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师范学院化学系
- 作品数:198 被引量:961H指数:16
- 相关作者:周亚平邹桂梅綦仲明彭英袁庆林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 微波合成纳米硒化镉被引量:3
- 2005年
- 以Cd(NO3)2.4H2O和Na2SeSO3为原材料,通过微波加热液相化学合成了CdSe,并用XRD和TEM进行了表征。
- 廖学红李曙照
- 关键词:微波辐射半导体
- 席夫碱合镍(Ⅱ)配合物的微型实验合成与晶体结构
- 用微型实验方法合成了硫代磷酰肼缩邻香草醛席夫碱及其镍(Ⅱ)配合物.测定了镍(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品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4805 b=0.7995c=1.5176nm β=117.9°...
- 綦仲明祝心德黎红梅朱立红
- 关键词:邻香草醛晶体结构
- 文献传递
- 形状控制微波合成四方形纳米PbS被引量:1
- 2008年
- 以Pb(NO3)2、硫代乙酰胺(TAA)为原料,通过改变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用量控制合成了四方形PbS纳米晶,并用XRD、TEM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CTAB质量浓度达10g/L时,所获产品全为四方形纳米晶。形状控制微波合成四方形PbS纳米晶的机理可能为:首先CTAB和Pb2+结合形成R-N:Pb-Br白色前驱沉淀,然后该前驱沉淀与S2结合,在一定温度和时间热分解形成四方形PbS纳米晶。前驱体中的CTAB烷基长链存在阻碍作用,导致PbS小晶粒不能快速聚集而结晶生长,有利形成四方形的纳米PbS。
- 廖学红陈宇
- 关键词:微波辐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 镧(Ⅲ)配合物的微型实验合成与晶体结构
- 本文用微型实验方法合成了镧(Ⅲ)配合物LaL<,3>·8H<,2>O(L=对氨基苯磺酸阴离子).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晶体属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晶胞参数:а=7.993(4)b=23.710(10)c=32....
- 朱立红徐芳孙秋香祝心德
- 关键词:对氨基苯磺酸晶体结构稀土金属氨基苯磺酸
- 文献传递
- CdS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被引量:7
- 2003年
- 在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水溶液中,以Cd(NO3)2和TAA为源材料,通过微波辐射加热合成了立方晶相CdS半导体纳米粒子,并用XRD、TEM、紫外反射光谱及荧光光谱进行了表征。
- 廖学红杨水彬陈年友
- 关键词:CDS纳米粒子半导体硫化镉
- 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的微波合成被引量:2
- 2005年
- 利用微波加热法 ,由 5 ,1 0 ,1 5 ,2 0_四 (4_甲氧羰基苯基 )卟啉水解合成了四 (4_羧基苯基 )卟啉 ,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以吡啶为溶剂 ,氢氧化钾为催化剂 ,以 65W的微波功率辐射3 0min ,可使 5 ,1 0 ,1 5 ,2 0_四 (4_甲氧羰基苯基 )卟啉完全水解。反应时间是传统加热法用时的 1 48。
- 赵胜芳陈年友史永智李早英
- 关键词:羧基羰基微波合成卟啉吡啶氢氧化钾
- 荧光素-牛血红蛋白的化学发光反应研究及应用
- 近年来,陆续有蛋白质测定方法的报道,这些方法在临床医学、食品检测和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反相流动注射方法,研究了碱性介质中次氯酸钠氧化荧光素-牛血红蛋白标记物的化学发光行为、反应条件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 莫小曼黄春保李云香朱立红
- 关键词:荧光素牛血红蛋白化学发光反相流动注射
- 文献传递
- 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的化学发光反应研究
- 研究了碱性介质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存在下,NaClO氧化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的化学发光行为和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提出了反相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新方法.该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线性范围为0.02~6.4...
- 黄春保莫小曼黄晓敏常文保慈云祥
- 关键词: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化学发光反应流动注射法
- 文献传递
- 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红蛋白化学发光反应的研究
- 研究了在碱性介质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存在下,NaClO氧化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红蛋白标记物的化学发光行为和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提出了反相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牛血红蛋白的新方法.该法测定牛血红蛋白线性范围为0.26...
- 莫小曼黄春保刘巧玲慈云祥常文保
- 关键词:牛血红蛋白化学发光反应流动注射法
- 文献传递
- 空心微球结构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被引量:7
- 2006年
- 综述了国内外空心微球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自组装法、模板-界面聚合法、喷雾反应法、乳液法等。对空心微球结构材料在不同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了评述。
- 王虹廖学红