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1 被引量:51H指数:4
相关机构: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市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青藏高原
  • 2篇遮光
  • 2篇生物量
  • 2篇生物量分配
  • 2篇施氮
  • 2篇气候
  • 2篇青藏
  • 2篇物量
  • 2篇物种
  • 2篇暗紫贝母
  • 2篇贝母
  • 1篇叶绿
  • 1篇叶绿体
  • 1篇叶绿体基因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杂交
  • 1篇杂交亲本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类型
  • 1篇植物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成...
  • 3篇成都师范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贵州省植物园
  • 1篇西藏自治区农...
  • 1篇四川省林业勘...
  • 1篇水电水利规划...
  • 1篇阿坝师范学院

作者

  • 3篇吴彦
  • 3篇郭海霞
  • 3篇张林
  • 2篇高信芬
  • 2篇石福孙
  • 2篇徐波
  • 1篇刘庆华
  • 1篇沈裕虎
  • 1篇周志琼
  • 1篇吴宁
  • 1篇周洪英
  • 1篇刘鹏
  • 1篇尹春英
  • 1篇涂卫国
  • 1篇冷俐
  • 1篇包维楷
  • 1篇唐亚伟
  • 1篇李先源
  • 1篇薛联芳
  • 1篇陈劲松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植物研究
  • 1篇南方农业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旱生灌木岷谷木蓝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特征被引量:5
2009年
岷谷木蓝(Indigofera lenticellata)是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广泛分布的豆科灌木。本文对其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岷谷木蓝种子具有物理休眠,其萌发困难的原因在于种皮的不透水性;种子的硬实比率高(85%),针刺种皮和沙摩处理能有效打破种子休眠,提高发芽率,其中沙摩7h最为快速有效。岷谷木蓝种子发芽温度范围较广,10℃~30℃均可发芽,最适温度范围为20℃~30℃,低温不利于种子萌发。岷谷木蓝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在聚乙二醇6000(PEG)溶液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种子在25%PEG胁迫下仍能达到100%的发芽率,但水分胁迫对种子发芽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发芽率和发芽速度降低,发芽周期和发芽准备期增长,发芽高峰期滞后。其中对于发芽能力检测的各项指标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顺序为发芽指数>发芽势>发芽率。岷谷木蓝种子的发芽特征是对干旱河谷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野外播种的适宜时间为4月初,并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7h的沙摩处理。
曾璠曾璠冷俐包维楷
关键词:种子温度水分胁迫发芽
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进展
2024年
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具有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是川西干旱河谷地区的维持生态平衡的主力植物物种之一。了解岷江柏生存现状并制定相应保护策略刻不容缓。本文采用文献检索与综合分析的方法,总结岷江柏的生存状态、潜在的致危因素及其保护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文献分析表明:(1)岷江柏的生存面临诸多干扰因素,其中人为干扰是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生态污染、非法砍伐等。此外,种子繁育特性、气候变化、栖息地恶化及遗传变异等因素,也是岷江柏面临的主要威胁。(2)岷江柏的保护措施不足,应采取以就地保护为主,适度进行迁地保护,并辅以生态修复以改良栖息地环境的保护策略。(3)扩建岷江柏保护区、人工移栽、采种育苗结合入库保存等方式,均能有效保护岷江柏种群资源。(4)另外,还应研发岷江柏木人工繁育技术,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对民众的科普力度。本文可为岷江柏及该区域其他珍稀植物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杜文志常訸刘庆华尹春英尹春英
关键词:致危因素
青藏高原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及其影响因素
2024年
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高寒农牧区,其主要作物生产潜力评估对区域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青稞、小麦和油菜为研究对象,基于气候、土壤、海拔、地形、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等数据,采用逐级订正模型和方差分解分析方法,对1990-2020年青藏高原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全面评估.结果显示:30年间,3种作物的平均生产潜力整体呈上升趋势,高产区范围持续扩大,低产区面积显著缩小.青稞平均生产潜力从3240.85 kg/hm^(2)增长到4427.61 kg/hm^(2),小麦平均生产潜力从4633.055 kg/hm^(2)增长到6373.54kg/hm^(2),油菜平均生产潜力从1900.14 kg/hm^(2)增长到2603.62 kg/hm^(2).高产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东北部适宜种植区域,而低产区集中在藏北高原和三江源地区.温度是影响作物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且与水分、风速等因子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了作物生产潜力的空间异质性.本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农作物生产力仍有挖掘空间,通过优化种植布局、提升单产水平和扩展种植面积,可进一步释放区域农业潜力;结果为制定区域农业发展战略、优化粮食生产格局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梦溪格桑卓玛潘志芬孙晓铭伍小刚潘开文王学经刘佳林金秋雨郭子安张林
关键词:青藏高原主要农作物影响因素
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与粮食安全科学考察研究专题进展(二)
2024年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和发展意义,但其农业发展面临低温、干旱和土壤退化等挑战.本文阐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专题三“农田生态系统与粮食安全”的科学考察背景、思路、研究目标以及取得的新的阶段性进展,旨在揭示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时空变化及驱动机制,提出优化管理方案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本期专题论文研究聚焦农田土壤管理、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潜力、作物培育、碳平衡、作物品质与利用等方面,结合遥感、建模等技术,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和农业资源利用的策略,为区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支持.未来研究将进一步关注气候变化影响及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推动“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建设和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粮食生产、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多重目标.
潘开文王学经唐亚伟沈裕虎张林潘志芬
关键词: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粮食安全生态功能气候变化
遮光和施氮对暗紫贝母生长和C-N平衡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了解暗紫贝母对资源变化的适应策略,本研究通过田间控制试验,研究了遮光和施氮对暗紫贝母生物量、生物量分配,以及叶、根C、N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和施氮处理后,暗紫贝母生物量均减少;遮光下叶片的生物量分配相对增加,叶根生物量比显著升高(P<0.05),但施氮处理下叶根生物量比的变化不明显;遮光和施氮后,暗紫贝母叶、根N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叶片和根的C:N显著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叶片N、C:N与暗紫贝母总生物量、叶根生物量比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本研究表明,与生物量分配相比,C-N平衡,尤其是叶片的C:N比能更好的解释暗紫贝母对资源变化的适应。
郭海霞徐波石福孙吴彦
关键词:暗紫贝母遮光施氮生物量分配
林线附近主要植被类型下土壤非生长季磷素形态被引量:22
2010年
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方法,比较研究了岷江上游林线附近不同植被类型(高寒灌丛草甸、雪山杜鹃灌丛和岷江冷杉林)非生长季0—20cm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总磷平均含量(857.32mg·kg-1)较高,但活性磷含量仅占总磷的10%左右。生物态磷含量占总磷含量的60%以上,表明土壤磷素受生物作用影响较大。3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无机磷主要以D.HCl-Pi(稀盐酸提取无机磷)和C.HCl-Pi(浓盐酸提取无机磷)形态存在,活性无机磷和NaOH-Pi含量较少。高寒灌丛草甸土壤D.HCl-Pi和C.HCl-Pi含量均显著高于岷江冷杉,表明其含有更多的钙结合态磷。土壤有机磷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NaOH-Po是有机磷主要的构成形态,占总磷含量的39.39%—53.69%。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磷形态间差异较大,岷江冷杉林下土壤NaHCO3-Po和NaOH-Po含量最高,高寒灌丛草甸则含有更多的C.HCl-Po。低温和凋落物积累是造成林线附近土壤有机磷含量较高的重要原因。
张林吴彦吴宁孔璐刘琳胡红宇
关键词:磷形态林线植被类型
遮光和施氮对暗紫贝母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根据最优分配理论(optimal partitioning theory,OPT),在自然环境中,由于地上和地下资源在空间上的分离,陆生植物需要调整其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分配以平衡对资源的吸收.研究结果显示:在植物地上资源严重受限时,叶片的生物量分配相对增加;而地下资源严重受限时,根的生物量分配相对增加.
郭海霞徐波石福孙吴彦
关键词:暗紫贝母遮光施氮生物量分配
七种木蓝属植物的染色体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采用根尖压片法对豆科(Leguminosae)木蓝属(IndigoferaL.)植物的7个种:多花木蓝(Indigofera amblyantha Craib)、河北木蓝(I.bungeana Walp.)、滇木蓝(I.delavayi Franch.)、腺毛木蓝(I.scabrida Dunn)、四川木蓝(I.szechuensis Craib)、刺序木蓝(I.silvestrii Pamp.)、尖叶木蓝(I.zollingeriana Miq.)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尖叶木蓝染色体数目为2n=4x=32(四倍体)外,其余6种木蓝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16(二倍体)。尖叶木蓝和刺序木蓝核型分类为2A型,其余5种木蓝的核型均为1A型。种间核型差异很小。供试种主要包含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滇木蓝、腺毛木蓝、刺序木蓝、四川木蓝和尖叶木蓝的核型分析为首次报道。
郑霞高信芬徐波涂卫国
关键词:染色体数目核型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木本彩叶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2024年
为了解九寨沟自然保护区野生木本彩叶植物资源现状,为其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样线法,调查分析了九寨沟木本彩叶植物种类、叶色、生活型等特征。结果表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木本彩叶植物共有29科43属62种,其中槭属物种数量最多;乔木树种有49种,灌木有25种,藤本仅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1种;秋色叶植物有52种,春色叶及新叶有色植物5种,春、秋叶片均会变色的植物5种;29种植物已成为常见园林植物,18种已被大量栽培,12种已引种未大量栽培,尚有3种未查询到引种信息;45种植物可用作绿化观赏,34个物种可作药用资源,28个物种可作用材树木,19个物种可用于提取油脂(精油/树胶/鞣质)。62种木本彩叶植物中,1个为近危种,3个为易危种,1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3个中国特有种。九寨沟木本彩叶植物种类丰富,观赏以落叶乔木、秋色叶为主,资源利用潜力大,在园林利用上仍存在较大开发空间。另外,九寨沟木本彩叶植物中珍稀保护物种数量较少,引种栽培后资源利用是一种有效的保护途径。
郭海霞李亦可杨长青王谢
关键词:生活型保护物种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无籽刺梨杂交起源:来自分子数据的证据被引量:14
2015年
为追溯无籽刺梨(Rosa×sterilis S.D.Shi)的物种起源,以该种及同域分布的蔷薇属(Rosa Linn.)14种、2变种和2变型为实验材料,并以小叶金露梅(Potentilla parvifolia Fisch.)为外类群,选取5个叶绿体基因片段(psb Atrn H、trn L-trn F、trn K-mat K、psb I-psb K和rpo C1)及2个核基因片段(ITS和GAPDH)进行扩增和测序,并据此利用贝叶斯分析(BI)和最大似然法(ML)进行系统发育重建。结果显示:5个叶绿体基因片段联合组成1个全长3 365bp的数据集,在据此构建的BI系统树中,无籽刺梨与长尖叶蔷薇(R.longicuspis Bertol.)聚在一起,后检验率(PP)为0.96、靴带支持率(LB)为81%。43条ITS序列组成1个全长617 bp的数据集,在据此构建的BI系统树中,无籽刺梨的4个单倍型与缫丝花(R.roxburghii Tratt.)、白花刺梨(R.roxburghii f.candida S.D.Shi)和无刺刺梨(R.roxburghii f.inermis S.D.Shi)构成分支a,PP值为1.00、LB值为98%;无籽刺梨的另外3个单倍型与软条七蔷薇(R.henryi Bouleng.)及长尖叶蔷薇的2个单倍型共同构成分支b,PP值为0.93、LB值为85%。63条GAPDH基因序列组成1个全长883 bp的数据集,在据此构建的BI系统树中,无籽刺梨单倍型H2与长尖叶蔷薇的2个单倍型聚为分支A,PP值为1.00、LB值为99%;无籽刺梨单倍型H1和H3与缫丝花、白花刺梨和无刺刺梨聚为分支B,PP值为1.00、LB值为100%;无籽刺梨单倍型H4单独聚为一支。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无籽刺梨起源于长尖叶蔷薇与缫丝花的天然杂交,长尖叶蔷薇和缫丝花分别为其母本和父本。
邓亨宁高信芬李先源周洪英
关键词:物种形成核基因叶绿体基因杂交亲本系统发育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