄籽波里马恢复系。在本育种计划中,首先应用142条RAPD引物扫描12个优良的黄籽DH系,获得2个与恢5148.2背景恢复率最高的DH系。此后应用显性SCAR标记SCS1130和共显性标记SCA1分别分析BC1F1和Bc2F1分离群体,选择黄籽的单株。为了更快的将所选单株的遗传背景恢复到恢5148—2,在Bc1F1和Bc2F1分离群体中分别应用88条RAPD和60对AFLP引物进行遗传背景分析,为了节约成本和简化分析,应用两步法进行此分析,逐步缩小分析群体样本,每次选择与恢5148—2遗传距离最小的3个单株作进一步的分析。最终,经共显性标记SCA1分析,从9个纯合黄籽单株中选择5株优良的恢复系作下一步分析,背景分析表明它们与恢5148.2的遗传距离小,为0.0157~0.0364,遗传背景得到较好的恢复。
刘志文韩旭王英傅廷栋
灵芝深层发酵生产胞外多糖和灵芝酸的动力学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利用Sigmoid函数构建了灵芝深层发酵生产胞外多糖和灵芝酸的非结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Boltzmann拟合求解出模型参数,模型预测值能够较好地吻合实验所测值.细胞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为4.63×10^-2h^-1,葡萄糖最大比消耗速率qs,max为6.70×10^-2h^-1,胞外多糖最大比合成速率qEPS,max为4.65×10^-3h^-1,灵芝酸最大比合成速率qGA,max为9.09×10^-4h^-1.灵芝胞外多糖的合成与细胞的生长呈现部分偶联关系;灵芝酸的合成与细胞的生长呈现偶联关系,偶联系数αGA为0.0204g g^-1.胞外多糖对葡萄糖的最大得率系数(YEPS/S)为0.214gg^-1;灵芝发酵40~80h代谢碳流迅速从菌体自身生长迁移至胞外多糖合成,用于合成胞外多糖的最大碳流为23.6%.
徐鹏钱竹董亮王伟赵长新
关键词:灵芝多糖灵芝酸
十二碳二元酸产生菌热带假丝酵母的诱变被引量:1
2008年
以热带假丝酵母菌(Candida tropicalis)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或亚硝酸诱变获得突变株。通过摇瓶分批发酵,对菌株诱变前后发酵产长链二元酸量进行了测定。筛选出能够发酵产酸的突变株12株,其中8株表现出正突变,菌株最高产酸量提高了9.16%。
孙凤麟孙玉梅何连芳王淑华
关键词:热带假丝酵母菌十二碳二元酸诱变
HPLC-MS/MS法检测水体中六种雌激素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检测手段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而本文建立了一针对检测三种天然雌激素(雌酮、17β-雌二醇、雌三醇)与三种人工合成雌激素(己烯雌酚、己烷雌酚、17α-乙炔基雌二醇)的HPLC-MS/...
陈彤那广水张月梅姚子伟
关键词:雌激素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固相萃取水体监测
文献传递
食醋生产中醋酸菌保存方法改进技术研究
2009年
为更好地保藏醋酸菌,通过L9(34)正交试验考察酒精浓度、醋酸浓度和复配营养素添加量等多个因素在液体保藏醋酸菌中作用,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底酸浓度为40 g/L、初始酒度为80 g/L和复配营养素添加量为5 g/L是醋酸菌的最佳保藏条件。同时对固体斜面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保藏的菌种性能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发酵产酸试验、菌种生长状况对比和在斜面培养基的生长形态,认为液体培养基更适用于高浓度酒生产醋的需要。
武蕊马静丽安家彦
关键词:醋酸菌保藏
冰温结合1-MCP对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3
2011年
以乍娜葡萄为试材,研究了冰温贮藏结合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冰温贮藏结合1μL/L1-MCP处理克服了单独冰温贮藏的缺点,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二者的优点,能较好的保持贮藏葡萄的各项感观品质指标,显著降低果实腐烂率、脱粒率和果梗褐变指数,抑制了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的波动,有利于鲜食葡萄的无硫贮藏。
李志文张平任朝辉田海龙张昆明
关键词:葡萄贮藏品质冰温贮藏
皱纹盘鲍性腺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采用酶法结合醇提法从皱纹盘鲍性腺中提取鲍性腺多糖PAG,测定其组成为:糖31.77%,蛋白质6.1%,脂肪6.79%,硫酸根25.78%,氨基己糖6.42%,氨基半乳糖1.25%。以.OH清除活性、DPPH.清除活性、还原性及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等为指标,测定PAG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PAG不仅具有较强的.OH、DPPH.清除作用和还原能力,还具有一定的抗脂质过氧化能力。
李韬周大勇杨静峰李冬梅闫雪包国庆朱蓓薇
关键词:皱纹盘鲍性腺多糖抗氧化活性化学组成
制麦过程中淀粉溶解情况的比较被引量:1
2009年
以进口大麦Baudin为材料,分别在14℃和18℃下发芽,对其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活力、麦芽脆度和麦芽淀粉黏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麦在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活力及麦芽脆度明显增大,淀粉黏度逐渐减小,14℃发芽条件下麦芽脆度与麦芽淀粉的黏度线性相关性显著,18℃发芽条件下二者线性相关性高度显著,α-淀粉酶活力与麦芽的淀粉黏度呈二次回归关系,且相关性显著。
宋俊洲安家彦
关键词:Α-淀粉酶脆度
共5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