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 作品数:240 被引量:852H指数:13
- 相关作者:邓维意邓平谢岳锐李文陈俐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伤寒杆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一例报告被引量:1
- 1994年
- 伤寒杆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一例报告谢岳锐,谢海峰,马翰章,翟云霞患者男,19岁。因持续高热6天入院。体检:神清,全身皮下出血,球结膜水肿出血,神经系统检查仅脑膜刺激征阳性,治疗前脑脊液检查:蛋白高,糖及氯化物含量低;脑脊液细胞学:白细胞计数1...
- 谢岳锐谢海峰马翰章翟云霞
- 关键词:脑脊液细胞伤寒杆菌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吞噬细胞嗜中性
- 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在新生大鼠缺氧性痫性发作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通过观察新生大鼠早期发育过程中及缺氧性痫性发作后海马组织病理改变以及原癌基因c-fos蛋白、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的变化,探讨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lic acid,GABA)能神经元在缺氧性痫性发作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出生后10d的SD大鼠建立改良Jensen缺氧诱导痫性发作模型,分为痫性发作后1d、3d、7d、14d 4组,并选取相应时间点正常大鼠为对照组,采用尼氏染色方法检测海马组织的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海马c-fos蛋白灰度值以及GAD阳性神经元数量的改变。结果尼氏染色结果显示,各缺氧性痫性发作组海马区形态结构正常,细胞排列略稀疏,但未见明显的细胞丢失。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fos蛋白灰度值在痫性发作后7d,在缺氧性痫性发作组海马CA1、CA3和DG区明显地降低(P<0.05);GAD阳性细胞数在痫性发作后7~14d,缺氧性痫性发作组海马CA1、CA3和DG区明显地减少(P<0.05)。结论缺氧性痫性发作后14d内并没有造成大鼠海马区及时或迟发性细胞丢失,但c-fos表达在大鼠海马区有迟发性增高;缺氧性痫性发作后海马GABA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可能是新生大鼠缺氧诱导痫性发作后癫痫易感性升高的原因之一。
- 孙卫文詹丽璇李珂徐恩
- 关键词:缺氧性脑病谷氨酸脱羧酶C-FOS
- 婴儿重症肌阵挛癫痫钠通道SCN1A基因启动子区的多点突变
- 廖卫平龙跃生林少朋石奕武刘晓蓉于美娟易咏红赵绮华
- 结合单酶切位点的融合PCR技术对SCN1A基因的定点诱变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利用结合单酶切位点的融合PCR技术对癫痫相关基因SCN1A进行定点突变。方法:首先设计两对引物PF1/PR1和PF2/PR2,PF1和PR2均位于突变位点最近的单酶切位点处,而突变位点设计在第一对反向引物(PR1)和第二对正向引物上(PF2)。通过重叠延伸法两次PCR扩增:第一次用PF1/PR1和PF2/PR2分开扩增,以扩增产物作模板,PF1/PR2作引物进行融合PCR,得到的扩增产物即含有所需要的突变位点,最后将扩增片段克隆入pMD18-T载体,经测序筛选阳性克隆。结果:DNA测序表明SCN1A基因所编码的第946位密码子由精氨酸(Arg)突变为组氨酸(His),再通过酶切和连接反应将重组质粒上的突变片段替换SCN1A表达质粒上的对应片段,成功构建了SCN1A突变载体。结论:与现在常用的长距离PCR定点诱导突变相比较,结合单酶切位点的融合PCR定点突变技术具备扩增距离短的优点,大大降低了自发突变的概率,适合于大肠杆菌中易自发突变的较大载体的定点诱变。
- 龙跃生蔡阳林赵绮华廖卫平
- 关键词:融合PCR定点诱变SCN1A癫痫
- 阿尔茨海默病与MTHFR基因多态性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
- 为探讨中国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与N5,N10-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多态性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我们对一组A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MTHFR基因C677T位突变和血浆Hcy水平进行了...
- 陈盛强邓维意柳息洪方敏华燕启江郑德枢
- 文献传递
- 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作用被引量:19
- 2002年
- 免疫机制 ,尤其是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关键性作用已得到充分证实和重视 ,而亚低温治疗则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的黏附、聚集和浸润 ,阻断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级联反应 ,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 吴桂昌陆雪芬徐恩
- 关键词:亚低温炎症反应脑保护作用脑缺血再灌注
- 脑积水的临床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 1998年
- 谢海峰谢岳锐马翰章
- 关键词:脑积水脑积液细胞学检查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在脑梗死(CI)患者中的分布以及与CI的相互关系。方法CI组为临床确诊的CI患者150例,对照组90例为体检者,抽取DNA进行基因鉴定,并对2组进行比较。结果CI组ACE基因缺失型(DD)发生率(42.7%)明显高于对照组(24.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DD基因型的OR值达0.769。结论ACE基因缺失型(DD)与CI的关系密切,DD基因型是CI的危险因素。
- 陈登青徐恩
- 关键词:脑梗死动脉硬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
-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ADL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减重步行训练组(63例)及对照组(69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减重步行训练。2组患者于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评分(BI)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水平;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每月均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AD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减重步行训练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第2,3个月时,发现减重步行训练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不仅有利于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ADL能力恢复,而且还有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尽早对其实施减重步行训练。
- 潘翠环罗爱华徐恩王文威高庆春叶彤黄怡
- 关键词:减重步行训练脑梗死偏瘫康复
- 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期中重度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期中、重度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中、重度脑血管病患者397例,按照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和治疗疗程分为A组(发病14d内开始康复治疗,疗程>14d)、B组(发病14d后开始康复治疗,疗程>14d)、C组(发病14d内开始康复治疗,疗程<14d)、D组(发病14d后开始康复治疗,疗程14d)、E组(无康复治疗),记录患者出入院时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 HSS)及其改善值,记录出院时住院总费用和药费。发病后3、6、12、18个月随访记录BI及MRS评分。结果:5组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出院时NI HSS明显改善(P<0.005),其中A组患者瘫痪肢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优于E组(P<0.05),出院后12个月神经功能可达到比较满意的恢复。短疗程组与无康复治疗组的疗效无明显差别。各组的医疗费用并无明显差异。结论:中、重度脑血管病患者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且疗程要尽量>2周;综合康复治疗不增加住院总费用。
- 梁睿徐恩邓兵梅刘祖佑陆雪芬
-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康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